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海容:烈士子女,毛泽东一直特别关怀,为她起笔名“徒工王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十里洋场 发表于 2020-12-7 09:3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十里洋场
2020-12-7 09:34:38 4909 0 看楼主
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的儿子是王德恒,王德恒的女儿是王海容,所以总的算起来,王海容是毛泽东的表侄孙女。当年,王季范的独生儿子王德恒,在抗日革命的引领下,前往延安,那个时候,王海容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

  

  王德恒后来又在回湖南进行地下党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和繁忙,始终没能跟父亲王季范和自己尚且年幼的孩子王海容、王起华见上一面。可没想到这一不见,便是永生见不了了,之后不久,在1945年,王德恒在进行一次地下党工作时,不慎被特务察觉后惨遭杀害,年仅30岁。
  由于地下党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毛泽东特意让人将消息压下,直到1950年,也就是王德恒离开人世后的第5年,王季范在收到邀请、进京后才从毛泽东口中,亲自得知了儿子早已于五年前去世的消息。
  就这样,可怜王季范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有那尚且年幼的女儿王海容,也不懂得父亲的离去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王季范一时间很难接受:人到了老年却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只留下一个孙女王海容和孙子王起华还在身边,而这两个孩子,此时也成了烈士子女
  而且在王德恒为国捐躯后的几年内,他一直以为王德恒还在不断为国家工作、奋斗,还一直不断写信给王德恒和毛泽东,要求毛泽东严厉管教王德恒,要求王德恒戒骄戒躁、一切严格听从党的指挥,积极参加抗日,可没想到一切都是写给了虚无,王海容和王起华就成了烈士遗孤。
  虽然自小没有父亲在身旁陪伴,但是,王海容的性子却没有像很多单亲孩子一样孤僻,她生性活泼,天真烂漫,非常受爷爷王季范先生的喜爱。王季范先生甚至还给她取名为王海容,名字典故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写过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从王季范给王海容取的名字来看,就知道了,王季范先生希望自己的孙女,以后可以有广阔的胸襟,对学问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欲望,会喜欢各种学科知识,可以海纳百川。
  而长大后懂得自己名字哲理的王海容,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名字,以至于很多人曾写错她名字中的“容”字,她一定会当场予以纠正,不会一笑而过,有时还会当场向人讲解自己名字的由来。

  

  王海容从小在爷爷王季范先生身边长大,受了不少新式教育和古典文学的熏陶,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而且她的语言功底不错,王海容本人对语言艺术也有一定的兴趣。可以说,爷爷王季范的教育对王海容的影响是最大的,几乎决定了王海容一生的命运。
  可惜由于从小缺少父亲严厉教导的陪伴,王海容在学习方面很多时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学习一直都是不太上心,不然以王海容的聪明才智,再加上周围人的文化熏陶,她绝对能够有更大的成就,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王海容自从1950年跟随爷爷王季范先生进京后,就一直和爷爷王季范住在北京。每当毛泽东主席在繁忙工作之余,要接待家乡的父老乡亲或者是湖南省的名师、政界名流,比如,齐白石先生、薛公绰先生、章士钊先生等人的时候,总会邀请王季范先生出席陪伴。
  有时候兴致一高,毛泽东主席还会特意关照:各位先生可以携带自己的子女一同前来,而王季范先生的儿子已经牺牲了所以,他更多时候携带的就是王海容(烈士遗孤)。也就是在这样的不断交流中,王海容渐渐与毛泽东熟识了。
  而由于自己没能好好保护好王德恒,毛泽东对王德恒的孩子——就是王海容、王起华姐弟一直有一份特别的关怀。

  

