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哭穷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Y天空之城 发表于 2019-3-29 09:5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HY天空之城
2019-3-29 09:56:43 3881 0 看楼主
1.

上周末与表姐和她的女儿一起逛街。

表姐5岁的女儿小茜活泼可爱,好奇地这里转转、那里转转。直到遇见一个芭比娃娃的专卖店,她才停了下来,安静的在里面瞅瞅。

我看她在芭比店逛得舍不得出来,知道她必定看中了什么想买。于是我也进去,看见她站在一个芭比娃娃套装前发呆,手指一直摩挲着芭比娃娃粉色的礼盒,眼中满是巴望。

我说,“是喜欢这个吗?喜欢的话小姨给你买,不消不好意思的。”

原以为直率活泼的小茜会开心的一口答应下来,却发现她在这个时候收起了笑容,只是怯怯的望向我身后的表姐,嘴上说:

“不消啦,我家还有很多玩具,这个贵,不能让小姨花钱,小姨赚钱也不容易......”眼睛却不竭地在芭比套装和表姐身上来回扫动。

我转过身,正好看见表姐满意的笑容。还没等我回话,表姐已经抢过话头,“对,小茜真懂事。不要乱花小姨的钱,我们家里还有玩具哈。”

但事实的本相却是,我前不久刚去过表姐家,小茜带我“展示”了她的玩具——只有两个皱巴巴的喜羊羊,还有一头从娃娃机花一块钱夹出来的小猪佩奇。

我问她,你没有其他玩具吗?小茜摇摇头,说没有,说她上幼儿园开支大,一年要花好几万,爸爸妈妈说家里不富有,叫她要懂事,不要老想买这个阿谁的。

我诧异了——表姐夫是大城市的公务员,表姐是一家律师所的律师,家里绝对不会穷到连玩具也买不起。可看着小茜眨巴眨巴的大眼睛,我感觉这么小的孩子,也不太可能撒谎。

本相在买芭比的这一刻才揭晓。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本身,那时候妈妈也总是跟我说:懂事一点,别总是乱花钱。

相信很多父母,会喜欢和孩子说类似下面的话:

去超市前,交代孩子:别拿贵的,别拿太多,懂事一点。

想要同学们都有的玩具,他们会说:我们跟别人家不一样,我们没阿谁条件。

甚至连逢年的压岁钱也会从孩子那里要回来,理由是:压岁钱不是你的,是爸爸妈妈给了别人,别人才给你的,所以你这里收到的钱其实是爸爸妈妈的钱。爸爸妈妈过年已经花了很多钱了,所以压岁钱你要主动上缴。

这些话都有一句潜台台词——我们家没那么多钱,不要浪费,要节约,要多为家里着想

这就是伴随很多人长大的“哭穷”式教育,就连首富之子王思聪也不例外。

王思聪曾说,本身16岁才知道家里很有钱。

他跑去找爸爸王健林求证,王健林说“这都被你发现了”。

中国的家长,似乎大部分都不肯意告诉孩子最真实的家境。就算家境不窘迫,也要在孩子面前哭一哭穷,为了让孩子更“懂事”。

况且,在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方面,“哭穷式教育”确实是父母最为省心的一种方式——只要一句“家里缺钱,家里没钱”,就能避免很多说辞,不消跟孩子解释太多家里的经济状况。

但家长们并不知道,“哭穷式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后遗症,其实很严重。

很多人甚至受困于“哭穷后遗症”一生,一辈子都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

我的小学同学欣欣,就是受到“哭穷教育后遗症”的一员。

她的性格一直很优柔寡断。别人对她的一点好,她都会表示的惶恐不安,并且喜欢一个劲的道谢,让对方在情绪上感觉很尴尬——

毕竟在对方眼里,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对于欣欣来说好像是比命还重要的大事,只有不竭地道谢才能减轻本身欠人情的那份感觉。

究其原因,本来是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关。

欣欣的家里是做生意的,父母在一线城市有几个童装店,盈利情况不错,每个月净利润能有6到8万。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绝对是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

但欣欣的家教却异常的严格。

上重点初中的时候,母亲掏钱给她租了三年的学区房:

“为了能够让你上重点中学,我们好不容易给你找了这样的房子。房租3500一个月呢!你必然要好好学习,要不然对不起我们。”

欣欣很努力,但她并非天之骄子,总有考不好的时候。一次模拟考,她考了年级第58名,第一次跌出前50。

而她所在的年级有900多人,排名58,其实足以上到全市前三的重点高中,何况只是一次比力小的失误。

但她的父母看她的成绩单就火了,觉得她“不懂事”,“枉费父母的苦心栽培”:

“家里本来就不算宽裕,爸爸妈妈花那么多钱都是为了你!你就不能争点气考多几分吗!”

