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北大那些“世家子弟”们?
[打印本页]
作者:
芮悦7312
时间:
2023-6-27 03:59
标题:
北大那些“世家子弟”们?
北大之所以为北大,是因为百余年来的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而这种学术传承最好的体现,就是一代代的北大先生们。
01
我初进北大的时候,八十年代已近尾声,“北大中文四老”之一的
林庚先生
(1910-2006)刚刚荣休不久,不再给本科生授课。自恨余生也晚,无缘亲聆教诲,诚憾事也。得有机会一瞻林先生的丰采,是听他的讲座。大约讲的是唐诗,题目已不复记忆。年近八旬的林先生着一袭丝绸长衫,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后来才知道,林先生乃是世家子弟。父亲
林宰平
(1878-1961),光绪癸卯举人,早年负笈东瀛,习法政,然兴趣广博,自国学、哲学、佛学、法政至诗词、书画,无不淹贯,一度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长,后为清华研究院导师。林庚八岁入塾,精习诗书,在心中播下了诗歌的种子。中学毕业考入清华物理系,后又转入国文系,办杂志,写新诗,擅名一时,与
季羡林
(1911-2009)、
吴组缃
(1908-1994)、
李长之
(1910-1978)并称“清华四剑客”。林庚的学识和风雅,匪一朝一夕而可得,家学门风,渊源有自。
中文系教授
吴小如
(1922-2014)受业于林庚门下,与林宰平先生为忘年交,对林氏父子执弟子礼甚恭。惜乎我读中文系时,他已调至中古史研究中心。虽然没有上过他的课,但讲座却听了不少,题目涉及唐诗、明清小说、京剧、书法。其才情之高,学问之博,识力之深,令我印象深刻。其父
吴玉如
(1898-1982),书法冠绝一时,诗文亦为世所称。吴小如少承父亲指授,熟读诗书,于书法、京剧嗜之尤笃。其博雅如此,实由家学熏陶所致也。
林庚的另一位弟子
袁行霈
(1936- )亦出身世族。袁行霈老师的曾祖父
袁绩懋
(1812-1868)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榜眼),翰林编修,博通经史;曾祖母
左锡璇
(1829-1895)是诗人、湖南巡抚
左辅
(1751-1833)孙女,善诗画,清代著名的女画家;曾外祖父
曾咏
(1813-1862)是道光二十四年进士,仕至吉安知府;曾外祖母
左锡嘉
(1830-1894),左锡璇之妹,性好吟咏,兼擅绘事,与姐姐齐名。袁老师的祖父
袁学昌
(1853-1914),光绪五年举人,官至湖南提法使;祖母
曾懿
(1853-1927),精于医,工诗善画;二伯父
袁励准
(1876-1935)是光绪二十四年进士,
溥仪
(1906-1967)之师,能诗文,工于书法,中南海南门“新华门”牌匾为其所书。袁老师的几位堂姐中,
袁晓园
(行洁,1901-2003)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氏拼音方案”创立者,笃嗜书画;
袁行恕
(1916-1990)是言情作家
琼瑶
(1938- )之母;
袁静
(行规,1914-1999)是著名作家,以《新儿女英雄传》驰誉文坛。而袁老师的堂哥
袁行云
(1928-1988)则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尤能鉴赏书画,他的夫人
查良敏
(1926-2009)是
金庸
(1924-2018)堂妹。袁行霈幼承庭训,熏习诗书,遂笃志于古典文学研究。大一必修课“文学作品赏析”,袁老师讲授古代文学部分。其时年逾知命,而英姿俊迈,风神超逸,极风流儒雅之致。古人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信然。
钱理群
(1939- )时任中文系副教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钱老师生于学门,乃杭州钱氏之后,他的外祖父
项藻馨
(1873-1957)是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力于办报纸,兴新学,曾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相当于今之浙大校长;父亲
钱天鹤
(1893-1972),清华学校卒业,获康奈尔大学农学硕士,受聘于金陵大学农林科,后一度任国民政府农林部常务次长之职;长兄
钱宁院士
(1922-1986),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是爱荷华大学硕士、加州大学博士,从爱因斯坦之子小爱因斯坦教授研究泥沙运动,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水利系。
杨铸
(1953- )老师在我毕业后调入中文系。其父
杨晦
