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胡打算》 |
拜读了 |
五、《胡打算》一书的现实意义 (一)是一本美丽的画册。《胡打算》一书写的是邳州的事,从书中集镇来看:宿羊山、八集、李集、碾庄、土山、泇口、良壁、倚宿、四户、涧沟、下沟、黄山、白山、铁佛寺、沟上、授贤、合沟、龙池、丁集、黄集、纪集、双沟、高作、皂河、苏塘营、徐塘、官湖、窑湾等。绝大部份在邳州境内,还有少部分在邻县。当胡氏的丈夫宋可让为了将骡子卖个高价钱,赶了二十九个集市,最后卖给了肯出钱的窦家、“文银卖到二百五,拿到家中治田园 ”,从此年年买地、年年发财,财越发越大、雇工当买无其数,丫头妈妈记不全,当家中钱粮无数时,开始盘窑烧砖瓦,盖起了楼台殿阁。想起公婆死的早,大殡未送心不安。请来邳州当时名流,不外乎进士举人、拨贡、副贡等十二位礼训官,送殡场面宏大、礼节繁多、执事齐全、彩纸扎的社子摆上几么地,那种风光阔气是邳州独一无二的。这说明邳州人写邳州事,给农民看的,通俗浅显易懂,并且每一件事,都写得活灵活现,叫人读后好像就在眼前。如书中写宋可让的穿戴打扮“杭绸夹袄袍内襟,湖绉大带勒腰间,荷色京刀左边挂,烟袋叉口配右边,花瓶穗子钉一对,白绫手帕掖腰间,汗文缎鞋要薄底,汤绸棉袜脚上穿”。 还有“烟袋制成十样景,金嘴银头点翠蓝,乌梅杆子三尽伍,绣花荷包系中间,青丝绦子黄丝穗,金丝奇品装里边。"在那时,这样的男人,才最时髦。对女人穿衣打扮的描写“鱼白绫褂水晶扣,红缎小袄金镶边。天青缎套绣花领,在家不把裙子穿,丝绸裤子是蓝腰,绉纱裤腿帮一对,鸳鸯丝带紧紧缠,白绫裹脚无跳丝,红绸花鞋窄又尖”。弯弯柳梅杏子眼,头上插上凤头簪,两耳带上八宝环……”这简直是西施再现的大美人。任何一个画家,根据书中的描写都能画出美男和靓女。书中任何一个段落,都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美丽图画,如品种繁多的花鸟虫鱼,农家大院的鸡鸭鹅牛,应有尽有的瓜果粮菜,以及回娘家,大出殡,女儿出嫁,儿子中状元的壮观场面,尤其儿子高中状元,“老爷喜得直拍腚,胡氏笑得身发酸”,作者对夫妻俩的极端兴奋,描写得淋漓尽致。总之《胡打算》是一本优美的画册。 (二)《胡打算》是一本劳动人民勤劳致富的现实计划书。从书中表面文字看,名声道德不好的胡氏,在路旁偷捕人家一只小鸡,鸡生蛋,蛋生鸡,生蛋买猪,卖猪买草驴、草驴下骡子,骡大卖钱置地,从此发家致富。直到蹬破被单,蛋打鸡飞,原来是南柯一梦。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胡打算》不愧为勤劳致富而又切实可行的现实计划。 俗话说,吃不穷喝不穿,计划不到就受穷。事实证明,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由苦到甜,循序渐进,才能成大事业。就是我们目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他们的起步,也是从出苦力拉板车,或是肩挑着扁担走村串巷,修雨伞,修补鞋、卖雪糕、卖面条、收破烂等起家的。并教人如何发家致富,除了种地还要经商赚钱,开店铺卖京广杂货,真是农商并举大发财。你想不到的都有,真是一本应事杂文。 这类例子举不胜举,《胡打算》中胡氏的发迹,也是一样,从"穷的少吃又少穿",到“置得田地几千倾,楼台殿阁直冲天,丫头妈妈数不全”。也是胡氏会过艰苦日子、精打细算的结果。例如“猫大小猪买两个,糟糠剩饭喂的欢,拾着豆子做生意,豆腐做得白又鲜。渣浆喂猪多长肉,豆腐赚钱人吃穿”。到发家后还不忘勤俭过日子,当瓜果满园时,“自吃送人又卖钱”。还有"省下柴草好卖钱”等。看出胡氏并不因为富裕而挥霍,为了富裕再富,还是将剩余农产品"卖钱”,积攒钱财买更多的地。(和今天我们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计划是一样的)。在夫权为"天"的封建社会里,男人管"外”,女人管"内”,女人是"捆草绳”"管家婆”。作为媳妇的胡氏,如果吃清晨不顾中午的那不就成了不顾家的败家娘们了吗?胡氏也就不会发家了。在那时,女人无才便是德,胡氏能艰苦过日子,直到发家致富,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说"学会《胡打算》,天下无穷汉"。 (三)《胡打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性全面教材,由于书中涉及面广。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花鸟虫鱼、稻粱麦稷,到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它面面俱到,是农村生产劳动生活中所用到的字词、集大成的代表作。它补充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不足之处,是初学启蒙的好教材。在清朝晚清时期,《胡打算》被编入小学的启蒙教材纳入课堂,过去农家孩子能吃上饭上私塾的都是好户,"学会《胡打算》,万事不求人"。全书共有917句 6419个字,内容丰富,从日常生活的穿衣戴帽,吃饭时的煎饼馍馍,伙房用具到招待客人的丰盛筵席,南北大菜,茶点花样,花鸟虫鱼,吸烟品种,种园的蔬菜,各种果木,地里种的各种粮食,种地农具,场上用具,以及送大殡时所请点主、大总、礼仪、法帖、陪客、大厨、堪舆、扎匠等,並教人如何发家致富,除了种地还要经商赚钱,开店铺卖京广杂货,真是农商并举大发财。你想不到的都有,真是一本应事杂文。 (四)《胡打算》的版本很多,有石印本、手抄本,经二百多年的传抄,难免有错别字,或抄写漏句漏字,或后人增删。现在我们也不知哪种是原本,我这本是一九七七年三月三十日,在辛家的郭台大沟刘合庄施工两孔五米跨径微弯板桥时,从当地一位老同志那找来的石印本《胡打算》,我按原文抄下来。就因为“词语通俗杂字广”,是“下里巴人”的文章,老百姓才能读得懂,看得明白,才能流传广泛,经久不衰。假若是“阳春白雪”,满篇之乎者也,深奥诙涩,老百姓是看不懂的,更不会普及性的流传的,当然,作者出身农村,了解百姓,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书。 《胡打算》是一本农村百科全书,书中所写之事都是农村农民经常用到的。有些东西时过境迁,只能作历史名词,如"漏锹","柁""坠子”,妇女缠足的"裹脚布"等。有些东西我们未见过,或第一次听说过,从各种花鸟虫鱼的名字,也有第一次听说,如鳝鲜三十多种,扑鱼网具二十多种,还有瓜果花卉,烟酒糖茶,鸟雀鹰犬等,不一一列举。总之,《胡打算》一书,是一本多才多艺,通俗流畅,并有实际价值的佳作。为了保持作品们原汁原味,我对照四种版本的《胡打算》,整理校对而成。 附:参考书目:《邳州志》《邳州文史资料》《中华文化精华》《新篇幼林》《秩官品级》《陈氏族谱》《陈作新墓志铭》《陈略祖父墓志铭》《陈略墓碑》及陈略三个儿子的墓碑等。如有不妥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
三、《胡打算》是粗识文字又乐于采风,收集整理而成 其理由是:此书全是乡村俚语,土里土气,文字语言粗糙,不会出自名门权贵或科举功名之手,很可能是:先是民间流传歌谣,粗识文字,加以整理润色而成。对于以上说法,我不能苟同,我认为文字越通俗,越是土里土气,更不要引经据典,农民才能看懂,才能久传不衰。唱“阳春白雪”合者甚少,唱“下里巴人”合者甚多。而此书的写作年代,是二百年前,那时的农村几乎全是文盲,陈略根据时代要求,写出土里土气,乡村俚语的《胡打算》,既能唱,又学了文化,也讽刺了胡氏,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也是陈略独具匠心,才写出这一传世佳作。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绝对写不出包罗万象的通俗杂字。犹如现代农村,是否能听懂,能登大雅之堂的钢琴协奏曲,或各种乐器大合奏的音乐会,能听懂者可能了了无几。如果陈略用华丽的词藻,深奥的典故,写出能登大雅之堂的《胡打算》,又没有正式出版,二百年来早己销声匿迹,更无人传抄。 四、《胡打算》书中人物及写作年代的推断 当胡氏发家后,“想起公婆死得早,大殡未送心不安”。"堪与先生王维标,择块吉地凤凰山。”王维标是当地的风水地理先生,属于中九流人物,并不能和科举出身的吏识相提并论,无需查考出身。至于所请礼训十人介绍如下: 1、“大总请的许爱堂”,查《邳州志》许爱堂是光绪十一年的恩贡生。与陈略生卒年代及其他八位的科举出身年代也不相符。陈略死后墓碑年代是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到光绪十一年,相距42年。