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绝句创作之法——一丝浅绣说格律系列二
[打印本页]
作者:
自知则知之
时间:
2022-8-9 09:10
标题:
绝句创作之法——一丝浅绣说格律系列二
绝句创作之法之起承转结
文/一丝浅绣 图/青青子衿
绝句创作之法之(一)起句
我把文字比作衣服,名贵的固然好,若是穿在自己身上不得体,反而不如朴素的穿着大方且舒适,那么任其再名贵也是不适合的,由此可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像文字本身没有高雅庸俗之分,只在于作者的心、作者的笔,就看你如何去码。无须苦思冥想,只要随心就好。有人说,我就喜欢用别人想不到的生僻字,还自以为是“作秀”,而在读者看来,是“做作”不是“作秀”,因为作品的优劣根本不是一个“秀”字可以解决的,反而过则不及,让人觉得“秀”得格格不入就得不偿失了。
想要把文字码成想要的样子,首先要有一个大纲,也就是立意。如果立意不鲜明,再好的作者就算能码出漂亮的文字,也是码不出文字的生命。有了明确的主题思想,就可以码字了。比如:。景。有借景喻事,有借景抒情,然而景分四季。
一、开门见山,以量词起笔
春景,这个主题是充满生机的,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春暖花开、春意盎然,适合开门见山,以量词而入。那么该如何起笔,不妨先看看唐的笔迹。比如杜甫的: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留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的作品多以哀为基调,而这一首,却是难得的明快,不失为一幅烂漫的春景图。整体的文字码列,都没有刻意的晦涩,而是自然天成。以平而入笔,既是寻花,就开门见山的写出邻居家种满了各色的花。承句更是以千万的数字肢解了“满”这个包袱。而转句和结句的叠字尤其好,细化了蝶与莺,更是细化了春天的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还有: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也是明快的基调,以量词起句,再没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渲染,给春注入了生命。量词入笔,起、承句可对可不对。比如,半亩、三秋、一池、空庭等等。
二、以虚词或副词起笔
夏景,这个主题相较而言不是那么宜写明快的感情。更多的是以景鉴人,或以景鉴己。比如宋人杨万里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以副词毕竟入笔,主观上肯定了西湖景色,而着意在“留、劝”。在林子方正为赴任而欣喜的时候,作者却有更独到的见解。全诗以盛夏托出都城的大好景象,意在婉留友人:别走了,除了都城,哪里还有更好的前程?类似肯定的手法今人也常见,比如:最是、又是、恰是、犹是、自古等等。
三、以实物(景)起笔
秋景,常见的有雁、菊、枫,此类景物多是以物(景)喻人。个人比较喜欢唐人元稹的《菊花》 写的就是菊花高洁不媚俗的品格。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起句,以实景出,以实景落。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作序,细化“偏爱”菊的理由。还有宋人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亦是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菊来表达清高的品格。以实物(景)入笔的常见词有:细草、清风、明月、丝雨、斜阳、晚照等等。
四、以方位词起笔
冬景,梅、雪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容易入笔的。比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说到梅花,个人也比较喜欢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这两者都借梅花的高洁品格来暗喻自我。以方位词入笔的常见词有:墙角、庭前、池上、山中等等。
绝句创作之法之(二)承句
一、以实物(象)作承句
例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此承句是以树阴对泉眼的对比方式出现,然照水二字使笔锋拓开,给自然风物注入了血液,自此便有了活力。以实物(象)的承句起笔常见的有:山色、草色、山光、石矶、春光、秋光、梧影、雁声等等。
二、以转入、惊叹语作承句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其中的忽闻二字即转入语又为惊叹语。就像一个要远行的人,或许亲朋已设了践行宴,但是在站台又看见了熟悉的身影。那情景可以想见,不是一个“泪目”足以表达的。所以才有了转句和结句的即便水深千尺,亦不能及。以转入、惊叹语作承句起笔常见的有:还讶、复惊、谁知、谁料、岂堪、莫为等等。
三、以副词作承句
