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味道邳州 | 谭丰华:邳城的老味道
[打印本页]
作者:
涟频滓饲
时间:
2022-9-3 09:46
标题:
味道邳州 | 谭丰华:邳城的老味道
邳城的老味道
但凡邳州人,说到邳城,大家都并不陌生。因为邳城是曾经的县衙门驻地,历史上,清、民国两个朝代历时三百多年,邳城曾经是方圆百里有悠久历史的老县城。
邳城镇北依洪福山,东临武河(也称城河)可以说是依山傍水。也就是这一山一水,孕育了一座城,衍生出家乡的老味道,给当地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址。
(, 下载次数: 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城里有连片的明清建筑;有石板铺成的宽阔平坦的三条大街,悠长的六条小巷;高墙城楼下,商铺栉比,市井繁荣,府衙庄严肃穆。进了大街就看到了高高的魁星楼、节孝祠、黉庙、观音堂、天主教堂……等等。
少年时向往邳城,总觉得它是一个大城市。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随父亲赶邳城集。不但可以走一走看一看老城墙,还可以喝一碗粥,吃上点好东西。邳城每天早晨逢集,大家都说邳城是“夜猫子集”。赶集人要挑灯赶夜市,黑漆漆的路上,挑担的,推车的,背着的,抱着的,一起涌入街里。买的卖的,等到天完全大亮时,人声嘈杂的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可不及一个时辰,吆喝声渐渐稀少,不一会儿,集市便早早罢市了。我家距邳城大老远的,很少到这里来,偶尔赶一趟邳城集,我们须半夜就要爬起来赶路,到了邳城时天还没完全亮。
至于邳城当年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我去的次数不多,留给我的印象深刻就是“吃”。古朴的青砖瓦房,一溜挨着自成老街,幽深的小巷子摆着一溜小吃摊,发面锅饼、高庄馍头、油条、水煎包、煎豆腐、羊肉汤……摊子旁摆上小木桌,几个小板凳,吃东西的有的来自附近十里八乡,熟人打个招呼,客套几句,或蹲或坐,有的头上直冒汗,把帽子推在脑后,有的解开腰带。最让我一直难忘的还是邳城的粥,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冲着鼻子一闻,豆香扑鼻,撒上盐豆,一碗热粥下肚,一顿饱饭,整个身子暖和多了。几十年过去,这碗粥成了我经年抹不去的记忆。
邳城不但小吃有名,酱菜更是驰名四方。邳城酱菜显著特点就是色香味俱全,花样多,味道合乎当地人的囗味,吃起来有点微辣,也有点咸。邳城的酱油、醋、豆瓣酱、五香疙瘩,萝卜干、香干、臭豆腐……等等。都源自百年之前的传统工艺,那种味道,即使过去了几代人也让人萦怀。
(, 下载次数: 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早听说继林人的故事,是前几年。一个春天,我有幸和文友一起来到了徐州市继林酱醋有限公司。这是一个老牌的食品企业,它相当于邳城历史文化的符号,它的前身是清代百年老字号双祥酱园店,现在已被徐州市命名为徐州市“老字号”。走进大院,古朴的建筑,幽深的大院,老远就闻到了浓浓的酱香,走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酱缸足有上千个。正值阳春三月,日光好,正是晒酱的好日子。整个院子里的酱缸齐刷刷掀开了“斗笠”,进行日光浴。据师傅们介绍,按照传统的工艺如法酿制酱油,高温下,酱越晒,酿出的酱油味道越鲜。经过春、夏两个季节一连串好天气的晾晒,晒好的酱就可以生产出品质上乘的酱油。至于酿造工序,晒太阳的时间,继林人固守着老规矩,哪一个环节丝毫都不能少。继林人只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份坚持和固守至关重要。媒体都这样说,继林人就是这样,守住了传统的酿制工艺,也守住了继林的金字招牌,使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宝日复一日,在几代人中完整地传承下来。
豆腐有许多吃法,豆腐乳是继林人的招牌菜。大家却很少见,据说产品远销外地,摆上了大卖场的货架。走进豆腐制品车间,几位工人师傅正在忙。架子上摆满了一箩筐一箩筐正方形的小豆腐块,洁白如玉,这便是臭豆腐的雏形。师傅们也引领我们专门参观一下长满白毛的豆腐块。他们边搬送箩筐,边回答问题,制作过程,时间长短,他一一作了介绍,我走近前悄悄打听一下,销量如何?一位师傅脸上漾着笑容,冲我作了一个手势,“ok”。我欣赏这位工人的自信,最其码可以说明,继林的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至于豆腐乳的具体工艺,说实话,我并不懂,更无法介绍给大家,可我只记住了一条,豆腐块长满白毛,可以正常食用,食用菌的作用使豆腐裹上白毛,如果是红色的毛,或者是其它颜色,这种臭豆腐尽量不要吃。大家有可能说我是“南郭先生”,在这里班门弄斧,不过吃豆腐乳还是有点讲究的。
小时候,城镇和乡村有明显的界限,村里有人把邳城人称为“城滑子”。意思是,城里人有点世俗,听起来让人不免有点诧异,我一直并不这么认为。邳城人与县衙的官员为邻三百多年,据高志明先生讲述,当年衙内大小官员退隐后有的回归故里,也有不少人把根留在了这里,高姓即如此。他们与当地人世代为邻,加之长年生活在小城里,身上或多或少有点市井小民习气,这也无可非议。几百年来种田,做买卖,或从事手工业,无论干哪一行,邳城人都是没说的。他们生活在小城,安居乐业,用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创造发明了独特的老城味道,成就了邳州一方水土,一方人。邳城真正吸引大家慕名而来的原因,恐怕并非这座城,而应该是这里的酱醋产业与之相关的人文故事。
进入新世纪,邳州酱菜行业中,大大小小,作坊,厂家,毋庸置疑,继林酱醋仍然是凤毛麟角,一家独大,它引领了苏北的酱醋行业。
流年似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旧衙门而今蜕变成一个普通的乡镇,城镇面貌变了,人们生活节奏也变了,尽管家乡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有了微妙的变化,但是邳城的老味道已渗透人们的骨子里,来老县城,寻找老味道者仍趋之若鹜。前几天早晨,在广场遇到几位晨练的老朋友,约我一起到邳城吃早点,聊起邳城有一家大型早餐店,从早六点就排起长队,去晚了一座而求。听他们描述,我真有些心动,择机,噌他们的车,重回邳城去看看尝尝。据说他们几个已经去了多次,不但吃了早点,也没忘带了邳城酱菜,不难看出,老衙门外的味道依旧在,不但影响了当地人,也改变了方圆百里人们的饮食习惯,甚至更远。
作者简介
谭丰华,江苏省邳州市人。青年从军,退伍任教,现退休。喜欢文学,擅长诗词、散文、小说。现为邳州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