“你今天吃的这一顿饭,够我好几天的营业额了。”

类似的话还有很多。比如为了你吃好点,我们在外一般都只吃10块钱一份的盒饭;为了你的补习费,我们跑了很久的业务,才把这笔钱挣回来;为了让你出国读夏令营,爸爸妈妈已经整整一两年没有穿过新衣服了......

欣欣知道,本身的家里人是疼本身的——但她对于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心有余悸。

说出这些话语的父母,本意都是想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爱护保重现有的生活,努力上进。但是在孩子听来,却会徒增愧疚感与负担。

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觉得:都是因为我,才让父母牺牲本身的精力与财力,降低了生活质量。

欣欣长大后,活成了母亲期望的模样。她从不外分要求什么,一直懂事乖巧,只是在做事情上显得特别优柔寡断,并且习惯了不竭妥协。

为了减轻对父母的愧疚感,她宁可牺牲本身的意愿也要满足父母的要求,所以在性格上,她始终无法很好的独立起来,并且对钱“斤斤计较”。

哭穷的父母,不必然真的穷,“哭穷”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可殊不知,长期听着父母哭穷长大的孩子,心理始终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为了弥补父母养育他们长大所做出的牺牲,他们往往把本身过成一个讨好者。

他们习惯了让别人的情绪摆布本身的情绪,让别人的需求主导本身的需求,宁可委屈本身,也要让他人满意。

他们变得敏感又自卑,只知道不竭的妥协,才能有出路。

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够真正开心的起来呢?



3.

除了导致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哭穷式教育最令人诟病的,会容易产生两种极端。

一种是“不配得”感,一种是“补偿型”感。

前者是父母明明不缺钱,却因为消费不雅观念,只给孩子买廉价的物品。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本身不配得到高品质的东西,形成关于自身的低价值感。

后者是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长大后觉得本身有能力能得到了,就会不顾一切的买买买,好弥补本身童年的损失。

好友小敏经历过很多段感情,都失败了。

而这些感情失败的原因都在于,无论男友对她多好,她都不会完全信任对方。

小敏妈妈是精打细算的家庭妇女,从小就告诉小敏要节俭,把钱往死里省。

小敏从小得到的东西都是最差的,渐渐地,她认为本身只能拥有最差的。这种感觉从物质上升到感情上,令她痛苦不胜。

在亲密关系中,她总觉得本身不够好,尽管她已经做得很好,却极端不自信。因为内在强烈的不配得感,让她认为对方不成能对本身投入太多感情,本身也不配接受更好的感情。

这种在感情上的患得患失,让对方一次次失望后,最终拂袖而去。

小敏就是被“不配得”感支配的典型,她走了很久才走出原生家庭给予她的痛。

而另一个姑娘佩佩就难以走出来了,因为她正是“补偿型”感下的产物。

佩佩自小家庭不富裕,父母从来不会给她支配钱的机会。所以,她面对本身想要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得到过。

长大后,佩佩本身做生意,渐渐赚了不少钱。于是,她开始疯狂的买买买,以弥补本身内心童年阿谁得不到满足的本身。

她将这种感觉也转移到了本身的孩子身上——因为本身小时候啥也得不到,所以本身的孩子必需要得到最好的。

她会跟她的儿子说,“你要买什么跟妈妈说,现在妈妈有的是钱。”

尽管佩佩确实不缺钱了,但她的内心还是很穷——那是一种深入内心的匮乏,因为父母没有很好的引导本身的欲望,她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填补本身内心的空虚。



4.

但有一种匮乏感,比佩佩的匮乏感更恐怖。

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哪怕你挣再多的钱,你都对金钱缺乏安全感,只有银行卡里不竭积累的数字才能让你安心。

同事平哥月入5万,年薪差不多60万,属于标准的中产阶级。

但他却只懂赚钱不懂享受,平时只要超过200块的衣服,他都舍不得买。

内裤穿的是15块钱3条的,还美其名曰“因为科学家说了,内裤要多换,所以穿便宜点换的时候不心疼。”

舍不得去旅游、舍不得给老婆买套好点的化妆品、舍不得给本身换套好一点的房子,一家四口挤在50平方的房子里。

他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一点规划,只懂得存钱、存钱、存钱。

后果就是,明明衣食无忧,小有积蓄,却不懂得用钱生钱。同事老杨五年前劝他买下市中心的一套小商品房用作投资,他不肯。现在那套房子已经涨了3倍,五年前买下的老杨也赚得盆满钵满,可平哥还是原地踏步。

