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元最后一役,不能遗忘的崖山之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Y890 发表于 2020-10-21 10: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XY890
2020-10-21 10:12:44 2487 2 看楼主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中国宋朝军队与元朝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这场战役以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告终。它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也标志元朝最终统一中国。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因此有“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崖山之后无汉族,宋亡之后少华夏,大意是说汉族的古典文化自宋明之后不复存在。



崖山决战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 陆秀夫背幼帝投海

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

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赵麟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亡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千古绝唱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至此也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有些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是日本学者内藤南湖提出的,但事实证明内藤南湖并未说过这种话,提出这种观点的人也找不出内藤南湖著作原文。实事上“崖山之后无中国”是宋亡之后中国人自己形成的一种史观,明代诗人钱谦益有诗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可见明朝人也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

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然而张弘范并未得意多久,便在次年病死。百姓途经石刻皆掩面垂泪。

1486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辩不下,终未刻成。有传说,陈白沙到崖门凭吊时,在碑首加上一个“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此传不实,白沙先生知张弘范虽属汉人,但从未作宋将。)



1273年蒙元陷襄樊后随父江万载自组义军从鄂州起节节抗元,入卫临安后,被谢道清授殿前禁军副都指挥使之职,1276年正月,与其父江万载帅殿前禁军保护二王撤离危城临安,此后直到崖山,每有蒙元追杀大军逼近,皆由江堇率军击退,方保得南宋小朝廷转战三年,行程几千公里。江钲父江万载为救端宗殉国后,江钲接替了其殿前禁军都指挥使的职务,与张世杰共同保护宋帝瘘到了崖山,但就崖门的布防问题与张世杰发生激烈争吵,江澳不同意张世杰把大船用铁链都锁在一起的做法,并要求分兵把守海陆出入口,防元兵封锁出海口,张则怕一但分兵会被蒙元各个击破,致使南宋流亡小朝庭解体,双方争持不下,江钲暗示张吸取焦山之战(德祐元年七月,张督4路军与蒙元会战,把一万多大船用铁链相连,被元一把火烧得大败,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不顾谢道清与陈宜中的阻拦,令江钲率临安最后一批军力——殿前禁军出援,才救回一些军队、船只和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军事将领。)



因为把大船相连被元军一把火烧得大败的教训,张被揭了痛处,很不高兴,以杨太后的名义下旨让江钲到福建为其父江万载处理善后事,兼募兵晌;并以苏刘义暂替江钲掌殿前司,代替江氏父子指挥抗元宋军的精锐——四万殿前禁军。江钲回闽为其父治坟之后,募得几百士豪杰士卒赶去氓山,到广东海陆丰时,灵门之战已结束七天,江U闻知厓门二十万军民已全军覆没,大哭几场后,亦投海而死。当地居民根据其部属的叫唤立岩公庙以纪念,遗迹至今仍存。江U子孙最初随其兄江钥隐居福建厦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

公元一二七九年,人类古代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战局最为惨烈的一场海战不可避免的在新会崖门海域爆发。交战的双方一方是由草原兴起的强大蒙古帝国,它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踏遍亚欧大陆,集中全力准备给敌人最后致命的一击。另一方是国力衰落的南宋帝国,积弱不振的它已经苦苦抵抗了近半个世纪。这是两个民族之间异常残酷的一场绝世之战,对垒双方共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600多艘。蒙古帝国已经吞并了大陆上若干个咤叱风云的国家,意图借这场战争彻底消灭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后的强劲敌人。而南宋帝国在蒙古铁骑的大举入侵之下, 一批忠贞的大臣拥立幼帝从杭州退到福建,再退至崖山建立起海山朝廷,捍卫着保卫江山的最后一丝希望。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壮士们,慷慨赴国难,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一群宋王朝仅存的精英,就这样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卫着风雨中飘摇不定的流亡政权。