(1899-1983)在就读于北大哲学系时,和
陈翔鹤
(1901-1969)、
冯至
(1905-1993)等人创办《沉钟》周刊,成立“沉钟社”,以后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历十余年。杨铸之兄
杨镰
(1947-2016)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元代文学。杨铸则继嗣父业,专研文艺理论。
我入北大时,
吴鸥
(1952- )还是一位年轻助教。听古典文献专业同学介绍,她出身书香门第,世其家学,祖父
吴梅
(1884-1939)是曲学大师,集著、度、演、藏于一身,与
王国维
(1877-1927)齐名。
蔡元培
(1868-1940)掌教北大之前,偶于书肆买得曲学专著《顾曲麈谈》,略一翻阅,叹其钻研之久,工力之深。嗣后北大音乐研究会成立,自任会长,遂延聘在上海民立中学执教的吴梅为昆曲组导师,兼任国文系教授。
中文系教授
陈贻焮
(1924-2000)的祖父是绩学之士,好读书,喜为诗,而陈老师的堂舅祖
刘永济
(1887-1966)潜心中国文学史,兼工诗律,长期担任武汉大学一级教授、文学院长。陈老师的表叔,也是他的岳父
李冰若
(1899-1939)师事吴梅,治词学甚精。
周祖谟教授
(1914-1995)的岳父
余嘉锡
(1884-1955)博极群书,举凡历史、文献、目录之学,无不淹通,曾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中研院院士,妻舅
余逊
(1905-1974)是北大历史系教授。
02
我上北大时,外语学院尚未组建,西语系、东语系、俄语系皆自立,不相统属。西语系教授
俞大缜
(1904-1988)生于衣冠之家。绍兴俞氏乃近代中国第一家族,名儒硕彦,代不乏人。俞大缜的祖父
俞文葆
,咸丰元年举人,官湖南新宁、东安知县;外祖父
曾纪鸿
(1848-1881)是
曾国藩
(1811-1872)次子,以算术独步;外祖母
郭筠
(1847-1916),两淮盐运使
郭霈霖
(1809-1859)之女,雅擅诗文;父亲
俞明颐
(1873-1966),为湖南学政;母亲
曾广珊
(1871-1949),知书能诗;伯父
俞明震
(1860-1918)是光绪十四年进士,历任甘肃提学使、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校长,是
鲁迅
(1881-1936)之受业师,藏书颇负盛名;姑母
俞明诗
(1865-1923),幼娴吟咏,兼善鼓琴,嫁湖南巡抚
陈宝箴
(1831-1900)之子
陈三立
(1853-1937),生子
陈寅恪
(1890-1969)。俞大缜自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与妹妹
俞大絪
(1906-1966)一道赴牛津大学,攻习英国文学。学成返国,先后任教中央大学外文系、北大西语系。其余兄弟姐妹九人,皆积学成名;大哥
俞大维
(1897-1993),哈佛博士,爱因斯坦高足,台湾地区首任“国防部长”,其子
俞扬和
(1924-2010)娶蒋经国之女
蒋孝章
(1938- )为妻;三哥
俞大绂
(1901-1993),依阿华州立大学博士,中科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弟弟
俞大纲
(1908-1978),毕业于燕京大学,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是一位戏曲专家。四妹俞大絪,毕业于沪江大学,先后入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深造,与俞大缜同任北大西语系教授;妹夫
曾昭抡
(1899-1967)是曾国藩二弟
曾国潢
(1820-1886)的曾孙,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是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曾任北大化学系主任;五妹
俞大綵
(1906-1990),燕京大学西语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妹夫
傅斯年
(1896-1950)是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毕业于北大国文系,先后担任过北大代理校长、台大校长。
西语系教授
赵萝蕤
(1912-1998)系出名门。父亲
赵紫宸
(1888-1979)早年留美,是基督教神学家,在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任院长。赵萝蕤之名是父亲所取,典出李白《古风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赵萝蕤幼禀异资,七岁入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始学英语、钢琴,课余在父亲指导下诵习诗书。十六岁考进燕京大学,最初在国文系,后转入西语系。毕业后,复入清华外国文学研究所。因才艺俱优,遂成