例如:唐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其实《回乡偶书》的两首起句都是相通的,开门见山的写出离家之久。而在承句上,这一首是以故乡所见入笔,其二则是以自我入笔。这首的承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人情、世态的变化都在承句展现出来。以副词作承句起笔常见的有:十分、竟然、别后等等。
四、以叠字作承句
例如:唐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首句为嵌题,承句以叠字托出鸟鸣,起到了渲染的作用,以繁闹的鸟声打破黎明前的宁静,将可见的动态跃然于笔下。叠字,于绝句的写作而言,是不容易驾驭的,处理的稍有不慎,就容易成“赘”字、“凑”字或是“堆砌”。以叠字作承句起笔常见的有:漠漠、淡淡、青青、悠悠等等。
绝句创作之法之(三)转句
一、以景语作转句
例如:唐人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以远景起笔。“野烟”是朦胧美,而“隔”字就起到了“托”的作用,更加委婉的突出这朦胧的美景。承句意在“问”,一个问字看似随意,实则是刻画作者内心的渴求。以景语:桃花流水 作转句,进一步烘托出幽境。又以寻而不得做结句,更凸显对美好的向往。以景语作转句起笔常见的有:浦树、松月、风泉、烟霞等等。
二、以连词作转句
例如:张旭的《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以明快的基调,正面描写春山景色,全新的面貌着笔,一个“弄”字赋予了春山的活力。承句“莫为”二字表达作者的坚定信念。世事难料,风云亦难测,而探春的兴致依旧。转句用连词“纵使”,看似退,实为进,巧妙的委婉的引出了“留”的精髓。结句着意营造一幅云雾缭绕之景象,让人非但不能止步,反而更向往。以连词作转句常见的有:即使、纵然、尽管等等。
三、以时间语作转句
例如:唐人孟浩然的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以地名入笔,详化荆州和吴郡的地理。承句以春江水为记,用时间见证别绪。转句故设一问,以天将晚烘托漂泊之意和依依难舍之情,为结句的离愁引起的极度忧伤做伏笔。以时语作转句起笔常见的有:迟暮、薄暮、岁暮、春暮等等。
四、以拓转词作转句
例如:杨万里的
《雪晴窗开展唐诗,得一片桃花,怅然赋之》
偶开诗卷雪窗晨,中有桃花片尚新。
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
雪霁天明,作者看着窗外漫不经心的翻开唐诗的诗集,看到夹在书页里的桃花依然颜色鲜艳,便回想起那些在桃花树下读书的日子,不禁感叹时光荏苒。以拓转词作转句常见的有:每忆、常忆、忽忆、堪忆、犹记等等。
绝句创作之法之(四)结句
一、顺势而结
例如:宋人李清照的《钓台》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钓台:因东汉高士严子陵拒绝好友光武帝刘秀之召,拒封“谏议大夫”之官位,来富春江一带隐居,其垂钓之所名为:钓台,亦名严滩。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这首绝句表达了作者对严子陵的崇敬之情。另:明代叶子奇亦有
《过严先生钓台 》
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二、逆势而结
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首句点明时间已是暮春,为承句不期而遇美景做伏笔。从转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曾感叹甚至怨恨春光的匆匆不驻。而结句又是一片始所未料的春景充入眼帘,该是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三、以问答形式作结句
例如:唐人王维的《戏题盘石》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作者以一连串的名词: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落花来描写自然景物的和谐画面。首句的盘石临水,承句的杨柳拂杯,展现一幅活跃跳动的春景图。而转句和结句:善解人意的春风,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更是平添了许多趣味。不愧有诗佛之称,笔落之处皆可生花。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四、以肯定、坚信作结句
例如:宋人陆游的
《梅花绝句·其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这首绝句看似咏梅,实则乃况物自比。首句,以背阴不得阳光着笔,写出了作者当时所处的政治位置。承句“自分”二字则表达了作者对信念的执着。问句作转句,这一问,在当时所处的政治氛围中是极其难得的,也是极其危险的。自而引申出肯定坚信的结句,即便是冰雪覆裹,即便是略有所迟,梅花还是开放了。这是多么清高的品格。
另外,读过《青松》的人都知道,陈毅元帅也有同样的情怀。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邳州图话原创图文!)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