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不会写诗的婚庆导演当不了好导演
[打印本页]
作者:
jorle513
时间:
2018-12-18 10:49
标题:
不会写诗的婚庆导演当不了好导演
贵州凯里,两间破旧的出租屋,十几个人在一块生活。
在门缝处,看到一个25岁的小伙子,拿着几张图,慷慨激昂的给一众人上课。
村民在背后议论纷纷,这个大学生怎么回老家搞传销了。
这个大学生不是别人,正是导演界崛起的新秀——
毕赣
那场景也是当年拍《路边野餐》发生的真实一幕,这个被当做传销的年轻人。
几个月后,在各大电影节,外媒杂志大放异彩。
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
除此之外,影片共入围过30多个国际电影节。
外媒、国际影评人被反复震惊。
著名电影网站《IndieWire》评选出“全球瞩目的独立青年导演”,毕赣是唯一入围的中国导演。
法国《电影手册》:“毕赣的出现让贾樟柯后继有人,给中国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美国《电影评论》:“这已然是近些年电影中最为珍贵的一个时刻。”
然而,那年毕赣才26岁。
《路边野餐》是他的长篇处女作。
他不是大富大贵的富二代,也不是聚光灯下长大的星二代。
他只是一个贵州凯里最普通的穷小子。
幼时,他亲眼目睹了父母的不和,最终导致离婚。
妈妈远走天涯,爸爸以开出租车为生。
爸爸白日出去工作,就将他反锁在屋里。又一次外外婆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他,
打不开门,一个人在外面哭,再哭着走回去。
忍耐让他对时间敏感,妈妈一年回来一次,对一个孩子而言,一年是有多长。
所以毕赣的电影中充满了时间的符号,那是他小时候最深的印记。
长大一点后,他每次上下学途中都会到店里待一会儿。
扫地,陪母亲聊天,有时直接上手帮顾客洗头。
高中因为《导盲犬小Q》爱上电影,大学报考了编导专业。
进入山西传媒大学学习。
去了才知道……这专业,学的是电视。
他在大学一个放映室遇到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潜行者》。
看了十几分钟, 非常生气——导演,你能好好讲故事吗?
他决定要写一篇东西来批判它。
于是每天看一小段,连续看了20天。
最后一天他高兴地去食堂吃饭,吃饱了就回去批判。
吃着吃着突然感到“毛骨悚然”。
他回到宿舍,把塔可夫斯基的所有电影看完了,从此知道了本身要拍什么
。
25岁的他有4万块,忽悠了一群伴侣在老家贵州凯里拍《路边野餐》。
凯里一个小房间里,每天毕赣给大家讲电影不雅观、世界不雅观以及两性不雅观。
老是没钱,毕赣就告诉生活制片,“后天会有人打钱,后天没有,大后天就有了。”
这个打钱的人就是上学时系里的副主任,毕赣管他叫师父。
拍戏钱用光了,师父就打一万块过来,过几天再打一万。
最重要的是,毕赣天天告诉剧组的人,“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没有其他人能完成的事。”
电影最后成了一个“惊喜”
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阿谁,电影鬼才,天才导演,贾樟柯的接班人。
然而,这条路却布满了坎坷与荆棘。
大学毕业后,毕赣回到了家乡。
家乡有湿气缠绕的山峦,他在这闭塞的小城中可以无尽的做梦。
梦到在层层叠叠的时间里,人从一个空间走入另一个空间。
现实却远没有这样梦幻,他首先被伴侣介绍去了一个广告工作室。
老板总对他的作品“比手划脚”,有天他和老板吵架。
老板说:“滚,你有才华,但才华能当饭吃吗?”
他接着去拍摄婚庆,考客运站公务员,靠说服母亲给了他两万块钱开始筹备电影,花完后又去考爆破证。
忙着解决生计的毕赣一点也不像个诗人。
在家乡的笼罩下的毕赣,心中的困惑和失落,还是没有得到表达。
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地球最后的夜晚》。
这部电影更是拿到了8000万的投资,3D长镜头让毕赣又一次备受赞誉。
金马上又得到很多奖项。
在30岁之前,他走完了别人一辈子要走的路,经历过巅峰和低谷的毕赣。
我很好奇周旋于天才导演和凯里青年两个悬殊巨大的身份之间,毕赣是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的。
撇去导演身份不看,他就是一个爱玩游戏的普通小伙,排斥陌生。
对都市繁华和物质生活没太大向往,甚至讨厌旅游,说白了就是一个有点精神追求的宅男。
走出电影,他是西南小城中的一个闲散青年。
他在老家结婚生子,喜欢吃米粉,更喜欢“葛优瘫”在家里想东想西。
但毕赣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其实是他对自我身份的清醒定位,和能力极限的清醒认知。
本身的作品没有宏大去表达时代的阵痛,而是表达本身
。
我诧异于他的诚实,他想要表达的所有甜蜜、苦涩和迷茫都已经放在这两部电影中。
尼采有一句说得好:“
艺术家本就是一种停滞的生灵,因为他停留在少年及儿童时代的游戏之中。
”
于是侯孝贤离不开童年,贾樟柯总想回到“一座小城”。
毕赣才会在走投无路时豪赌一把,把赌注压上一个贵州小城,本身长大的地方。
对于毕赣而言,生活,就是两部电影的总和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