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5日)
《徐州日报》头版
刊发文章
邳州浓墨重彩书写
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
“小田并大田”的“三本账”
一起来看看吧
👇
全文如下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好土地是关键。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村最宝贵的发展资本。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全盘活。
在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进程中,邳州牵住“小田并大田”这个“牛鼻子”,用好“一户一块田”改革“金钥匙”,算清经济收入账、生态环境账和社会治理账,让土地资源释放出最大效益,为农业农村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新格局。
经济收入账:强村富民地生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强村富民,就要有资源。邳州通过“一户一块田”改革,让土地资源释放出最大效益。田地集碎为整、集中成片,“小田”变大了;实施图码管控,平整田埂、垄沟、生产路等,土地溢出率达5%左右,土地变“多”了。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平台发包租赁、企村联建等多种形式,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双提升。
议堂镇是邳州“一户一块田”改革的试点镇。算起这笔经济账,议堂镇党委书记郭义了如指掌,“小田并大田,年租金从每亩400多元涨到每亩1000多元;村均溢出土地100余亩,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余元;规模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000多亩,预计全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80万元。”
从一镇,观全域。今年以来,邳州通过图码管控,围绕土地资源利用效能最大化,深入推进资源增值、产业发展、集体增收、村民受益,村集体增收致富有了抓手,特色产业“靓村富民”。
邢楼镇东庄村原为集体经济薄弱村,近年来通过流转土地1300亩,种植小麦、发展稻鸭综合种养,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
铁富镇艾山后村集中流转土地3000亩,2022年种植蜜薯800多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80万元。今年,种植蜜薯1200亩、秋宝大白菜1000亩,已实现收入140万元。
“小田并大田”,农民总结出改革的三个好:种好田,种上现有条件最好的田;好种田,全程机械化让种田更高效;种田好,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得到提升。种好田、好种田、种田好,农民种田意愿更强、增收更多,在外务工和做生意的农民纷纷返乡。
今年57岁的土山镇苏庄村农民陆玉兴常年在宁波打工。在听到家乡“一户一块田”改革后,他回到村里。
除自家的11亩地之外,他又从村里流转了20亩地。“大田适合机械化收种、无人机喷药管理。我以后不外出打工了,开办家庭农场,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陆玉兴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土地资源变成发展资本,已经成为邳州农业转型的活力源、农村发展的支撑点、农民增收的聚宝盆,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生态环境账:“内外兼修”村子美
乡村要振兴,生态是支撑。乡村振兴既要“里子”实,也要“面子”美。
邳州通过“一户一块田”改革,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小田并大田”后,便于土地深耕与浇灌,避免土壤硬化板结;大田统一施肥、喷洒农药,减少面源污染,防止沟渠水体富营养化;大田便于秸秆等生态资源综合利用,避免秸秆焚烧等大气污染。
在岔河镇马庄村,从高处俯瞰大地,经过整合的大田错落有致,犹如一块块整齐的方格,一道道田埂、墒沟、生产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
“‘一户一块田’改革犹如一场‘及时雨’,给我们秸秆禁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岔河镇人大主席郭帅介绍,秸秆还田对深翻条件要求较高,以前种散田的农户无法达到要求,“小田并大田”后既便于秸秆还田,也给秸秆禁烧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铁富镇于家村,干净整洁的路面、整齐美观的墙画映入眼帘。于家村立足村庄实际,深入挖掘乡土特色,打造小花园、小菜园。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村民房前屋后修起了花池,美化了庭院,改善了人居环境。
于家村通过深化公共空间治理,清理出土地190亩,年增加集体收入约20万元;盘活利用闲置地块,增加村集体收入35万元。“重点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和村集体增收工作,努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于家村党支部书记于化迎说。
随着“一户一块田”改革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村貌开始“靓”起来。
千年古村官湖镇授贤村重现水乡韵味和生态活力,“高木出花海,夕阳打鱼船”的“沂水古风”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优美的自然水系“彭河”穿赵墩镇郭口村而过,彩绘墙画栩栩如生、特色院落错落有致,一派闲适优美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社会治理账:文明乡风潜入心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土地是农民最关心的利益点。以前,因地块分散,争夺地边等情况时有发生。看似事情不大,一旦处理不好,极有可能衍生更多矛盾,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和谐稳定。
“有的村民一家有8块地,要挖16条界沟,这就要和16个家庭有交集。”土山镇黄山村党支部书记黄勇利对此深有感触,由于过去的小田又多又散、地形也不规整,田块相邻的农户经常产生纠纷。
邻里好,赛金宝。哪里有“疙瘩”,就从哪里解。截至目前,邳州15个镇266个村民小组完成“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土地整合后,原有的75647块田整合为18435块,地邻大量减少,有效解决了“一户多块田”引起的耕种摩擦。同时,实施图码管控,通过遥感影像、实地测绘等方式摸清资源底数,解决了非法侵占土地、集体资产资源“公私”分不清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以前有好多人占用河滩、路边的土地自己种,有时还会因为占多占少起争执。”对村庄的变化,宿羊山镇辛家村农民徐朝民深有感触。“现在每块地都有‘二维码’,哪些地是村集体的,扫一扫就清清楚楚,不能私自占用。”
改革前,八义集镇石桥村一组因耕种、生产路通行、灌溉、树木遮挡等原因,年均产生纠纷十多起。实施“一户一块田”后,因土地产生的纠纷仅一起,邻里关系显著改善。
以前,部分村落的田地间散落着大量坟头,甚至个别坟头硬化,占用了耕地,不仅有碍观瞻,也不利于土地流转。为有效解决田间散埋乱葬现象,邳州推动耕地内坟墓迁移至农村公益性公墓,同时深化殡葬改革,倡导厚养薄葬,推进移风易俗。
邻里的矛盾少了,和谐的乐曲多了;乡村的民风淳起来了、群众的民心聚起来了。
田畴披锦绣,沃野奏强音。一望无际的稻田给邳州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田间地头穿梭的大蒜播种机播下了明年丰收的种子,“一户一块田”的改革如火如荼,为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写下了“农”墨“种”彩的注脚。
来源 / 徐州日报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