然而勇气终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英雄的壮志亦不能阻挡波涛般的蒙古铁骑。宋军在初次交锋得胜后,其被动的战术使自己陷入了敌军的围困。数日后,在滔天的巨浪中,缺乏补给的宋军在蒙古军团强劲的攻势下兵败如山倒,全军覆没,结束了这场持续二十多天的海战。

落日的余晖是何其悲壮!“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被囚禁在元军船中的文天祥,目睹了崖山海战中最惨烈的一幕————无力回天的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幼的皇帝,背负着他为之坚持的沉重理想投海而亡。其余宋朝军民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后,海上浮尸十余万,山河为之变色。

很遗憾,在我能找到的相关文字资料中,最为详细、具体的是《海啸》这部出自日本作家之手的历史小说,而不是国人自己的作品。作者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讲述了历史:在七百年前的崖门海面上,曾经发生过怎样动人心魄的故事?书中艺术化的语言描述蕴含了大量丰富而真实的史料,铺开了一副宏伟的画卷。

历史是残酷的,宋朝最后的天子并非暴虐的无道昏君,他只是一名小童,自幼跟随南宋残军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而他身边这群大臣也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心中惟有报国的决心。历史却将最后的重担放在了这群君臣的肩上,亡国的责任实在不该怪罪于他们。

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今已经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七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今已使崖山与陆地相连,震古铄今的决战只留下茫茫伶仃洋的拍岸惊涛供后人凭吊。在不少今人的眼中,宋朝军民长期的抵抗与战败后的投海行为成为了“不识时务”之举。但我想先人们不畏强敌、与国家生死与共的英勇气概是不会因王朝的覆灭而黯淡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个人的安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时,从天子到百姓,不愿屈服的这些男人坚守着支撑自己多年的信念,用热血写就了出的正气之歌被永为传唱。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反对民族压迫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当然张弘范在炫耀武功的同时,也曾做出一些有益的事。如他在进军中尽量减少破坏和屠杀,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汉化改革措施,抛弃蒙古旧制等。他只是按照统治者的命令行事罢了,因此对张弘范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历史真实。

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流亡至崖山的宋朝终被灭亡。

这对元之军力而言,可谓达到了光荣之顶点。从此以后,除了一部分例外,元对外战争几乎都不再成功。

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第二次远征日本失败。

至元十九年(公元一二八一年)、第二次远征安南失败。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一二八四年)、远征占城失败。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一二八七年)、缅甸浦甘王朝灭亡。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一二八八年)、第三次远征安南失败。元五十万大军于白藤江溃败。

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远征瓜哇失败。

……仿佛无穷无尽一再重覆之对外军事行动多不可数。或许忽必烈汗之心早有“归根究底,自己除了军力之外别无可供夸耀之事”的体认呢?从这些军事行动所造成的人力和财力之庞大损失来看,只能说,元的确是因元而灭亡。单单凭借着军事优势而欲支配诸国人民之援,在丧失其优越条件之后,立刻就被逐出了占领地。就连在忽必烈汗的领导之下所建造的大都亦无法守住,被逼回原本故乡所在之北方草原。从此以后,大蒙古帝国再也不曾复活。诸国之人民亦不愿此事发生。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国,虽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统一,但这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破坏同样惊人。蒙元虽在一些政策上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但许多狭隘的民族主义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进一步使中国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事实也证明,落后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胜利只是昙花一现。十万军民投海不屈的悲壮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崖山之战后 ,海上浮尸10万。当时的汉人的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军民投海殉难,陆秀夫背负幼帝与崖山跳海,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鸭梨山大 发表于 2020-10-21 10:14:4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鸭梨山大
2020-10-21 10:14:44 看楼主
宋亡10万人殉国,明亡则没有?什么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雷雨 发表于 2020-10-21 10:16:0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雷雨
2020-10-21 10:16:00 看楼主
汉人第一次亡国,汉奸张弘范,可恨之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XY890 当前离线
黄金会员

查看:2487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