钱钟书
(1910-1998)“梦中情人”,《围城》中唐晓芙即以她为原型。
钱穆先生
(1895-1990)在《师友杂忆》中提及其西南联大同事、“新月派”代表诗人兼古文字学家
陈梦家
(1911-1966):“其夫人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遂赋归与。”文化革命期间,陈梦家不堪凌辱,自缢身亡。赵萝蕤经此打击,一度罹患精神分裂症。我在校期间,曾听过她的一次讲座,是关于艾略特的《荒原》。虽年逾七十,然丰姿如旧。昔日之大家闺秀风范,犹可想见也。
西语系教授
李赋宁
(1917-2004)出身书香之家,他的祖父
李桐轩
(1860-1932),关中宿儒,同盟会会员,历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纂,发起创立戏曲学校易俗社,出任首任社长,殚心于戏剧改良;伯祖父
李仲特
(1858-1937),精于算学,在川汉铁路当工程师,并任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父亲
李仪祉
(1882-1937)是水利学家,京师大学堂毕业,留学德国,主持治理黄河、扬子江。受父亲影响,李赋宁报考清华时,选择了土木工程系,后转入外文系。在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后,留母校任教,稍后,又赴耶鲁留学。即将取得博士学位之时,适值新中国成立,遂放弃一纸博士文凭,与其西南联大同窗好友、留学牛津大学的
王佐良
(1916-1995)和
许国璋
(1915-1994)、留学芝加哥大学的
周珏良
(1916-1992)相约一同回国执教。
东语系教授
郑颖达
(1922-2012)是仕族子弟,他的曾祖父
郑守廉
(1820-1876)是咸丰二年进士,后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曾叔祖父
郑世恭
(1822-1895)也是咸丰二年进士,后官至户部主事,湛于经学,兼工书。祖父
郑孝胥
(1860-1938),光绪八年举人,游学日本,溥仪称帝后,曾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书法妙一时,尤以楷书名,诗学宋人,为同光体的倡导者。父亲
郑禹
(1898-1954),利物浦大学土木科肄业,伪满洲国奉天市长。长兄
郑广元
(1908-1995)留学英伦,后娶溥仪二妹
爱新觉罗·韫龢
(1911-2001)为妻。郑颖达由北大东语系日语专业毕业,在《人民日报》国际部供职,应东语系主任季羡林之邀,返回母校任教。
03
克承家学,在我知道的历史系老师中,当以
周一良
(1913-2001)先生为第一。建德周氏至“良”字辈己历四代,英才辈出,在浙江推为望族。周先生的曾祖父
周馥
(1837-1921)官至两广总督、兵部尚书,甚为
李鸿章
(1823-1901)所倚重,参与创办天津武备学堂、复旦公学、安徽公学;祖父
周学海
(1856-1906),光绪十八年进士,深于医学;叔祖父
周学熙
(1866-1947),以实业名于世,有“南张(謇)北周(学熙)”之称;父亲
周叔弢
(1891-1984),肆力兴办实业,古籍庋藏至富,尤长于鉴别;堂叔
周叔迦
(1899-1970),精研佛学,一度在北京大学讲唯识学,创立中国佛学院,自任院长。周一良家兄弟姐妹十人,皆负隽才。周一良八岁入家塾读书,日诵经史,稍长,习日语。燕京大学毕业后,旋赴哈佛修读博士。通晓英、日、梵三种语言,于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亚洲史,研究甚深,著述亦极富。二弟
周珏良
(1916-1992),留学芝加哥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三弟
周艮良
(1917-1996),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肄业,曾天津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四弟
周杲良
(1918-1998),斯坦福大学神经学系教授。五弟
周以良
(1922-2005),清华大学毕业,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六弟
周治良
(1925-2016),津沽大学毕业,北京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七弟
周景良
(1928-2019),先后就读于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期担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二妹
周与良
