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对教育的进一步理解——读林语堂《怎样才叫受过教育》引发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晚景入寒窗
时间:
2022-10-22 07:56
标题:
对教育的进一步理解——读林语堂《怎样才叫受过教育》引发的思考
对教育的进一步理解——读林语堂《怎样才叫受过教育》引发的思考冯遵慧/文
教育,几乎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能说到本质上的人,恐怕为数不多。读了林语堂先生的《怎样才叫受过教育》一文后,对此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林语堂先生说:“一个人能够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当谈到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时,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几乎人人都能说上一大通,诸如考个理想的大学,找份体面的工作,建个幸福的家庭,抑或获取很多的知识,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等。这些似乎都能算是受教育的目的,但是,又都不是受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个很博学的人,一个幸福感很强的人,或一个很有社会地位的人,未必就是一个知道何所爱和何所恶的人。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理想的教育,不能只看他是否博学,而应该看他对问题是否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也就是所谓的见识。而这种见识,是绝不会盲目地向任何权威以及他们的学说屈服的。
林语堂先生接下来说:“有独立判断的人也是有‘胆量’的人。”一个人很难得的美德是有担当,担当是需要有“胆量”的,而胆量从何而来?从独立的判断力而来。当今社会,“专家”到处都是,各种“创新”理论满天飞。一个人生活在其间,很难不被这些东西包围。一个平庸的人,往往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并且乐此不疲。但是,一个受过理想教育的人,往往会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需要胆量的。
面对一个诗人、文学家或艺术家及其作品,不论支持他的是多大的权威,你可以凭借自己的胆与识,发表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见解。面对目前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时髦理论观念,也能用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发表自己的主张。尤其是面对一些国内外的大事件,纵使有高官或权威出来说话,甚至打着国家、民族或宗教等吓人的招牌,你仍然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力求作出准确的判断。一个人一旦丧失了胆量和独立性,他就会被社会上各种“胡说”所左右。
林语堂先生还说:“学校教育制度用‘文凭’和‘分数’代替了‘判断力’或‘鉴赏力’。”目前的社会,之所以人人谈教育,是因为人人关心“分数”和“文凭”。好像分数越高,文凭越硬,就能“量化” 出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越好。
我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位苦读古学的老先生去乡下收租子,遇到一条并不怎么宽的小水沟,踌躇再三,却不知怎么办才好。领路的乡下人对他说:“跳过去呀!”于是,这位老先生两脚同时抬起,向前一跳,跳进了水沟。乡下人笑他连跳都不会:“一脚前一脚后地跳,不就跳过去了吗?”那位老先生却责怪乡下人用词不对,害他掉进水里,说:“两脚同时抬起叫‘跳’,一脚前一脚后,那叫‘跃’。”
要说考文字之学,这位老先生无疑能拿高分。但是,这样的高分,于人于己,又有何益?他不能算是受过理想的教育,只不过是个“两脚书橱”而已。
虽然分数和文凭,也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水平的标准之一,但是,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论语》开篇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人(甚至包括中学语文教材注释)都把“习”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这个“习”应该解释为“实习,实践”。只有将学习的知识拿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啊!如果理解为,学习了,又忘记了,再去一遍一遍地复习,不亦“苦”乎?很显然,这句话的主旨在于,只学习知识,能得个好的分数还不行,还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培养和提高能力。
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防止学生只学习,不思考。我们今天的学校里,之所以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重分数、轻思考、轻实践的产物。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固然不能完全抛开分数和文凭,但是,也不能完全用分数和文凭来衡量学生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林语堂先生最后说:“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不可能永远用分数和文凭来衡量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这一观念。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衡量知识的标准,更多的人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就更加茫然了。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过:“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剩下的东西”应该指知识之外的习惯、能力和修养。
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回忆儿时爷爷告诉他为什么要读书时说:用篮子打水,虽然水没有留下来,篮子却变得洁净了。读书也是如此,虽然只记住只言片语,或者什么都没记住,但是,读书的氛围会使人的心灵慢慢被净化。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当湖面上有一群鸟儿飞过时,有的人会脱口吟咏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有的人只会感叹,哇,弄多鸟!当一群人在夕阳之下跋涉于戈壁沙漠时,有的人会不由得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有的人只会嚷嚷,唉,我的妈呀,怎么都是沙呀!
所有这些,显然很难找到一把衡量的“尺度”,但是,又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教育的价值。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聪明过人;网络信息,知识过人;电脑反应,敏捷过人;翻译软件,速度过人……于是,又有人慨叹:教育还有啥用?
教育,果真到了没有用的时候了吗?
功利这种东西,让学生叫苦,让家长焦虑,让教师尴尬,让整个教育都变得浮躁。
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浮躁。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文化从何而来?从教育而来!
那么,教育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还是北宋教育家张载说得最深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