  在第一次被爷爷王季范先生,带去参加中南海聚会时,王海容就指着远处的毛泽东主席,问爷爷王季范先生:爷爷,我应该怎么叫他呢?爷爷说:你应该称呼他为主席公公。王海容听完后点点头。
  王海容从小胆子就大。在这一次,那么多长辈都在周围的时候,她倒是一点也不紧张,反而东瞅瞅,西看看,拿起一个苹果就卡嚓、卡嚓、吃了起来。
  毛泽东主席早就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就招手叫王海容过来,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呀?王海容回答说:主席公公,我叫王海容,我爷爷是王季范先生,我是王季范先生的孙女,我爸爸叫王德恒,我还有个弟弟叫王起华。
  毛泽东主席就问王海容:你这小姑娘挺奇怪啊,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吗?王海容好奇地说:为什么要怕主席公公啊?主席公公又不会吃了我。
  聊着聊着,毛泽东主席突然想起来王海容之前给自己写过一封信,但自己因为太忙,看完就忘了,没有来得及给他回信,就跟王海容说:上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实在不好意思啊。
  王海容一听到这事儿,立刻双手叉腰,嘟起嘴巴说:主席公公,不光光是那封信,你没有给我回。我要的篮球,你也没有给我呐。当时的长辈们听到王海容这份孩子话,都笑了。
  毛泽东主席只好无奈的摇摇头,还许诺说:回头,主席公公就让警卫员拿个新篮球给你好不好?王海容双手一叉腰,头一扭,很傲娇地说:我不要啦,我现在不是小孩子啦,我喜欢干其他的,不喜欢打篮球了。在场的长辈们,听到这句话更是笑得直不起腰了。
  在王海容陪同王季范去中南海作客的时候,也常常会见到被毛泽东带来一同参加聚会的李讷,王海容和李讷,二人年纪相仿,常常能聊到一处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海容是在王季范的教育下长大的,而毛泽东又曾接受过王季范几年的教育,李讷又在毛泽东身边长大。所以,两人虽然性格、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是兴趣爱好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王海容更健谈,性子更活泼,乐于开口和人交谈;李讷内敛含蓄,不爱多说话,但是,两人同样对文学类事物感兴趣,对理工类事物兴趣颇低。其实,王海容和李讷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已经决定了他们未来就业的走向。
  王海容与毛泽东血缘关系亲密——是毛主席的表侄孙女,和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又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出入中南海参加一些名师、名流的聚会,有时还能在中南海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
  当时很多人都说:这王海容,已经是毛泽东主席家中的一位编外成员了。
  有一次,毛泽东主席得空,与王季范和王海容,祖孙在中南海里面散步、聊天的时候,毛泽东问王海容:海容啊!你中学是不是快毕业了呀?王海容点点头回答是的。毛泽东又问王海容: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呢?
  王海容挠了挠脑袋,回答:主席公公,这个事情,我还没有想好。毛泽东鼓励王海容说:你可以去考大学啊,社会主义道路还很漫长啊,我们这个新中国,还需要很多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来建设呢。
  王海容回答:

可是我成绩很普通,这大学考不考得上还是个问题呢再说了,眼下国家一直在建设,尤其是造船业、工业、造坦克等等,这都是需要钱的时候,可是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也要花很多钱。我学业这么普通的人,要是上了大学,会不会浪费国家的钱了?我在想如果我考不上,那我就去当个工人也好。不说站在多高的位置,但只要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也好。

  毛泽东看见王海容在这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很高兴社会主义有这样的新青年。毛泽东主席对身旁另一侧的王季范说:
  九哥啊!你不仅生了个好儿子王德恒,当年为党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现在又生养了个好孙女,懂得把集体利益放在前头,这般年纪就有了忧国忧民的意识。将来必成大器。

  

  王季范却摇摇头说:

润之老弟,你还是别夸海容啊,这小孩子太年轻,哪里懂得什么困难哦,只希望你平时得空能多指点指点她,好让她别走错了路

  毛泽东主席说:

九哥,你这是哪里的话,你我之间还需要客气吗?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帮不帮的呀?共同培养、教育海容、起华两姐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跟着毛泽东闹革命而牺牲的,毛泽东对此一直很内疚。)
  最后,还对王海容说,海容啊!主席公公这大门一直都会朝你敞开,只要你想来就来,你不想走也可以住下来。毛泽东主席这番话,可把王季范和王海容祖孙给感动一番。
  1957年的夏天,对王海容来说,是一次重大挫折。那年高考前,王海容的成绩一直都非常稳定,且不说是多优秀,但考上大学至少是没问题的。可谁知就在高考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王海容居然马失前蹄、名落孙山了。
  其实,按照王季范先生与毛泽东主席的关系,去替王海容说个情,当然是没问题的,可是王季范先生的家风,是绝不会允许他们厚颜无耻去走后门的,幸亏王海容本人也品德高尚,从没想过走这条路。
  王海容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学校复读,重新参加高考,考取大学;第二个就是直接去找份工作。本来,王海容都已经做好了在家安心复习、复读的准备,但是,当时“大建设”风潮的到来,使得整个大中华神州为之震动。
  王海容这少女心思也被外界所牵动,她开始对工作感兴趣,渴望能到工作的洪流中冲一冲。但是,家里人的反对异常强烈,要知道,高中的学历出去实在是不算什么,他们还是希望王海容能够认真复读、参加考试、考取大学。
  王海容的倔强因子被激发了,她瞒着家人,在北京到处奔走寻找一份工作,最后,在北京化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王海容从小接受爷爷文学方面的熏陶,但她其实心底对化学也是相当感兴趣的,可能还是想当中国的女门捷列夫

  

  当王海容办完了入北京化工厂的一切手续后,才最终向家里摊牌,面对木已成舟的事实,爷爷王季范和母亲、弟弟,都只能默许了王海容的选择。就这样,王海容跨进了北京化工厂的大门,两年的徒工生活开始了。
  徒工哪里是那么好当的,王海容在北京化工厂当了两年的徒工。当时北京化工厂给王海容开的工资是每月18元,中午和晚上给他们发饭票,中午饭和晚饭都有鸡鸭鱼肉,还每天每人一杯牛奶。
  因为北京化工厂的废弃物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工厂的管理员还特地给工人们发了口罩、帽子、工作服、一双胶鞋。不光是吃的、工资还有工作防护都非常好,但是,在化工厂的工作真的非常累人,晚上经常需要加班,遇到紧急情况还要支援别的车间。
  更别说王海容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要在半夜里搬上搬下几十斤重的蒸馏水瓶,来回好几次,搬的一身热汗,衣服都湿透了,一停下来,北京的冷风一吹,又冰凉凉的。
  北京化工厂的厂子是边建边生产,所以,大部分工人们在腊九寒冬,也要住在没有完工的车间里,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北京的冬天异常冷。
  这要换成其他人,早就叫苦连天了,但是,王海容却把这次经历当作是难得的锻炼,毕竟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她的特殊身份而对她特殊关照,这样的生活让她学会了如何独立应对事情。
  在经历过两年工作的打磨后,王海容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更深了。王海容实在是不甘心自己在1957年的失败,她努力复习,又一次卷土重来,终于获得了成功,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王海容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北京师范学院地处北京市闹区,在同学们、舍友们结伴出去逛闹市、吃好吃的时候,王海容一人要么在学生集体宿舍补笔记,要么去图书馆里待着看一天的书。当住得近的同学们可以三天两头回家吃好吃的、看父母的时候,王海容就只能和一位来自北京市郊区的农村女同学作伴。

  

  毫不夸张地说,王海容大学四年的95%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图书馆,学生集体宿舍对她来说就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有人在估摸说:要是图书馆准许王海容留宿的话,怕是她可以一个月都不迈出图书馆的门。
  虽然,爷爷家离得不远,而且又温暖又舒适,但王海容为了学习,却始终没有回去过几次。王季范先生很想念孙女王海容,但是,王季范先生知道王海容求知若渴的心理,所以,只能时不时地托人给她送来一些补品,提醒她:就算为了学习也要注意身体
  在这四年里,王海容几乎把图书馆所有跟哲学、文学、数学、军事等有关的书籍都翻了个遍。不仅如此,王海容除了在学好自己本专业的俄语基础上,还在空余时间里自学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进一步夯实了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以及自己爷爷王季范先生的愿望。
  王海容的同窗们常说:我们是起床看不见王海容——因为她已经走了;熄灯看不见王海容——因为她还没回来。若是有人想要找王海容,那就得去图书馆,不管是北京燥热的夏天,还是数九的寒天,王海容都一定会在那里;要是哪天白天能够看见王海容在集体宿舍的话,那一定是因为图书馆有事情闭馆了。
  1964年的夏天又出了一件事:上级派人来命令,刚刚拿到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毕业证书的王海容,前去北京市东城外交部街33号,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报到。
  其实是因为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学习俄语其实没那么好用了,当时王海容毕业后是打算随便去一所中学教俄语的,毕竟自己的学校俄语系的某位教师曾经说过:我们培养教师的目标就是为北京各个城乡的学校培养合格的俄语教师。
  但是,当毛泽东主席得知自己的表侄孙女王海容,在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学习之后,他就给下级示意:在王海容毕业后,立刻招他来外交部工作,这也就有了这段开头的故事。
  因为俄语不再吃香了,王海容还没有进自己在外交部的办公室,就被派到了北京外语学院去进修英语。