(1923-2002),芝加哥大学博士、南开大学生物系教授,妹夫
穆旦
(1918-1977)是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系海宁查家后人、金庸族兄。周一良的几位堂哥,
周绍良
(1917-2005),深研红学、敦煌学、佛学,精于鉴赏,收藏书籍、碑帖甚富;
周煦良
(1905-1984),是爱丁堡大学硕士,后担任华东师大外语系主任,翻译之余,多有创作;
周炜良
(1911-1995)是莱比锡大学博士、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教授。
历史系教授
张芝联
(1918-2008)生于簪缨之家。祖父
张嘉禄
(1846-1900),光绪三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有着述行世。父亲
张寿镛
(1875-1945),光绪二十九年举人,在多地任财政厅长,后至财政部政务次长,在上海创办光华大学,出任校长,博涉经史,所藏古籍尤多。张芝联幼承家教,笃志于学。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光华大学,继而赴耶鲁、牛津进修,肆力于法国史研究。
历史系教授
罗荣渠
(1927-1996)得诗书之传。父亲
罗文谟
(1902-1951)以书画名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受教于绘画大师
刘海粟
(1896-1994),与
徐悲鸿
(1895-1953)、
张大千
(1899-1983)投契甚深,历任成都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四川日报》主笔及总编,后兼任四川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幼颖异力学,颇习诗史。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北大历史系,于美洲史、美国史极有研究,尤以现代化理论见称于世。其书法卓然成家,颇有父风。
历史系教授
齐文颖
(1930-2021)继其父业,专治美国史。父亲
齐思和
(1907-1980),卒业于燕京大学,入哈佛大学学西洋史,修得博士学位,在母校燕京大学执教,院系调整后,转任北大历史系教授。
历史系教授
何芳川
(1939-2006)是史学大师
何兹全
(1911-2011)之子。
历史系
邓小南老师
(1950- )是宋史专家、北大历史系教授
邓广铭
(1907-1998)之女。
04
哲学大师
冯友兰
(1895-1990),南阳唐河县人。唐河大族,首推冯氏。冯先生的祖父
冯玉文
(1826-1893)、父亲
冯台异
(1866-1908)、伯父
冯云异
、叔父
冯汉异
(1873-1945)皆雅好文学,有集行世;岳父
任芝铭
(1869-1969)是同盟会会员,参与辛亥革命,平生以办教育为任,是著名的百岁革命老人。冯友兰和弟弟
冯景兰
(1898-1976)、妹妹
冯沅君
(1900-1974)幼承家训,读书不辍,先后考入北大,继之留学美国、法国。冯友兰是哲学家,蔚然为一代儒宗。冯景兰是地质学家,当过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冯沅君是作家、文学史家,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兄妹三人名闻遐迩,时称“唐河三杰”。冯先生的四个子女各有专长,不愧家学。长女
冯钟琏
(1919-1975)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长子
冯钟辽
(1924- )是锅炉专家,次女
冯钟璞(宗璞)
(1928- )是知名作家,次子
冯钟越
(1931-1982)是航天专家。冯友兰的妹夫
陆侃如
(1903-1978),北大国文系毕业,研究中国文学史极深。冯友兰的妻妹
任均
(1920- )、妹夫
王一达
(1919-2003),皆京剧名宿;侄女
冯钟芸
(1919-2005),西南联大国文系毕业,留校任助教,是联大第一位女教师,后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侄女婿
任继愈
(1916-2009),北大哲学系毕业,精治中国哲学史、中国佛学史,卓然成一家之言,担任过国家图书馆馆长之职。
诗人、美学家
宗白华
(1897-1986)籍贯常熟,出生于安庆方家大宅。桐城鲁谼方氏,世为名族,累代簪缨,笃好风雅。宗先生的外曾祖父
方宗诚
(1818-1888),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文章理学为一时宗仰,曾任枣强县令、安徽学政。外祖父
方守彝
(1845-1924),官太常博士,学问淹通,勤于著述。外叔祖父
方守敦
(1865-1939),工诗擅书法。表舅
方孝岳
(1897-1973)是音韵学家、中山大学教授,表舅
方孝博
