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精神家园:红尘读阳明,文/舒生
作者舒生,写王阳明的文章,首先要搞懂他的良知是什么意思!否则下笔千言离题千里!王阳明的良知是佛家的真如,是孔子所求的道,是兼具本体和方法的大道真理!岂是善良这个主观愿望层次的东西?岂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层次的道理?看得出,这位朋友的留言是很有水平的,他对儒释道的学识修悟远在我之上,这,从他的一个排比——“王阳明的良知是佛家的真如,是孔子所求的道,是兼具本体和方法的大道真理!”——我就看出来了。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恒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这样看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儒家仁义的范围内做该做的事,就是良知良能呢?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王阳明把良知比喻为太阳,把欲念比喻为浮云,这听起来是非常贴切的,但仍然逃不脱主观主义,因为我们仍然可以追问:“良知到底是怎样一个太阳?这个太阳由什么构成?……”而一旦追根究底,现实中的“良知”便复杂起来。
“自圣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达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以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这样看来,一个人若要致良知,实际上需要做很多功夫。一方面要不断认识自我,不断锤炼自我,同时又得熟谙人情世故,至少,一个以致良知为本的人,他得对他所处时代的精神内核知根知底。
今天的内容就这样仓促结束了,讲浅了讲错了讲漏了我也担心,反正“红尘读阳明”还会继续!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