  

  北京外语学院现在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当今中国第三代外交官的摇篮。毛泽东主席对王海容真是格外关照:他不仅亲自让秘书找到自己曾经的英语老师,现在北京外语学院英国文学系的章含之先生,还拜托章含之先生每周给王海容补两次课,开开小灶,尽快把她的英语成绩和英语水平提上去。
  1965年,年底,王海容在北京外语学院的进修学习结束了,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她负责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最开始的工作就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件收发以及其他一些琐碎的文秘工作。
  到了1970年的夏天,周来总理直接提名让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一年后,王海容又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就这样,一年一道命令,王海容渐渐被提升至外交部副部长。
  王海容在北京化工厂的两年学徒生涯,让她感悟不少,巧的是,《中国青年》杂志社最近经常接到一些工厂徒工的来信,说自己是高中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只是去工厂当个徒工,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让人很不甘心。
  杂志社的编辑得知了王海容这一不寻常的经历,认为若是王海容能够以亲身经历来说服工厂的这些徒工,认真工作,绝对比很多人空谈大话要来得有用,就多次发信邀请她写一篇文章。一方面是架不住杂志社的盛情邀请,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想给自己两年的学徒生涯写点什么,王海容最终一气呵成,写出了一篇数千言的文章。
  虽然,文章中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王海容担心自己的文字太过普通,于是她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还把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寄了过去,想听听毛泽东主席的意见。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王海容还没有接到通知,王海容十分焦急,她以为:主席怕不是认为自己这篇文章太过普通,甚至不堪入目,所以,连谈话都不想跟我谈了。
  10月中旬的一天,王海容终于接到了毛泽东秘书叶子龙的通知:让她17号下午3点去中南海,你毛泽东面谈。
  当天下午,王海容准时来到了毛泽东位于中南海的住所,王海容一推开门,就看到毛泽东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很厚的一叠稿纸,再仔细一看,就是自己先前拜托叶子龙寄给毛泽东主席的稿件。
  毛泽东一见到王海容,招手示意她坐下,然后就拿着稿子一处一处地跟她讲解。毛泽东主席首先在稿子第一页上增加了两行大字,分别是“我的经验”和“徒工王波”“徒工王波”正是毛泽东主席给王海容起的笔名,也是王海容这一生中唯一的笔名。
  乍一看,毛泽东起的笔名很随意,但实际上是有深刻含义的:王波的“波”与王海容的“海”是异曲同工的,偏旁相同,意思相近,但又不会直接说明就是王海容写,更为含蓄;而“我的经验”正是毛主席为这篇文章起的标题。
  毛泽东讲解完自己改动的地方之后,就把稿子递给了王海容,示意她自己看。王海容就坐在沙发上一页页的翻稿子,发现除了毛泽东主席刚刚讲到的这些以外,毛主席还专门书写了不少段落,比如其中有一段:

“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正的知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任何书本知识只有在书本作者们的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书本上的道理便只是无用的假道理,绝不是能够改造世界的有用的真理。”

  
  还有一句:“以我们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把所有错误缺点,一件一件克服掉。”这些道理,怎么可能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能写出来的呢?《中国青年》杂志社的编辑们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还专门把毛泽东修改的这几段话引出来,进行标注
  毛泽东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出来,给自己的表侄孙女王海容修改文章,可见他对祖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关怀,体现了毛泽东主席伟大的道德情操。
  借此文章,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十里洋场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查看:490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