(1908-1984)是物理学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表姨
方令孺
(1897-1976)是作家,表弟
方纬德
(1908-1935)是新月派诗人,表弟
方绾德
(1921-?)是北京人艺著名戏剧导演,表弟
方管
(舒芜,1922-2009)是作家兼文学评论家,表妹
方瑞
(1917-1974)为
曹禺
(1910-1996)的夫人,可谓一门风雅。宗先生的父亲
宗嘉禄
(1874-1944),光绪举人,后东游日本,热心教育,受邀担任中央大学、安徽大学教席。宗先生秉性聪颖,为外祖父所钟爱,乃教以诗赋。长至八岁,方回到南京上小学。在同济大学毕业后,欲往法兰克福大学留学,外祖父赋诗相赠云:“一方天地妨宽步,万里波涛壮远勤。”属望之殷,见乎言表。
哲学家
张岱年
(1909-2004)生于士夫之家。父亲
张濂
(1872-1934),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也是末代翰林,民国初年当过国会议员,精研医理。张氏一门三杰,长兄
张申府
(1893-1986)是哲学家、数学家,早年就读于北大,初习哲学,后改习数学,又赴法留学,在北大、清华等校教逻辑和罗素哲学,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次兄
张崇年
(1904-1994)是物理学家,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留校任教。张岱年幼承父兄之训,刻志励学,于哲学嗜之尤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受聘为清华哲学系助教。二十七岁著《中国哲学大纲》,才名大噪。经长兄和冯友兰介绍,与冯的堂妹
冯让兰
(1909-2004)喜结良缘。冯友兰晚年回忆道:“张先生旋即与余之堂妹定婚,以学术上切磋之友谊,申以婚姻,益亲密矣。”
哲学系教授
汤一介
(1927-2014)出身书香世家,他的祖父
汤霖
(1850-1911),光绪十六年进士,历官甘肃平蕃、渭源知县,热心办学;父亲
汤用彤
(1893-1964),清华学校毕业,赴美深造,与陈寅恪、吴宓(1894-1978)并称“哈佛三杰”,博通中西哲学,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研索至勤,曾任北大哲学系教授、北大副校长。汤一介继嗣父业,专力于中国哲学研究,尤精于魏晋玄学;妻子
乐黛云
(1931- ),任中文系比较所所长有年,开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卓有建树。乐黛云出生贵阳乐氏世家,她的四伯父
乐森璕
(1899-1989)是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家,中科院首任学部委员(院士),父亲
乐森玮
长期在贵州大学担任英文系教职。当年汤先生主持“中国文化书院”,延请梁漱溟(1893-1988)、冯友兰、季羡林等耆儒硕学任导师,常年举办各种讲习班、研究班,借北大校舍上课,我亦前去旁听,故得以亲炙汤先生,深受教益。其学问淹博,人亦恂恂儒雅,至今印象犹深。
洪谦教授
(1909-1992)任职于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他的曾外祖父
王茂荫
(1798-1865),道光十二年进士,户部员外郎,清代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资本论》提及的唯一中国人。
任华教授
(1911-1998)也在外国哲学研究生任职,他的父亲
任可澄
(1878-1946)是光绪举人,曾任贵州省长、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等职,以兴学为时所崇。任华的妻子
陈谦
(1917-1967)为溥仪之师
陈宝琛
(1848-1935)的侄孙女。
05
经济学院教授
陈岱孙
(1900-1997)是福建闽侯人,螺江陈氏,巨族也,科第累世,簪缨不绝。陈岱孙的曾祖父
陈承裘
(1827-1895),咸丰二年进士,生七子,除一子早夭外,其余六子皆一时俊彦。长子
陈宝琛
、二子
陈宝瑨
(1849-1933)、三子
陈宝璐
(1858-1913)先后并登进士,四子
陈宝琦
(1860-1879)、六子
陈宝瑄
(1861-1894)和七
陈宝璜
(1863-1906)取中举人,世称“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可谓极盛矣;祖父陈宝璐,官刑部主事,博学通经。陈岱孙的父亲
陈懋豫
(1878-1947),光绪二十九年举人,京师法律学堂毕业,供职于海军学校。陈岱孙幼而聪慧,六岁入塾,颇涉书史。又从师学英文、数学,中学西学造诣俱高,为研究经济学说史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上学的时候,每于燕南园遇见陈先生策杖散步径间,一身整洁的中山装,颀然而癯,犹见世家贵公子风度。
