邳州信息网
标题:
徐州老房子 | 70张新老照片带你穿越户部山
[打印本页]
作者:
直播邳州
时间:
2022-7-18 07:28
标题:
徐州老房子 | 70张新老照片带你穿越户部山
饭点儿一过,原本喧嚣的街面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劳动巷的集市上,摊主们把菜用塑料布盖上,自己个儿则拼命地找凉影地儿打盹,人和菜,都被太阳晒蔫了。
这里,是徐州的户部山,“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的户部山。
徐州的老房子,户部山最多,那里有修复过的堂皇的大宅院,也有没改造的逼仄的大杂院。
连接老房子的,是一条条或深或浅的小巷。巷子上下坡挺多,不好走,地上原先铺的青石板,后来陆续添了六边形的地砖,地砖又被踩出了好多裂痕,自行车骑过去咯噔咯噔地响,不意外的还会轧出砖下的泥水,崩一裤脚泥点子。下雨天,撑着伞,都不能并排走俩人。
住在户部山上的人,对这里又爱又恨,爱它的故园风物,恨它的百般不便。
徐州人记得那条狭长的剪子股,也对小布市念念不忘,老盐店墙上的白渍还在,户北巷的野广告写得跟书法一样认真,更有飞拱高屋,令人称羡。
拥有户部山一间房,曾是许多人的梦。
摄影:童长怀
摄影:童长怀
航拍户部山 摄影:童长怀
他们来了
八月中,时至末伏,酷热难耐。
正午,户部山上的蝉声浓得和1998年那个夏天如出一辙。
1998年,户部山改建工程启动,摄影师光线作为动迁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用相机记录每个院,每间房,每条巷子。
22年后,光线又来拍老房子了,这次的拍摄团队来自影人俱乐部和卓影传媒公司,足足有26人。
(提供图片的摄影师:童长怀 徐春龙 聂华福 胡永雪 张建设 张明信 孙景堂 祝婕 甘荣海 谢红 吴金红 陈振田
刘水
光线 )
这26位摄影师冒着今夏36℃高温,穿梭在劳动巷、户南巷、崔家巷,走访了户部山戏马台南边180多个老住户,历时五天,拍下了户南巷20号、21号、崔家巷的李家大楼、劳动巷14号的老盐店四个大院的珍贵画面。
22年岁月斑驳,户部山,你好。
摄影师光线的记忆
1998年,户部山上戏马台东北西三面周围的老房子,都已经改造,现在仅存戏马台南面的老房子区域。
光线记得,当时去户部山上的路好像有东南西北四个巷。
由西向东的小路叫崔家巷,是条石板路,巷子两边的住家户,在门旁搭建起小厨房。沿着巷子的北侧有条排水沟。
今天的崔家巷 摄影:童长怀
从马市街由北向南的小巷叫户北巷,也是一条石板路。
1998年的户西巷
现在的户南巷
1998年以前的剪子股
这条宽不足5米的街巷,当时是个小菜场,早高峰和晚高峰,在这都是很难通行的。
住在山上的居民,平时吃水都要到离家很远的街巷下坡处的自来水管提水。
临近春节,居民们把家里的茶碗茶盘拿到公共自来水管旁洗刷干净,准备过年。
崔家巷的最东头未改建前的样子。
1998年,院子之间的门楼通道
改建后的门楼通道 摄影:童长怀
1998年,崔家大院门前,一个小朋友边吃边走
光线在中医院楼上由南向北拍到的户部山。
户南巷21号大院
摄影师梁静从小就住在户南巷21号大院,她说,这个院子里以前住着15户人家,现在只剩三、四户了。
户南巷21号院是从前的状元府后花园
21号院内,房顶的脊兽
屋山墙的防火墙
1973年,梁静在这个院里和家人的留影
梁静一家人当年居住的房屋(南屋),已有300多年历史
小时候和姊妹们在这间屋里拍过照
北屋
据老人们说,北屋可能是状元府后花园的书房,房屋门前有走道,屋门高4米左右,格子窗,采光良好。
户南巷20号大院
户南巷20号大院
20号大院 大门齐整
