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悦读 | 他是万人敬仰的民国大师,养出7个精英儿女,独特见解直戳教育痛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人贱人爱 发表于 2019-3-27 16: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人贱人爱
2019-3-27 16:09:12 3095 1 看楼主




本文来源 :“精英说”(ID:elitestalk)

这年头一谈到教育,家长都变得紧张兮兮。

在无数“精英父母”的心里,既然生下了孩子,就要给他们最好的一切,不能让他们比人家孩子差,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学区房、辅导班、刷履历,日益成为标配。

好像只有用钱砸、用“鸡血”方式拼命,才能堆出孩子的优秀,保证他们一生的成就。

殊不知,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民国,有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大师,不鸡血、不焦虑,放纵孩子的童真与本性,让他们自由做本身。

没有800万的学区房,没有上不完的辅导班,也没有刷爆伴侣圈的华丽履历,可家里的七个孩子,个个都成了有用之材。

在他的后人中,教书的,做了复旦、浙大的教授;从事文艺的,做了人民音乐、译文出版社的编纂;做学问的,成了社科院的研究员;搞金融的,在香港做了高管……

这位培养出一门精英的名家,正是丰子恺。



丰子恺

丰子恺曾被誉为“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翻译,无一不通。

他的漫画,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用活泼简约的笔触,勾勒出烂漫与诗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全上海人手一册,无论男女老少、贫穷富庶,皆以品读他的作品为乐。



上海纪实频道 《丰子恺——大师纪录片》

他是专业素养极高的大家,也是童心永不泯灭的“老顽童”,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真正尊重孩子、懂得孩子、热爱孩子的父亲,以最有效、最愉快、也是最简单的教育理念,点亮了丰氏家族后裔的明媚未来。

他不要孩子过早“懂事”

试想一下,如果有天你家娃开始自觉主动地写作业、刷习题,或是把好东西让给弟弟妹妹,身为老父亲/老母亲,必然会很欣慰。

“教了这么久,孩子终于懂事了!”

可丰子恺面对相同的情形,却高兴不起来。



丰子恺幼女丰一吟,就曾提到过一则轶事——父亲每每出差回来,按例会给孩子们带金银纸包裹的巧克力,每人分得一块。

因为巧克力好吃又难得,每个孩子都是眼巴巴地拿好属于本身的一块,独自品味。

某一次,年纪最长的丰陈宝拿到了属于本身的巧克力,却懂事地给丰一吟分了一小块,连好看的包装纸,也悉数给了妹妹。

这一幕被丰子恺望在眼里,竟生出了“阿宝怎么变懂事了”的感慨,随后,还写了一篇无限伤感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这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理解的做派,正是丰子恺由始至终秉持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本真,让孩子成为孩子。

丰子恺热爱与鼓励孩子发扬本身本来的面目,享受转瞬即逝的无忧童年,因此,他宁可不要孩子过早地“懂事”。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孩子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孩子们这样彻底地真实和纯洁。”



丰子恺与孩子们在一块儿

他是一个发自内心怜爱孩子的父亲,珍视并试图长久地保留孩子们身上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率真、纯洁、自然、热情、烂漫、可爱、表里如一、精力充沛……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未受保留压力胁迫、未受成人文明浸染的珍贵,在成长过程中,他希望它们能维持地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日复一日地憧憬于儿童的世界,害怕着孩子们成人的“懂事”瞬间,到那时他反而认为,“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



再说个有趣的故事。

某天,弄堂里来了一个卖小鸡的挑担商贩。孩子们被吆喝声吸引,成群向门口奔过去。

丰子恺本身并不喜欢养鸡,怕麻烦,但因为孩子喜欢,他便考虑买几只。

没想到,商贩仗着孩子们的热情与执着,有了坐地起价的意思,坚决不肯便宜一些。丰子恺认为不值阿谁价,最终也就没买。

他拉着没得到小鸡而哭泣的孩子们回家,想教导他们,下次千万别再嚷着“要买”。



可话到嘴边,他却说不出口。

丰子恺觉得,这难道不就是教孩子,“看见好的不成说好,想要的不成说要”吗?

孩子最可贵的就是天真烂漫的性格。如此教育他们“懂事”,乖觉圆滑,岂不是早早叫他们做一个面目虚伪的大人了么?

孩子的内心感受不容忽视,为人父母在教育儿女的时候,也远远不该是无暇顾及孩子真实的喜怒哀乐,只站在大人的角度,居高临下地要求孩子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小孩。



也多亏有了这样一位能读懂孩子内心的父亲,丰子恺的儿女们,个个都在柔软的爱意中,度过了鲜有遗憾的温馨童年,成年后的他们,也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与乐不雅观的人生。

源于父爱的“看见”

尊重孩子个性

让孩子成为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是丰子恺家庭教育理念的基石,也是前提。

在此基础上,源于浓浓父爱的“看见”,则让家里的每个孩子,都发挥出最大的可能性。



丰子恺全家福

丰子恺喜爱不雅观察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打闹嬉戏,都能牵动起他的心。

孩子本就是丰子恺漫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描绘对象,在《子恺漫画全集》中,他甚至专以孩子为素材,开辟了一辑《儿童相》。

他画儿子瞻瞻拖着小车做“黄包车夫”;画女儿阿宝脱下本身的鞋子,给凳子的四只脚穿上;画阿宝专心致志地叠纸船;画瞻瞻套上爸爸宽大的衣服,装成大人模样……孩子的一举一动,在他的画笔之下都极富生趣。