陈岱孙的同乡和学生、法律系教授
王铁崖
(1913-2003)出生于诗礼之家。祖父
王羹梅,
道光举人,以知府官广东。父亲
王寿昌
(1864-1926)自马尾船政学堂毕业后,赴法专习法律,博通中法文学,工诗善画,兼精书法,世称“诗书画三绝”,任京汉铁路总翻译、福建省交涉司司长。曾与
林纾
(1852-1924)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由其口述,林纾用文言文记录,刊印后一时为之纸贵。伯父
王福昌
(1855-1890)亦毕业于马尾学堂,留学法国,曾在马尾船政局任法文翻译。王铁崖幼从塾师学,熟读四书五经。既而入教会学校,习洋文、西学,中英文根底甚深。父亲的外交工作经历,引起他对国际法的兴趣。清华研究院毕业后,赴英伦留学,自此专以研究国际法为事。三姐
王真
(1904-1971)、四姐
王闲
(1906-1999)承其家学,皆以诗文名,侄子
王文兴
(1939- )是台湾小说家,才名藉甚。
社会学系教授
费孝通
(1910-2005)出自吴江士族。费先生的外祖父
杨敦颐
(1860-1928),光绪十一年举人,官江苏学政,不久辞去,改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辞海》编纂工作,思想开明,乐于接受西洋文化;父亲
费璞安
(1879-1969),早年东渡日本,主修教育学,任江苏省教育厅视学,专以办学为职志;母亲
杨纫兰
(1880-1927),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终身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两个舅舅
杨左匋
(1897-1964)、
杨锡镠
(1899-1978),皆留学美国,一个成为著名动画专家,一个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受外祖父影响,费家兄妹四人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大哥
费振东
(1902-1975)毕业于南洋公学,在印尼一家华文报馆任主笔;姐姐
费达生
(1903-2005)留学日本,遂为蚕丝专家;三哥
费青
(1907-1957)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赴柏林大学念法律哲学,归国后在西南联大授罗马法,一度担任北大法律系主任;四哥
费霍
(1907-1966)学土木建筑专业,在上海市工务局当工程师。费孝通在清华研究院毕业后,赴伦敦大学留学,受知于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
社会学系教授
潘乃谷
(1936- )系费孝通业师
潘光旦
(1899-1967)之女,得家学之传。潘乃谷的祖父
潘鸿鼎
(1863-1915)是光绪二十四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潘乃谷的父亲
潘光旦
,清华学校毕业,留美归,任教清华及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在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领域均有湛深造诣,为“清华四哲人”之一,另三位是
叶企孙
(1898-1977)、
陈寅恪
和
梅贻琦
(1889-1962)。潘光旦于教育素有研究,曾译有《赫胥黎自由教育论》,书中提出了“教育不是训练”、“宣传不是教育”、“听话不是好孩子”等主张,他在教育四个女儿时即循此宗旨。四姐妹自由成长,学遂大进。潘乃谷的大姐
潘乃穟
(1929-2012)是北大生物系教授,二姐
潘乃穆
(1931-2016)与潘乃谷同为北大社会学系教授,三姐
潘乃和
是儿科医生。
我念北大时,
王缉思
(1948- )在国政系任副教授。其父
王力
(1900-1986)是北大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大家。几个兄弟姐妹幼承父训,学有所成。王缉思的大哥
王缉志
(1941- ),北大数学系毕业,四通打字机发明人。大姐
王缉惠
(1943-1991),清华毕业,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四通公司任职。二姐
王缉慈
(1946- ),北大地质地理系毕业,任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弟弟
王缉宪
(1954-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博士,任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思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兄长