住在20号院的田心平先生说,此院是树城粮行周树基、田玉生于1945年合伙购买的。原是460多平方的状元府后花园,现在,周、田两姓后人还居住这里,院落与房屋保留着旧日样式。
田先生说:院落中间,以前建有防空洞,小的时候,我依稀记得在洞口玩耍。1960年防空洞给填平了。
北屋门上的青砖雕刻“万福”
九十多岁的周家老两口夫妇
田先生父亲使用过的象牙材质印章(田玉生章)
崔家巷李家大楼
曾被称为“徐州第一楼”的李家大楼坐落崔家巷的南侧,李家大楼主人李华甫是清朝末期一位成功的商人。
李家大楼大门
李家大楼
劳动巷14号“老盐店”
户部山老盐店,百年历史,百间仓储,是苏北地最最早、最大的盐政管理处和官盐销售处。
据徐州文史学者李世明回忆,老盐店每天卖盐,都挂牌子,写明牌价。盐供应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有人来排队。来这里买盐的,大多是小贩,拿个批发价,再去沿街叫卖。
“老盐店”院内
“老盐店”的库房门
老房子的老时光
石阶↓↓↓
门扉↓↓↓
小巷↓↓↓
老物件↓↓↓
户部山的老房子,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是几百年。
加了砖,也添了瓦,
人来了又走,云卷了又舒
唯有天光
如昔
平静。
房子已老,世情常新。
《无线徐州》微信《徐州老房子》系列,
下一站,请随着摄像师的镜头
前往故黄河边上的新生里吧。
文中图片归摄影师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徐视融媒
作者:
iceman008
时间:
2022-7-18 07:29
家里大人去上班了,我就拿一毛钱去菜市场买萝卜榨菜,边走边吃,去土山玩。即便天天背着书包要从土山绕过去去上学,还是喜欢去那玩。看到这些老照片,全是儿时的记忆啊,同学,家人,几乎都住在那儿。爸爸妈妈家依然还在那,回去的时候也常常回想以前的样子。
作者:
阴桃淋丸子
时间:
2022-7-18 07:31
户西巷往北处有个小上坡上去的小院子我们家的房子十几间都没有了,早期在石磊苍口还可以领点钱,后来就什么也没有了,[流泪][流泪][流泪]
作者:
nnrr66995544
时间:
2022-7-18 07:33
小时候奶奶家在户南巷,每天一群小伙伴去戏马台疯玩,到吃饭时间奶奶迈着小脚給喊回家,再吃个黑金刚或水蜜桃的冰糕,太满足了,满满的回忆。
作者:
芦花
时间:
2022-7-18 07:35
中午放学回家,一步两蹬的跳过大门口磨的趟亮的浆擦子,进过底就往门后看小黄狗在不在窝里蹲着。跑到锅屋赶紧扒几口饭后急死活忙的就往学校跑,去晚了怕占不到案。刚跑到门口俺奶奶大声问:下午几点到家?头也不回说了声:不疑哎……
作者:
jjiangxh2012
时间:
2022-7-18 07:35
小时候住在户北巷,脑子李海记忆旧时的戏马台。[捂脸]
作者:
松嶋れいな
时间:
2022-7-18 07:36
86年还是待业青年在纺织服务公司干活,我们的布店就在老区政府南边,算是剪子股北口。
作者:
后飞的菜鸟
时间:
2022-7-18 07:37
崔家巷21号,我小时候的家能重新看到万分感谢[祈祷][祈祷]太多回忆了
作者:
穆勒1997
时间:
2022-7-18 07:39
我的家
作者:
后飞的菜鸟
时间:
2022-7-18 07:40
美
作者:
邶几台
时间:
2022-7-18 07:42
李大楼,是我小时候的回忆,每天能到戏马台玩一会儿,去戏马台下面挑水喝,每天晚上玩捉迷藏游戏。
作者:
单李佛
时间:
2022-7-18 07:43
看到这么多徐州的老照片让我回忆起七八十年代在徐州工作时的记忆,真实有感。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