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邳州方言词汇探究散文】想起“官林子” [打印本页]
作者: yywx1111 时间: 7 天前
标题: 【邳州方言词汇探究散文】想起“官林子”
想起“官林子”文/枫声
苏北鲁南人说自家埋了几代人的地方叫“老祖林”,说公用的、谁死了都可以往里埋的地方叫“官林子”。
现今邳州人还常说与“祖林”有关的两句话。一句是“老祖林冒青烟”,意思是后辈出了有出息的人。一句是“一辈同学三辈亲,三辈同学入老林”,意思是有缘同窗同学几年,处得好的,融洽的关系会延续三辈子之久,而如果祖孙三辈都是同学,那百年之后都可以埋在彼此的祖林(家族坟墓)中了。
包产到户之前,每个大村都是有“官林子”的,里面横七竖八都是坟茔,有有墓碑的,有无墓碑的,有坟头大的,有坟头小的,杂草丛生,长满灌木和松树,怎么看起来都是阴森森的。那时的“官林子”离村庄“很远”,面积也很大。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村庄的越来越大和人们种地越来越“乞”,一些久无人祭扫的坟头逐渐不见,“官林子”也基本纳入承包地的范围,近于消失。但“官林子”的位置还在,名称还在,依然还存在于一些常年生活在家乡的老辈人的言语和记忆里。
我一个半百之人,对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的“官林子”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一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去世的父亲是埋在庄北自家的自留地里,二是因为打小母亲就神神鬼鬼的,无形中被灌输了很多所谓封建迷信意识,见到坟墓就有点瘆得慌,童年少年时期绝少去坟地里玩。见到坟墓就不自在,也许这是很多人的通病。老虎生前威风凛凛,人见人怕,但老虎一旦死了,没有一个人会怕;一个人生前很窝囊,甚至三岁小孩都敢踢他三脚,但他一旦死了,就是胆气很壮的人经过他的坟前,想起他生前的样貌,也难免不寒毛直竖。此之谓“死人可怕,死老虎不可怕”吧?
见得多的“官林子”倒是蔡家庄前的这一片,至今坟墓还很多,松树亦不见少。上初中的时候有时住在大姐家,尤其是早上趁着月亮地、晚上到处一片漆黑,每每跟着胆大的同学抄近路经过这片“官林子”往返时,我总感觉到心跳得极响、头皮啪啪直炸。那时候经常能在“官林子”附近看到死孩子或婴儿的包被子、小衣服之类,只要见到,我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跑开,感觉空气里都是死亡的气息。那时大人吓唬哭闹的小孩常说这样一句话:㗗哭了,再哭,把你扔官林子喂狗。小孩子死亡率较高的年代,荒郊、野岭、沟渠边之外,死孩子被扔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官林子”。
“官林子”应该不同于“义地”。“义地”是旧时由私人或团体设置的埋葬贫民的公共坟场。“官林子”虽然也算是村庄里的公共坟场,但土地是集体的,再往上说,这地是国家的,“官林子”也算是国家所设立。明太祖朱元璋父亲朱五四死后无地可埋,是当地地主刘继祖看他家可怜,给了一块坟地。所以有人说,“官林子”之始,可能是于大明建国之后。然此说也未必准确,新石器时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上就发现了公共墓地。
一度怀疑“祖林”和“官林子”的“林”是“陵”的讹读,因为“陵”有“坟墓”之意而“林”没有。但认真考究一番发现,坟、墓、冢、陵四者之间,在规模、形制、所葬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文化意涵上有所不同,“冢”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的安息之地,“陵”则是帝王或皇族成员的墓地,是所有丧葬形式中最为宏大、庄严的一种。咱小老百姓的葬身之地敢叫个“墓”就不错了,又哪里敢叫“陵”呢?好在“林”也不错,不仅有“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和“野外或退隐的地方”之意,想起来还会想到高低错落的一大片安静的树木,亦甚慰矣。所以,曲阜“三孔”里有一处曰“孔林”。
想起“官林子”,不由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过客》。老翁和女孩生活的小土屋西就是“荒凉破败的丛葬”,这“丛葬”之地大概就是“官林子”吧?过客谢绝好意的挽留,“奋然向西走去”,他走向的不就是“官林子”吗?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