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岔河老街 [打印本页]

作者: 晚景入寒窗    时间: 2022-11-9 09:02
标题: 岔河老街
岔河老街

作者/谭丰华

(, 下载次数: 7)
来到岔河,仿佛就来到了江南水乡,这里河多,水多,蓝色的河,绿色的垂柳,白色的农舍,宽阔整洁的街道,远处高大的厂房......无论近观还是远望,都像是一幅画。
谁能想到,几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几十户人家、逐水而居小小的村落。在依重水路交通的年代,西泇河曾经是连通大运河的通道。自这里乘船可以北上京都,南下苏杭。这条不起眼的古河道,沟通了苏北人的货物输送,便利了当地人的往来走动,繁荣了岔河街的集市贸易。

(, 下载次数: 5)
说到岔河老街,其实就是一个窄窄的巷子,青年人对这里似乎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岔河老街在哪,又是一个什么样子,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说起昔日的老街,他们的脑海中都有大致的轮廓。
西泇河的古老让当地人也说不清,就在泇河边,有一条幽静的小巷,隐藏在岔河村中间。小巷和东岔河一水之隔,传说当年的渡口就在此。东岔河人与西岔河人来往完全是靠一条渡船或者是独木桥,下了船,上了岸,小巷就在脚下。东西街长约二百米,呈东西走向,西连南北街,呈丁字形。南北街与东西街长度差不多,这里,便是岔河集市的雏形。自从有人把蒲汪三、八两个集日喊来算起,经历了清、民国、现代三个朝代。

根据老年人的回忆,岔河东大堰上有面对西泇河的城门楼,岔河街南、北、西,有圩沟和土圩环绕,自岔河开集之日起,这里曾经热闹了三百余年。赶集的、上店的、歇脚的、留宿的、久居的,日用杂货,烟酒糖茶,粗布烟叶,瓜果蔬菜,应有尽有,据说鼎盛时有名有号的店铺有多家。东西街,有董家的“隆泉涌”酒坊、油坊;顾家的“隆兴泰”糖茶烟酒店;南北街两旁有董氏四兄弟,号称“四只虎”,以老大董恩乾为首的四家店铺,即永源祥,永顺栈,永盛、永茂宫;还有杨家杨文彦的糖烟茶食店。

据董姓族谱记载,董姓的祖先是一位不甘受穷的人。明天启年间,沂蒙山区遭受旱灾、蝗灾,为避灾,一些难民纷纷逃离家乡。董姓先人也在其中。董氏夫人肩挑洪、清二幼子,经数日乞讨流落泇河边,从此在此安身,成为新的垦荒者。如此,董姓族人与岔河,就构筑在同一处坐标上,世代相传。自清至民国,董氏家族人成为较早的岔河人之一。

现在董姓人口多达4000多人,遍布周围及海内外。有人说董姓的快速发展是个奇迹,他的人口远远超过了潘、艾、王、洪四个姓氏的总和。翻开岔河的历史,这四个姓氏自明朝初年就在此定居,可算是岔河的老户人家。

