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爱因斯坦看孩子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阿淳 发表于 2019-4-12 17: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阿淳
2019-4-12 17:21:43 5355 0 看楼主


你注视着遥远星空之外的黑洞,我们却看着近在咫尺的口袋。
比来,全世界都瞩目于黑洞的照片,各种媒体都在热烈的解读“黑洞是什么”、“相对论是什么”、“爱因斯坦是不是神”等等博人眼球的问题,我也把以前读过的《爱因斯坦传》翻出来重新阅读了一遍,尤其是爱因斯坦去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求学期间的那一段,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反思孩子的教育过程,有些环节恰恰是我们所缺失的。
        问题一:爱因斯坦如果在现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聪明、偏科、不善于与人交流、不守纪律、骄傲自大是当时爱因斯坦的特征标签,也许这些标签并不完全精准,但大致是相差不多的,在当下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这样的学生(当时爱因斯坦16岁)几乎是不会引起老师注意的,也不太会有好的教育前景的。我这两天也在想象,如果是格格(我女儿小名)身上呈现出这样的特征,我会比力痛苦的,会要想方设法的去改变她,努力让她变成一个聪明、全面、善于人际交往、恪守纪律、谦虚谨慎的学生。然而,爱因斯坦终其一生也是这些个特征,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反而改变了人类的物理学进程,如果这些个性特征全改了,也许就没有爱因斯坦了,当然这样的假设也存在很多的漏洞,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当下教育评价体系下,被定义为前途暗淡的学生,也许具有非常人的天赋,也许能达成非常人的学术成就,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也许并不科学,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得到太多负面评价而放弃对孩子的支持和信心。
        问题二:爱因斯坦如果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会获得什么样的对待
16岁之前的爱因斯坦是在路易波尔德学校(中学)学习的,学校是按照当时德国军国主义方式进行教育,很明显爱因斯坦的个性标签是不成能符合这样学校的治学理念的,因此他被勒令退学了。再次假设:如果爱因斯坦生活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必定不会让他退学,但他严重的偏科情况,也注定考不上大学,爱因斯坦第一次参加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入学考试,的确也没有考上(考试科目有:政治史、文学史、德文、法文、生物学、数学、图形几何学、化学、物理学、图画、外加写一篇文章)。那么,我再次想象如果是格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对她呢?学校会怎么对待她呢?从大概率上讲,我会劝她脚踏实地,要么去读个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出点钱进个混文凭的野鸡大学,要么就直接出钱给她去做生意(门槛低,对文凭没有要求嘛),反正不会去劝她追求学术,大学门都进不去呀,学校基本不会在意她,因为这样的学生是属于升学率之外的分子,校长和老师是没有精力去关心的

可是,当时的爱因斯坦却幸运多了,学院著名的韦伯教授派人通知他可以旁听本身的物理课,校长也保举他在离苏黎世不远的阿劳镇的阿劳中学复读一年再来考(并不是破格录取,这点很关键),原因就是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考得十分出色。
        问题三:爱因斯坦求学之路的转折为什么是在阿劳中学
“人不是机器,要是周围环境不允许他襟怀坦白、畅所欲言的话,人就不会生气勃勃了”——爱因斯坦

1895年,爱因斯坦开始了在阿劳中学的学习,他当时寄宿在温特勒先生的家中,并且他当时内心是不肯意再去读中学的。这样的情形和当下高三复读生是何其相似,这里不消再想象了,我有很多伴侣都经历过高三复读,整整那一年人处于无比紧张的状态,无上限的刷题,机械式的月考、模拟考,让人对学习形成条件反射。当然,纪律很重要,如果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复读生多半是失败的。而我们看看爱因斯坦这一年遇到了什么样的环境:

“他寄住在温特勒先生家里。温特勒先生是州立阿劳中学的教师,不仅知识渊博,并且深知教育心理学。他带着爱因斯坦在学校里到处散步参不雅观,并让本身的妻子和七个孩子都与爱因斯坦交上了伴侣。很快,爱因斯坦就在温特勒先生家里找到了温暖,抑郁的表情过去了,一个新爱因斯坦诞生了。”(摘自《爱因斯坦传》)

“阿劳中学的老师教育思想开通、民主。19世纪初叶,瑞士伟大的教育学家佩斯塔洛齐曾在阿劳州附近活动过,他的民主和人道主义思想在阿劳州立中学十分盛行。他们不赞成用权威的棍棒和名利的诱饵当做教育的手段。他们主张学生自我负责,老师的责任就是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心的火花,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的智力自由地发展。”(摘自《爱因斯坦传》)

《爱因斯坦传》有很多个版本,不同的作者,但对于阿劳中学这一段,基本不雅观点都是一致的,这是他求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相对而言,我们的教育中,高三复读能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情绪和激发学习兴趣的转折点的案例实在是太少了,我的理解是爱因斯坦在这里得到了个性放飞,也正是这一年,他写了《关于磁场的以太状态的研究》论文,在我们眼中高三复读写这个,基本是扯淡。

因为开放和包容,所以阿劳中学成就了爱因斯坦的求学转折,这个名不见经传学校也因此而享誉世界,这也让我想起了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蓄”办学理念。
        要完善整个教育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能等得起的,能快速改善的只有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家庭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由于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考试——升学——再考试——再升学,孩子如同棋子一般在这个循环中不竭前进,家长关心的永远是孩子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将来找什么样的工作,教育成为了一种逐利行为,用功利行为去评价孩子,注定是不全面的。要从内心深处把学习当成孩子的一个成长过程,而不是将孩子当成学习的工具,这话是否难以理解?看看现在社会上有多少种培训班,家长又帮孩子报了多少个培训班就明白了。

家庭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真善美的共性当然是好的,但人各有不同,不同的恰恰就是个性,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外向,有的孩子直率等等,这些个性其实也是一种本性,举个例子,有个伴侣的孩子不善于组织和发动同学,就喜欢跟在别人后面打打酱油,但这个伴侣很愁啊,觉得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很吃亏,没有领导能力,就找到学校老师,请老师关照让他孩子当个班干部,学习办理组织能力,结果这个班干部当了半个学期就干不下去了,孩子本身根本无法适应角色,老师和其他同学也觉得他真不是当干部的料。这伴侣至今还愁这事,觉得这年头孩子不会当干部就吃了亏,可是,爱因斯坦16岁那年要求他父亲帮他申请放弃德国国籍,这个远比不妥干部刺激多了,他得到的却是他父亲的尊重和支持。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不同凡响,就是因为个性,如果都用看似完美的共性去替代这种个性,结果只有一个:变得虚伪。

我认为家庭教育在价值不雅观导向上,要超越金钱和权力。这个问题说起来有些庸俗,但我不雅观察了很多案例,客不雅观的讲,我们当下教育的价值不雅观导向确实很庸俗,夫妻之间、伴侣之间、亲子之间能聊些什么呢?几乎全是吃喝玩乐,几乎全是关于金钱和权力得失的,有人在家里探讨过哲学问题么?探讨过物理学、数学问题么(帮孩子做习题除外)?孩子耳濡目染的这些,你说他怎么可能进行想象实验,怎么可能和人讨论假想光速奔跑所看到的现象,怎么可能写信给本身的舅舅讨论《关于磁场的以太状态的研究》?可是100年前的爱因斯坦却做了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阿淳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535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