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回忆七十年代生涩无趣的语文课堂 | 作者 郭华庭
[打印本页]
作者:
好吧小嘿
时间:
2022-7-18 19:41
标题:
回忆七十年代生涩无趣的语文课堂 | 作者 郭华庭
七十年代的语文课堂,基本是这样安排:先识认生字;再朗读课文;第三步是分段落,提炼出可以概括段落内容的标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与写作手法。课堂终结出标准答案,当然是早已写好的备课,(其实就是把教参简单搬运进课堂)。同学再多的讨论与见解,至多是上课时需要的热闹、营造的氛围。彼时,语文课亦常师生易位,革故鼎新之举频出。比如“学生讲、老师听"曾大行其道矣。但这都无关宏旨,语文考试的标准答案在既定的教参里,或在老师的备课本上。学生究竟如何取舍,只要脑子未用坏,选择,显然是无需犹豫的。
这种公式化的教学之法,对原本的课文随意肢解,程式化重组,只求其所谓思想主旨,而不惜舍弃课文中文学、历史、美学、趣味诸多元素的浸润。评论、散文、诗词、报告文学等课本上所有体裁、所有文章,都照着“缩写文本、提要内容、归纳析理、范式结论”之模式进行教学。累月经年,不厌其烦走一种路径、慵懒习惯于一种方式。其体验是愈觉贫乏、单调,本来蕴藉思想、文采飞扬、趣味横生的语文课,弄成了的附会思想、疏离文学的生硬说教。老师在黑板上一条条、一款款地排列出教学设计、要求,课后习题,等等,似是环环扣紧,安排有序,实则与语文学习的逻辑相去甚远。线性思维下的学习,可能会在浅表层面比较理想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的考量,会阻碍学习向纵深前行,单一性远离丰富性,即时有用阻隔长远的无用之用。
我读小学、初中到高中,恰好完整地经历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尤其是高中二年的语文课,差不多是政治课的补充。比如,分析祥林嫂,说来道去,必须归结到,是旧中国“四条绳索”把她勒死的。经典文学作品,完全流于历史的影射、政治的附庸。林冲风雪山神庙那段,搁置林教头人物命运、艺术形象不论,却大讲方腊与宋江两条路线斗争,对历史涉之浅陋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语文学习尤觉生涩无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习一旦沉沦于功利化而不能自拔,势必束缚思维的主动,在本来可以自由驰骋的天空下划地为牢,如鹪鹩不知北溟。
无论时代赋予怎样的时髦标签,声誉如何一时网红,而岁月沉淀之后,更可廓清何为正道主流,何可终致歧路途穷。
作者:
我爱马天宇啊
时间:
2022-7-18 19:42
那是小学上课,老师讲解课文,首先一步是划分段落,全文有几个段落,学生往往划不准确,其次,每段的大致意思,第三,整个课文的中心思想(意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对中心思想学生只能猜个大概,第四,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更是无从得知,只有听老师讲,讲了有些还不一定懂,似懂非懂,似是而非。每篇课文都是这几步,语文少了趣味,但那时课文少,老师要求篇篇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作者:
松嶋れいな
时间:
2022-7-18 19:44
七十年代不知教参为何物!但宣传英雄、正气的东西占主流!
作者:
iceman008
时间:
2022-7-18 19:44
你这是好老师,我们那时候老师念一段报纸,而后大家就依样画葫芦写批判文章。
作者:
tankyaoyao
时间:
2022-7-18 19:46
比现在某些胡里花哨的教学强多了。
作者:
虎骨汤
时间:
2022-7-18 19:48
其实,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你所说的祥林嫂的四大绳索,放在今天依然正确。
作者:
月光光心也慌慌
时间:
2022-7-18 19:49
卓见,我们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都被"误尽沧生"
作者:
德卡的螺丝起子
时间:
2022-7-18 19:50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党的教育方针。
作者:
zyclj
时间:
2022-7-18 19:52
我们的小学、初中基本上是在学校的“学农基地”上度过的
作者:
我是胖熊11
时间:
2022-7-18 19:54
我在小的时候特喜欢看语文书,本学期的高年级的,就爱看里边的文学小说诗歌古文。
作者:
毕子衿
时间:
2022-7-18 19:55
但总之比现在“为钱”上课的教育强?了
作者:
阴桃淋丸子
时间:
2022-7-18 19:57
您可以穿越到未来,再发表对现在的看法[抠鼻]
作者:
nnrr66995544
时间:
2022-7-18 19:59
政治第一的年代。
作者:
蔫0000闹
时间:
2022-7-18 20:01
赞
作者:
我还是支持曼联
时间:
2022-7-18 20:03
作者什么意思,到底想说点什么?
作者:
愿妹控皆有实妹
时间:
2022-7-18 20:03
现在教材各种瞎编的外国玛丽苏故事更恶心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