岔河集三百多年的历程中,也孕育了三个百年老字号。要了解他们,我们还是把目光移到他们身上吧,那是一群历经岁月艰辛的拓荒者,也为岔河的昨天创造过辉煌。

(, 下载次数: 7)
值得一提的是,隆泉涌酒坊、油坊。在老街不起眼的地方,遗址尚存。本是董家的店铺,何以叫隆泉涌?可以肯定地说,隆泉涌的名字是有点说头的。据一些老人回忆,隆泉涌最后一个传人叫董恩潭,他是从父辈手中接下这个家业。据说清朝中期,董恩潭的爷爷为酿酒,在其庭院里挖了一口井,取其井水酿成的酒,晶莹醇厚,香气悠久,口感清香绵长。主人便赐给这口井“隆泉涌”之名。以后又干脆把门牌匾额、酒的名字、所印制票号统一称作隆泉涌。隆泉涌的名字由此就叫开了。隆泉涌三代人,奋斗过,喜过,忧过,迷茫过,它曾经是岔河街的一张名片,提到隆泉涌,方圆百里,妇孺皆知。1947年,鲁南苏北地区战事频繁,也该董恩潭运气不济,正欲把酒坊搬迁到台儿庄,再谋经营发展之际,董恩潭本人却一命归天,延续了二百年的隆泉涌酒坊、油坊就此画上句号。
(, 下载次数: 6)
多少年前,我到岔河中心街路口喝过粥吃过油条。到中学工作后,随之家也搬到这里,董家的油条我没少吃。既炸油条,又烧粥的在岔河仅此一家。几十年过去,现在每天清晨粥铺门前仍然是人来人往。据说,老董这个粥铺传承了三代人。炸油条的创始人,最初是现在店主董连则的爷爷。当年,他选择在南门圩外开了一家粥铺,本街人,赶集过路人,吃油条喝粥的熙来攘往,如今,尽管某些人对吃油条持有谨慎态度,但是老董的粥铺生意依旧不错,其中的秘密也就是油条个头大,香脆可口,吃油条喝粥,可以说是街里人最廉价最实惠的早餐。一晃百年过去,三代人经营传承的生意没变,老地方没变,还是那个老味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街口的烟火气还在弥漫。
(, 下载次数: 6)

(, 下载次数: 6)
老街小巷偏东一隅,是打锅饼老张的家。家门口有一个简易的小棚子。每一天清晨,木案子上摆放着一大坨发好的面,一把刷子放在盛糖水的碗里,一碗芝麻,一把菜刀,一根擀面杖,旁边是一个用铁皮桶制作的锅饼炉,炉子里边是大半截瓷缸,正在燃烧的焦碳喷出蓝色的火苗。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年逾花甲的张可银夫妻俩就像鸟儿一样,天刚蒙蒙亮,就开始生火、揉面,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老张的锅饼也是岔河街又一个百年老字号。过了百年,老一辈人仍然记得老张家的锅饼,它的特殊之处,就是不管是农闲还是农忙,他的锅饼始终是用老引子发面,不用发酵粉,无任何添加剂。他家的热锅饼呈黄色,外焦里软。如果你站在炉子边,嗅着炉中热饼的香味,无须一点菜,光饼就可以吃个饱。据老张本人说,他的爷爷青年时从老家月台迁移至岔河谋生,为了养家糊口就操持这个小本生意。百年来,其中几易其址,最终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巧合,老张一家二十年前又回到了原点,老街小巷口。

由此看来,岔河老街的人,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古人还是今人,都让人有一种亲近感,应该为他们写上一笔。

百年老街,也曾经受过战火的洗礼。1948年初冬,淮海战役歼灭黄伯韬的首役,在碾庄拉开了帷幕。岔河是这场战役的后方,被作为接纳转移解放军伤员的中转站。不知是奸细告密,还是敌人的嗅觉灵敏,一天,敌人的几架轰炸机对岔河集进行低空轰炸。是日,正逢集,解放军护理人员、伤员及赶集的百姓死伤惨重,许多民宅变成一片焦土。这是岔河开集几百年以来最让人心痛惨烈的一幕。70多年过去,上岁数的老人再谈起这次敌机轰炸,仍心有余悸。

一条巷子,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一拨人来了,一拨人又走了,他们有的留下痕迹,有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人的命运即如此。如今,老街仅留下一个曹氏的手工煎饼铺,另一个老张家的锅饼铺,有的农舍大门紧锁,人影寥落,银杏叶随风飘飞,小巷显得很静,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不管是远道而来的人,还是街里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里是老街吗?通过几次和几位老人交谈,我对这个地方却有点敏感,许多人和事留存在我的心底。这里看起来似乎是少了什么,但还是一个产生许多人生故事的地方,每次经过这里,我不得不驻足,不得不思索,不得不滋生敬意。这条老街,实则是岔河历史发展的符号,它的文化意义大于它的本身。

作者简介谭丰华,江苏省邳州市人,青年从军,退伍任教,现退休。现为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