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写作要多练练“背书”基本功 | 作者 周波 [打印本页]

作者: 帮今黍    时间: 2024-3-27 14:08
标题: 写作要多练练“背书”基本功 | 作者 周波


最近一段时间,常硏读一些群、圈里的微信文章,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文章作者硬凑字词,结果是含义不清,有的字词不当,语法也有问题,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究其原因,鄙人认为应该是“背书”、“背记”方面,欠缺基本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如今到了古稀之年了,想起小学初年级老师“抠鼻挖眼”让学生背书的情景,某篇课文背不“过关”就“罚站”的良苦用心,应该感谢老师。
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写作(包括文学创作)是继承性很强的“高级劳动”,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武、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越多越好)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因此,写文章不分老少,背书、背记同样,永远记住那句话吧,活到老,学到老,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