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95%的富二代不肯意接班?读懂了才会教育子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 发表于 2019-2-22 13:1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o`)
2019-2-22 13:16:57 2849 0 看楼主
某地做过调查,民营企业家有90%希望本身孩子接班。但是,却有95%的企业家子女不肯意接班。

《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显示,A股上市的民营企业中,有82%的第二代企业家,不肯意接班或者是非主动接班,总之是没办法去接班。其中,已完成二代接班的仅占7%。曾有题为“富二代拒千万家产,52岁母亲想退休找不到接班人”的新闻广为传播。

新闻是这样讲的 ——

五十多岁的陈女士从事医药行业,通过多年打拼,攒下千万家业。

半年前,陈女士感觉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打算去南方颐养天年,就想把儿子培养起来接班。

她将医药公司交给儿子王先生打理,还留下了现金及两套豪宅,总价值超千万元。然而,一段时间后,王先生却总觉得“力不从心”。

本来,以前都是母亲每月给王先生生活费,不让他过多参与家中生意的事儿。

突然给他这么大产业,由于没有办理经验,很快他就感觉很吃力。

特别是收到一堆欠条无法处理。于是,陈女士回来给他具体指点如何处理欠账的后,又要离开。

但是王先生着急了,执意不让陈女士走,“不行,这公司还得你管!我管不了!”

由此,两人发生争执,王先生死活不让陈女士离开,最终陈女士不得不报了警。

王先生说:“我也没管过公司,哪知道这么复杂!”他表示,还是应该让懂办理的母亲继续管公司,本身已经无法承受这些焦虑与压力了。

这还不算最极端的案例。苏州一家家族企业的第三代传人,为拒绝接班,砍掉了本身的四指以明决心。

因为,这些接班人往往平时没有经过实践熬炼,突然接到这么大的挑战,能力和岗位要求相差太远,自然会产生焦虑情绪,不肯意接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方面的聪明人,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当年指挥大军与诸葛亮对峙,他的战略就是尽量避免与诸葛亮发生大的决战,保留实力。

同时,通过设置与两个儿子的能力相匹配的实战机会,积极培养两个儿子,即司马师、司马昭的军政才能。

比如,每次与蜀军发生小战斗,他都积极派遣两个儿子参与,将那些小战斗当成培养儿子的重要途径。

正是因为小战斗、小目标的任务难度不是特别大,对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来说,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所以培养熬炼效应就特别好。

如马谡失街亭那次战斗,司马懿扎下营盘后就派儿子司马昭去侦查蜀军,然后一起制定了包抄山头的策略,将蜀军打得大败。

正是这样的培养方法,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一流的军政人才,天下最终落到司马家手中。

同样,李嘉诚也是从小就让两个儿子参与商业谈判现场、接受多种商业训练,将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为优秀的商界人物,李泽钜也顺利接班。



所以说,最佳的成长路径,就是制定高于能力5%~10%的小目标。

比及能力有所成长,就就目标往高定一些,仍然高于目前能力的5%—10%。

如此经过多轮循环,人的能力就能得到快速成长,并且能够得到无穷乐趣。

如果设置的目标太简单,人们很容易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无聊感,但如果一下子挑战过难的任务,就会因频繁失败而产生挫败感、焦虑感。

“制定目标,要尽可能的大!要达到你无法想象!”这是近几年来,很多励志课程中教给大家的最大的错误理念。

受这个错误理念的误导,很多人都给本身制定了过高的“小目标”。

比如:一个月通过英语六级、两个月减肥60斤、一年内赚够一千万、两年内连升三级等等。

因为目标很高,很容易因为能力与目标差距太大,而产生焦虑,并且大概率都是失败。

很多人,都因为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看不到希望,因而最终放弃了目标。

不仅如此,很多人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如此,结果当然不抱负。

并且,不仅是普通人如此,很多牛人,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比如,三国时的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化身,很注重教子,写下了《诫子书》这样流传千古的名篇来教育儿子。

然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首次上战场即战败被杀,其实与诸葛亮的失误不无关系。

诸葛亮去世时,并没有委托别的大臣,给诸葛瞻设置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任务,以不竭提升其能力。

因此,诸葛瞻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熬炼其军政能力的实践机会。

把一个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人送战场,无异于让其送死。

所以,在魏国征西将军邓艾攻入蜀国时,诸葛瞻带领军队前往抵抗。但诸葛瞻明确缺乏军事能力,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

虽然,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可是诸葛瞻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最终战死。

平时没有通过难度适中的作战任务进行熬炼,在实践中增长能力,突然要率领千军万马作战,这种事情的难度无疑很大,战死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比如,平时从不熬炼,突然要挑起一个人千斤重的担子,压力大如山,怎能挑得起?

本身去挑,很可能闪了腰。

让别人去挑,如果这个人平时也没有经过熬炼,那么也可能引起抗拒。

这种错误,很多人都曾犯过。

要么,是让孩子过度重复一些他们早已掌握的学习任务,如抄袭一百遍生词之类的奇葩任务,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无聊和厌倦心理。

要么,就是和现行教育制度合谋,设置过于困难的学习任务,这让孩子在读书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与焦虑情绪,乃至一生挥之不去。

这种情况,明明是在“坑娃”。

这导致很多学生高考之后再也不肯意读书,沉迷于游戏与玩乐中。

他们往往进入大学后,一看到书本就心生厌烦,再也不肯意读任何书,从而丧失了发展潜力,在今天更是导致了很多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

合理的学习任务、成长目标,能力与目标任务相匹配,并且有及时反馈。

如果满足上述几条,人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完全忘记时间的存在。

这种状态,就叫“心流”状态,这是美国一位叫米哈伊的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

米哈伊认为,人在“心流”状态下最有创造力、最有乐趣,也最容易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

在某方面达到顶级水平的专家,在训练本身某方面的能力时,往往就是走的这条路径,即适度“过度训练”。

总之,千万别一下子挑战过难的任务,也千万别一下子给别人设置过难的任务。

如果标的目的正确,还是尽量多做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事。

而很多网络游戏,不都是如此设置,才吸引了那么多痴迷者吗?

如果,在设置正确的目标的前提下,设置多个小目标,将大目标设置成“游戏模式”,就能在不竭地并吞关卡的过程中,技能也不竭成长。

这样,不仅进步神速,并且其乐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o`)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284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