秦似
(1917-1986),原名王缉和,是作家、语言学家,另一位同父异母兄长
王缉平
(1920-1991)是广西医科大学教授,该校神经内科创始人。
06
数学系教授
许宝(马录)
(1910-1970)出生于世胄之家。许教授的曾外祖父
俞樾
(1821-1907),道光进士,翰林院编修,于学无所不窥,尤邃于经学;祖父
许佑身
,同治举人,官任扬州知府;父亲
许引之
(1875-1924),曾任两浙盐运使、京奉铁路总办,善填词,谙昆曲;大哥
许宝驹
(1899-1960),北大国文系毕业,民联创始人之一;二哥
许宝骙
(1909-2001),燕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民革发起者之一,曾任民革机关报《团结报》社长兼总编辑。
许宝(马录)
自清华学校毕业后赴英伦深造,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兄弟三人皆有俊名,世称“许氏三杰”。姊夫
俞平伯
(1900-1990),为俞樾曾孙,早年毕业于北大国文系,博学多才,于红学用力甚勤。堂侄
高阳
(1922-1992),本名许晏骈,以历史小说蜚声台湾文坛。
数学系教授
程民德
(1917-1998)为书香之后。父亲
程瞻庐
(1879-1943)毕业于苏州高等学校,在江苏省高等学堂等校担任教职,是名噪一时的章回小说作家,一以著书为事,其中《唐祝文周四杰传》、《小器国》、《滑头国》、《健忘国》、《糊涂国》等作品一度风靡苏沪,
周瘦鹃
(1895-1968)尝称之为“今之淳于髡、东方朔”。
程民德弟子、数学系教授
张恭庆
(1936- )出自缙绅之家,张姓为丰润大族,三世仕宦。张恭庆的高祖父
张印塘
(1797-1854),道光十五年进士,官至安徽按察使,淹通经史;曾祖父
张佩纶
(1848-1903),同治十年进士,晚清清流派领袖,李鸿章之快婿;祖父
张志潜
(1879-1942),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外祖父陈宝琛,溥仪之师,工书善画,一意兴办学堂;父亲
张子美
(1913-1992),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精通中英文学,历史、经济之学根柢甚深,藏书亦极富,且多善本;堂姑
张爱玲
(1920-1995)是著名作家;表哥陈岱孙是北大经济学院教授。张恭庆少年时,父亲尝教以为文,可是张恭庆的志趣是科学,后乃考取北大数学力学,由是走上数学研究之路。
数学系教授
姜伯驹
(1937- )出身学术世家。姜伯驹教授的姨祖父
黄庆澄
(1863-1904),光绪十六年举人,谙数学,创办《算学报》,为中国最早之数学期刊。姜伯驹父亲
姜立夫
(1890-1978),哈佛大学博士,先后创设南开大学、岭南大学数学系,陈省身(1911-2004)即出其门下,姜立夫后曾任中研院数学所所长。姜伯驹的大舅
胡敦复
(1886-1978),入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创办大同大学,为首任校长;二舅
胡明复
(1891-1927),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数学,为中国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返国后任大同大学数学系教授;三舅
胡刚复
(1892-1966),入哈佛大学物理系,毕业归,在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姜伯驹性聪颖而劬于学,阅读课外书至废寝食,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之类,无所不览。中学毕业,在父亲建议下投考北大数学力学系,遂以数学为平生志业,可谓能传父学。
化学系教授
钱民协
(1949- )是湖州钱氏之后,其族也,乃吴越钱氏之一支,近世以来,名流代出,至今犹盛。钱民协教授的曾祖父
钱振常
(1825-1899),同治十年进士,礼部主事;曾伯祖父
钱振伦
(1816-1879),道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国子监司业,钱振伦的岳父是大学士
翁心存
(1791-1862)之婿、姐夫是晚清两朝帝师
翁同龢
(1830-1904);祖父
钱玄同
(1887-1939),新文化运动骁将,一度在北大国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父亲
钱三强院士
(1913-1992)是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清华毕业,留学法国,师从居里夫人之女。钱民协还有两位堂伯,
钱稻孙
(1887-1966)是著名日语翻译家,
钱仲联
(1908-2003)是古典文学大家、苏州大学教授。钱民协的外祖父
何澄
