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日军进攻上海时,我在娘肚子里遭苦难 | 作者 刘企华
[打印本页]
作者:
海洋摄影
时间:
2022-9-19 09:57
标题:
日军进攻上海时,我在娘肚子里遭苦难 | 作者 刘企华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揭露了统治者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读着杜甫的《兵车行》,我想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苦难:
娘肚子里苦难遭,
鬼子进村马萧萧,
火光冲天惊魂魄,
大战来临把命逃!
这里,我想发两篇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给我的家乡和家人造成苦难的文章:《娘肚子里苦难遭》《鬼子进村马萧萧》。先发第一篇,后发第二篇。
娘肚子里苦难遭
我投娘胎喜刚报,
日本鬼子又来到;
天空飞机疯狂炸,
地上百姓拼命逃!
这首小诗真实地描绘了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打响“淞沪战役”的情景和造成的惨状。
我是1937年5月初投身于娘胎的。三个月后的8月13日,在上海租界的日本军队悍然发动了“八?一三事变”。不久,鬼子进村扫荡,百姓纷纷逃离。
在小诗中我之所以说鬼子“又来到”,是因为在此之前的1932年发生的“一?二八事变”中,我老家已经遭到过日本鬼子的扫荡。
那次“一?二八事变”指的是日本侵略者派海军陆战队于1932年1月28日夜里12点,在上海对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突然发起攻击的事件。在那次事件中,中国军队奋起抗战,给日军以有力的回击。战火迅速漫延到我们宝山县,日本鬼子打到了我老家刘老宅(村)及其周边村庄,众多家庭遭殃。3月3日,日军在英美法等国的“调停”下宣布停战。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双方的军事部署恢复到了“一?二八事变”之前的状态。
我开头所说的这次“八?一三事变”,其起因是由于日本军官的挑衅。1937年8月9日,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要藏,驾军用汽车强行冲击位于上海虹桥的中国军用机场,开枪挑衅,当即被我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日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拆除军事设施,遭到拒绝。8月13日,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我上海驻军英勇抵抗,奋力还击。中日两军著名的“淞沪战役”就此打响。
我们宝山县是这次“淞沪战役”的主战场。战斗一打响,上海北面从吴淞镇到宝山县城一线顷刻枪林弹雨,炮火连天。
9月2日,日军向战略要地宝山县城发起猛攻,同时向西面的国军军事据点杨行镇直扑而来。
杨行镇在我们老家的东面,直线距离只有3里。在这形势陡然紧张之时,连部设在我家里的国军某部连指导员对我父亲说:“这里马上要打一场恶仗,你们赶快走吧!杭州不要去,苏州不要去,沪宁铁路沿线不要去。走得离大城市越远越好,离铁路线越远越好。”得到这样的信息,父亲立即叫我母亲准备逃难,并迅速告知了乡邻。
第二天清晨,父亲挑着担子,前面框里坐着我大哥还有一袋口粮,后面筐里坐着我小哥还有两条薄被,母亲肩上背着装有全家人替换衣服的布袋,肚子里怀着4个月大的我,与我姨妈等邻居一起向西出村,踏上了漫漫逃难路。
我父母他们走到刘行国际电台东边的马路上时,不知从哪儿跟来了好几十个也是逃难的人。大家正在互相说话的时候,东方的天空突然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
“不好!日本鬼子来轰炸了!快跳下去!”父亲这么一喊,立刻跳到了马路沟里,母亲也跟着跳了下去。他们刚刚蹲下护住我两个哥哥时,“轰隆隆!”一连串的炸弹在马路上爆炸了!顷刻,硝烟中跑的跑,叫的叫,嚎的嚎,乱作一团,哭声一片!父亲一抬头,发现我姨妈背上背的被子被弹片击中正在着火,就大喊:“阿姐!被子着火了!快丢掉!”我姨妈可能被炸弹炸晕了头,扭着“三寸金莲”还在逃!我父亲一跃而上,冲过去夺下被子往地上砸。火被砸灭了,但被子已经烧焦,无奈丢弃。
在敌机这一阵轰炸中,有被炸死的,有被炸伤的,人群被炸散了,各自逃命。
我父母惊魂未定,顾不了别人家的死活,赶快上路向西跑,穿过刘行镇,直向马陆那边逃去。
