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带来的是希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君君 发表于 2018-11-4 14:3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君君
2018-11-4 14:30:57 3987 0 看楼主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改革故事】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他靠着修鞋子、修手提包、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他笑着说,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

1985年2月,高中毕业的刘家奇从四川广安来到北京,在月坛街道成为一名个体补缀工人。月坛社区居民对他像街坊一样,除了白日修鞋修车,晚上还请他把守自行车库,这样他居住的困难也解决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消操心,上学也免费。

由于户籍在广安,儿女们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孩子们带着中小学全优的成绩回到广安高考,女儿以638分的成绩考取中国传媒大学,儿子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取北京邮电大学。至此,一家人在北京团圆。

这是刘家奇的故事,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一步步改革推进的缩影。从有学上到免费学,再到上好学,一个个厚重印记背后镌刻着两个清晰的字:公平。

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不变增长机制。同时,对寄宿制学校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要求地方在分配资金时向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倾斜,从2010年起执行“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政策。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中国教育大提速的声声号角。

公平,不仅要补齐短板,更需要给每个孩子适合的教育。国家持续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出台高考综合改革相关政策,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本质评价的意见》,改变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重理轻文、唯分数等突出问题,逐步建立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本质评价情况的多元录取机制,引导初中学校全面实施本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衡量人才的标准从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条条大路通罗马。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心智的成熟、品德的磨砺。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雅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雅观教育,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规范指导,努力构建标的目的正确、内容丰富、学段衔接、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4日 04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君君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98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