(1880-1946)是科第世家、山西灵石两渡何氏后裔,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富收藏,精鉴赏。钱民协的母亲
何泽慧院士
(1914-2011)核物理学家,清华毕业,柏林工业大学博士,有“中国的居里夫人”之誉;大姨
何怡贞
(1910-2008)是密歇根大学博士、物理学家,小姨
何泽瑛
(1923- )是植物学家。姊妹三少负才名,人称“何氏三姐妹”。大舅
何泽明
(1912-2003)、二舅
何泽涌
(1919-2005)皆留学日本,是金属学、细胞学专家。钱民协的外曾祖父
王颂蔚
(1848-1895)是科第世家、莫厘王氏后裔,光绪六年进士,“苏州三才子”之一,通目录版本之学,尤精金石考证。外曾祖母
谢长达
(1848-1934),创办振华女校,颇开风气之先。外祖母
王季山
(1887-1950)是物理学翻译家,舅外祖父
王季烈
(1873-1952)是近代物理教育先驱,另一位舅外祖父
王季同
(1875-1948)是著名电气学家,“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钱民协的几位表舅,
王守竞
(1904-1984)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王守融
(1917-1966)是中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天津大学教授,
王守武院士
(1919-2014)是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微电子学家,
王守觉院士
(1925-2016)是半导体电子学家。钱民协的两位表姨,
王淑贞
(1899-1991)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妇产科专家,
王明贞
(1906-2010)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归国后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钱民协谨守家风,励志于学,北大化学系出国留学,初赴德,继赴法,返国后在母校任教。钱民协的弟弟
钱思进
(1951- ),清华化工系毕业,留学哈佛,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二十余年后,应北大物理学院之聘回国执教。
地理系教授
吴荔明
(1934- )为名门闺秀。吴老师的祖父
吴鼎新
(1876-1964),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历任广西教育厅厅长、广州国民大学校长,一生致力于兴学;外祖父
梁启超
(1873-1929)的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一代通儒;父亲
吴鲁强
(1904-1936)是化学家,清华学校毕业,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6岁就受聘为北大化学系教授,惜英年早逝;母亲
梁思庄
(1908-1986)是图书馆学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北大图书馆副馆长。吴荔明老师的大舅
梁思成
(1901-1972)、二舅
梁思永
(1904-1954)、五舅
梁思礼
(1924-2016)都是院士,分别是著名建筑学家、考古学家、导弹控制专家;大姨
梁思顺
(1893-1966)、二姨
梁思懿
(1914-1988)、三姨
梁思宁
(1916-2006)则都是名校出身。
生物系教授
张宗炳
(1914-1988)是哲学家、政治活动家
张东荪
(1886-1973)的哲嗣。张家兄妹四人,张宗炳为长子,燕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康奈尔大学博士,是昆虫毒理学家。二弟
张宗燧院士
(1915-1969)是剑桥博士,一度任教北大物理系。妹妹
张宗烨院士
(1935- ),北大物理系毕业,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是著名的核理论物理学家。三弟
张宗颎
(1920-1966),最初在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受业,后升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成为费孝通的得意门生。1952年院系调整,原任燕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的张东荪,转往北大哲学系执教。父子、父女四人先后与北大结缘,为一时佳话,亦学术薪火相传之写照。
来源:《文史精华》,作者杨文利,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