平哥出生于农村,家境确实较穷。父母也总是在平哥的小时候各种叫苦连天,把本身的一腔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尽管平哥现在富有了,但父母对他哭的穷,已经在他骨子里根深蒂固。因为“我很穷”的思维已经深深刻入他骨子里。

《人民的名义》里有个很经典的桥段:

受贿了两亿多人民币的赵德汉被抓起来,说了这样一番话:

尽管在旁人眼里,赵德汉已经做了国家干部,生活应该衣食无忧。但赵德汉内心的匮乏感却无法弥补——那种哭穷教育留下的后遗症,依旧久久占据着他干涸的内心。



5.

有人说,匮乏感是穷人家庭无法摆脱的弊端和宿命,可我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孩子的内心是富足或贫瘠,与父母的经济能力关系并不大,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心态。

即使生活不富裕,只要爸妈保持生活的美感,不经常向孩子灌输“穷”的意识,孩子就同样能愉快健康地成长。

同样出生于农村的网友@雯雯,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雯雯家是贫困户,父母都是花农,而雯雯从小就知道这个事。

她的父母告诉她,虽然他们家并不富有,但不必为此觉得丢人。在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满足的,家里人会尽量满足她。

一家人外出,无论多么拮据,母亲都会把本身和弟弟打扮一番。衣服不是新的,但必然熨的平平整整;鞋子不是新的,但每次都擦的锃亮。

雯雯的母亲说,即使他们没有新衣服穿,也要外表保持整洁,这样才能让本身显得爱干净有修养。

家里又小又破,但每年春节,父母都会换上本身做的新窗帘。院子常年精心摆着几盆本身种的月季,桌子柜台都干净整洁,给人感觉非常清爽。

雯雯读完初中后,弟弟也要读小学了,家里交不起学费,得和外人借。

雯雯的姑姑们都劝雯雯辍学打工补助家用算了,雯雯的爸爸却执意要雯雯读书,因为雯雯想读。

他给雯雯淘了个二手书包,将书包洗得干干净净,又给雯雯用熨斗烫了一套新衣服,告诉她:

供你读书是爸爸妈妈的义务, 好好读书是你的义务,不要觉得本身有愧疚感。虽然现在我们家比力困难,但你要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

爸爸会努力赚多点钱,你也要努力考上大学,以后去大城市工作,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你才会知道,外面的机会其实比你想象中的多多了。

雯雯读大学后,大学里的贫富差距越发明显。但她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反而积极的外出兼职做家教,补助本身在学校的费用。

她从来没有因为本身的贫穷而显得自卑,反而非常阳光自信。因为她知道“贫穷已经是个既定的事实,抱怨贫穷没用,只有好好努力,才能改变本身的现状。”

现在,雯雯成了一家补习机构的高级讲师,有了个优秀的男伴侣。她通过努力改善了本身的生活,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她说,“我不会感谢贫穷,但我感谢我的父亲,因为他给予了我面对贫穷的勇气。”



6.

作家张家玮说过一段话,堪称经典:

真正好的教育,是在孩子进入社会前,告诉他们人的差异自然存在,但人生而平等,让孩子得以安静地接受这个世界。

最坏的教育,并不是物质上的穷养,而是强调对比与差距的优劣,不竭提升孩子“你的境况很糟糕”,远比穷养更糟糕。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她有一个充盈的内心,能客不雅观看待本身的处境,合理规划本身的生活,坦然面对本身的短处。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生活再苦,也要给予孩子希望。因为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引领人,我们的态度决定孩子对待本身生活的态度——即乐不雅观的父母必定能培养出乐不雅观的孩子,悲不雅观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大多悲不雅观。

第二,父母首先要跳出贫穷思维,孩子才能有格局。一个家庭,可以物质贫穷,但精神不成以匮乏。在格局、教养、三不雅观上,必然要赋予孩子最饱满的教育。

第三,让孩子学会理财,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不雅观。

教会孩子认识金钱,怎么合理支配金钱。

告诉孩子,穷不成耻,不必为此自卑;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赚钱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本身活的更好。

不要总是向孩子哭穷,不要总是将经济上的压力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

因为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导致孩子一辈子的心穷。

与诸位共勉。

作者:瑞士球,易简读书编缉。文笔温暖而有深度,单篇文章全网阅读量突破千万的自媒体人。关注易简读书(ID:yijiandushu),用阅读对抗无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HY天空之城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88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