试想,陈略死后42年之多,怎么能与大活人许爱堂在一起操持送殡呢?可以断定:光绪11年恩贡的许爱堂,有据可查,确有此人。而送殡聘为大总的许爱堂,也确有此人,可以认为科举出身,并是一位官员。为什么在《邳州志》大清科举名单中:文进士7人,武进士8人,文举17人,武举64人,拔贡28人,贡生232人,查不到第二个许爱堂呢?可以断定他不是邳州籍,是陈略的同学,或亲戚朋友。还有“写帖的夏继康”,“陪点主官的杜秀堂,马介元”,也是这种情况。对于马介元我另有看法,“介元"是否乡试第一名的“解元”。由于二百年的传抄,把“解”写成“介”。另外“杜秀堂“是否是陈略极有名望的亲戚?他绝不是大白丁。从两点可有说明:陈略的生母“杜氏"。另一点是陈略的墓碑是:“例授修职郎癸卯科岁贡生候选训导姻愚表递杜尔澍顿首拜填讳"。癸卯科是道光23年(1843年),随贡生杜尔澍,在《邳州志》上有其名,是陈略的表弟。书中的“杜秀堂”和社尔澍是否有关系?有待考证。 2、"写帖又请窦向仪",嘉庆时附贡,钦封资政大夫。 3、“外柜又请陈凤元”,嘉庆六年(1861年)拔贡。 4、张维扬:嘉庆三年(1798年)副贡。 5、花赓言:嘉庆六年(18O1年)副贡。 6、董士魁: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武举,太平府守备。 7、陈略:生于乾隆十九年(1755年),乾隆五十四年举人,时年35岁,乾隆六十年(1796年)进士,时年四十一岁,卒于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之前。总之,书中出现得中科举功名的年代时段,相差七年,并都是官场中人物,真是来往无白丁。 写作年代的推算:本书的写作年代、是嘉庆初年、因为陈略第一任是安徽庐州府教授,他是乾隆六十年考中的进士,第二年(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改元为嘉庆元年,而陈略上任后还未满职,而母亲杜太夫人病故,也就是嘉庆二三年吧,他回家守孝,将母亲安葬后,又钩起了参加乡试借贷时被表嫂胡氏羞辱的往事,这才“闲来无事窗下坐,顺手胡写志一篇,词语粗俗杂字广,留给诸君作笑谈”。如果陈略在任上,能“闲来无事窗下坐”吗?另一方面,当书中写到送大殡时,所请名流十二人之多,作为礼训官,其中有六位是乾隆末到嘉庆初年,都是邳州有科举功名的人物,最晚也是嘉庆六年,也正是陈略任职到给母亲守孝的年限,所以说这段时间是写书的时间,这段时间距离南京乡试借贷只有八九年,陈略不会忘掉的。 《胡打算》写作的另一个时间,很可能就是陈略退休后所作,"闲来无事窗下坐,顺手胡言志一篇”。当陈略41岁时得中进士后,放任卢州教授,若干年后升授文林郎知县,在任职县期间,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上表申奏朝廷,为其被害的父亲知县陈作新,树碑立传,从《皇清敕赠文林郎直隶顺德府任县知县斋陈君墓表》中,可一目了然。这时的陈略己当官十四年,时年54岁,按大清律制,还不到退休年龄。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陈略又申奏给其祖父母树碑立传。从慕志铭中可看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潮(溯)积累之遗载泽尔邑痒生陈瓒直隶顺德府任县知县,陈略之祖父锡光有庆树德务滋…”。陈略时年76岁,从从墓志铭中可以看出还活着,考绩申报,皇帝推恩陈略祖父,树碑立传,荣光耀祖。陈略己退休告老还家。又过十二年,即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之间的十二年中。他不可能在临死前老弱病残的情况下去写书。他写书的最佳年代是退休后的两三年或三五年。按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以六十岁为限,对老弱病残不能任事者,规定可提前退休”。(《中国文化精华》湖北人民出版出版P256)。当陈略六十岁时,正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这才“闲来无事窗下坐,顺手胡写志一篇”。确切地说,从乾隆末年至嘉庆二十年,他任职时,不会"闲来无事窗下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