丰子恺画笔中的儿女们

他就那样静静地站在一旁,不雅观察孩子的日常,欣赏他们的天真与烂漫、无知与有趣。

与如今众多苦于“工作太忙、生活太赶”的父母比拟,这样的陪伴与“看见”,弥足珍贵。

丰子恺的“看见”,是一种俯下身来的平视,用心,而非肉眼,是深深地体察孩子,了解孩子,也亦步亦趋地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无独有偶,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

正确的教育,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不雅观察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们的困难,考虑到他们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



丰子恺恰恰是此种“看见”式的、尊重个性的教育模式的践行者。在丰子恺的不雅观察之中,每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创造力、生命力、表示欲,都得到了完好无缺的记录与引导。

比如,三岁阿韦的音乐表示最深刻;五岁瞻瞻的诗有旋律相伴,就流露活跃的生命;软软和阿宝的散文与数学上则肤浅少许……

丰子恺的七个儿女,没有人子承父业成为漫画家,但都在诗歌、音乐、外语等文学艺术领域有所成就,各自发挥出了专长。

“养儿不防老”

鼓励子女独立

当然,无论丰子恺再怎么“不希望”孩子们成熟懂事,再怎么舍不得他们美好的童年,父母会老,孩子会长大,也是无可避免的事。

当丰家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长大,日益接受现实的丰子恺,也开始用成年人的规则来约束和指引孩子,那就是广为流传的“丰子恺家训”——正直为人、认真做事、宽厚待人。



丰子恺外孙宋雪君于上海瑞金二路社区街道丰子恺旧居陈列室谈丰氏家族的家风与家训

有人会好奇,对于成年后的儿女,在谆谆教诲与殷殷期盼之余,从小看着他们长大、分享童年乐趣的丰子恺,难道就不会有一丝不适应?毕竟,对于中国父母而言,最难的就是“罢休”,更何况如此珍爱儿童的丰子恺。

这个答案,却是出乎意料的“否定”。



1947年,丰子恺迎来了半百之年,家里最小的孩子丰一吟,也在这一年刚满18岁。

老先生把儿女们一个个召集到身边,第一次认真严肃地和他们“约法三章”:

(一) 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二) 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或近于官费之自费留学,父母仍供给其不足之费用。

(三) 子女婚嫁,一切自主自理。

(四)子女生活有余而供养父母,父母生活有余而供给子女,属友谊性质,绝非义务。

(五)子女独立后,以与父母分居为原则。双方同意同居者,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从协定中不难看出,除了因鼓励孩子留学而供给相关费用之外,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婚嫁、居住等事宜,均需与父母分开独立。

并且,丰子恺不仅不会再为子女提供便当,不为他们包揽人生,他本人也不乐意向成年后的孩子索取任何回报,而是罢休让他们走本身的路,过本身该过的生活。

仅仅是这一点,就已超越了传统的“养儿防老”不雅观念,而把父母子女放在平等位置上,不控制、不包揽,也不外分依附于子女,最终成就一种“真实而纯洁”的家庭关系。

他的画跨越半个世纪

直戳当代教育痛点

丰子恺是一位大家,一个可爱的父亲,一位独特教育理念的践行者,与此同时,他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有许多精辟的思考。

奇妙的是,当他把这些思考融入他的画,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放在如今,仍能给当下的我们无穷无尽的警醒与回味。

比如,有对教育模式化、脸谱化的报复。

一块模子印泥巴,以为本身是女娲?

千个人儿一个样,这种教育太可怕!





生搬硬套用力塞,哪管孩子哭哇哇!





程度不一样,硬拽一条线。





有对课堂模式僵化、办学功利化的讽刺。

录好唱片,上课播放。

只要不坏,用到永远。





校长锣鼓一响,教师使劲耍演。

请问这是教育?我只负责收钱。





有从老师与父母的角度出发,描绘那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教育心理。

失望无奈之后,教师开始做梦:

一针下去搞定,多么爽脆酥松!





母亲盼儿速成长,火棍对着肚脐眼,

一口吹成大人样,省去含辛茹苦养!





也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痛诉那种不得不服从成年人的规划安排、毫无自主选择的余地、在大人的督促下不竭攀爬的无奈与无助。









他的画作,每一幅都戳到了教育的骨子里,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同样发人深省。

几十年岁月匆匆不见了踪影,斯人已逝,可丰子恺留下的教育理念与反思,却永远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消磨殆尽。对于今人来说,我们还得不竭反思、借鉴、改进,为了我们本身,为了下一代,更为了民族的将来。

来源 | 源创图书、家长手册

作者 | 小林君

编纂 | 中国网教育频道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不雅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保举

悦读 | “打假”10条教育常识,哪一条你中枪了?

悦读 |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出炉:一个“包子”戳痛每个妈妈的心

悦读 | 人民日报整理的50首中小学必备古诗,马上开学了,快让孩子读一读!

悦读 | 老师,你的“伪养生”,真的会害了本身......

悦读 | 地铁上,这对母子一夜刷屏:敢这样做的妈妈,怎么可能教出熊孩子?

悦读 | 新的2019年,要做个这样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malataedu 发表于 2019-3-27 16:09:5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malataedu
2019-3-27 16:09:57 看楼主
还等着看哪七个精英儿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人贱人爱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095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