到了马陆镇,我父母又遇到一些逃难的人。大家聚在一起商议,有人说上海西南的青浦最安全,于是立刻向南,跨过沪宁铁路,朝青浦方向奔去。
我父母走得慢,落在他人的后面。晚上就路边的村庄休息充饥,白天继续上路,累了就地歇脚。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长途跋涉130多里,来到了青浦县朱家角。
朱家角是个乡村大镇,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界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街道靠河,水陆交通都很方便,具有很好的生存条件。这里距“淞沪战场”最近也得有120里左右,最远的有160多里,离沪宁铁路也有80多里。听说这里曾经有过“日本鬼子要来”的传言,所以也有人举家搬走,或把老人孩子转移到更为安全的亲朋好友家里去的。但在我父母看来,这里已经是可以躲避战乱的好地方了!父母在当地好心人的帮助下,在一间空着的小房子里住了下来。
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孕妇还有两个孩子逃难在异乡,怎么生存呢?这是父亲必然要愁的大事。
第二天,父亲说出去看看,就走了,回来后与母亲商量想做点小生意。
第三天,在隔壁邻居的指点下,父亲借了一杆小秤,到早晨开来的船上买些蔬菜,然后到街上找个地方设摊卖菜赚个差价。开头两天,由于不知道批发底价买得又少进价比人贵,又怕卖不出去卖得比人便宜,所以只能保本赚点剩菜回家自己烧了吃。
母亲则在想,逃难出来时带的米已经所剩无几,当家男人出去做生意又赚不着钱,怎样才能让两个孩子不挨饿?怎样才能活下去?她想到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出去要饭,就是向人乞讨。但她犹豫再三无法决断,因为在她看来,要饭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过去都是她施舍给苏北或山东、安徽穷地方过来要饭的人,现在自己要去向人家要饭,张不开那个口呀!要饭,非到挨饿之时谁愿意去做呢?但是,为了孩子,为了生存,母亲毅然决定放下脸面,带着孩子沿街乞讨。
令她高兴的是,每上一家门,都能要到点什么。各家主人看到一个妇女挺着微微隆起的肚子,还带着两个孩子出来逃难要饭,认为太不容易了,所以家家都给,有给半碗剩粥的,有给几口米饭的,有给一把大米的,也有给两个钱的。母亲知道满足,要到20家就回来,第二天再从下一家接下去要……镇子很大,一圈要下来,十来天就打发过去了。
再说我父亲学做买卖蔬菜的小生意,开头两天不是没有赚到钱吗?但头回生,二回熟,三回就开始盈利了。他每天薄利多销,慢慢地,家里的柴米油盐就解决了,而且还能有所结余。这样日积月累,等战事平息时回家的路费也有了着落。
提到回家,赶紧回过头来看看“淞沪战场”上中日两军打得怎么样了。
在这次“淞沪会战”中,入侵的日军调集了30万大军攻打国军,同时从吴淞口外的多艘航空母舰上出动上百架飞机反复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毁灭性轰炸。
抵抗的国军先后也向“淞沪战场”调集了数十万军力,官兵同仇敌忾,与敌拚搏,英勇抗战。
在日军向宝山县城发起猛攻形势岌岌可危之时,蒋介石说了两句话:“宝山要丢了,整个上海战场的北面可以说是门户大开,日军‘淞沪战场’上的计划可谓是完成了一半以上!”这足以说明宝山军事地位之重要。正因为如此,国军顽强把守,日军猛烈进攻,双方都调集了几十万兵力在此会战,决一雌雄。
9月5日,宝山县城沦陷。又经过十几天拉锯式激战,我老家刘老宅(村)及其周边的杨行镇、西盛行、新开河、杨木桥、顾村镇、刘行镇等乡镇和村庄相继沦陷。好在我父母带着我两个哥哥在此之前的9月2日已经逃离了家乡,才幸免于难。
再说战事。反抗侵略的正义之师国军,由于决策不当、指挥不力、武器落后等诸多因素,虽然顽强抵抗,最终还是不敌。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陷。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上海沦陷显然是件坏事,但对于逃难在外的老百姓来说,战事平息可以回家,也算是个好消息喽!
听到上海已经不打仗了,我父亲丢下剩菜拔腿就跑!
“回家!快回家!”父亲跨进“家”门就兴奋地对我母亲说,“上海不打仗了,快收拾收拾回家!”
父亲肩上还是一副担子,前面筐里还是我大哥,但一袋口粮换成了一袋衣服和准备路上吃的一包烧饼;后面筐里还是我小哥,还有两条薄被。为了保护肚子里的我,母亲这回是空身跟着我父亲走就行了。
两个多月的逃难日子结束了。一个挑担前行,一个空身跟随,我父母他们终于踏上了日思夜想的回家之路……
【本文作者 刘企华】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