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所有病症,这本《颜氏家训》早说透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yydad 发表于 2019-3-8 12:3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hyydad
2019-3-8 12:33:47 3513 1 看楼主
玉不琢,不成器。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大部分性格都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今天,小苑要保举的是由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创作的《颜氏家训》,可以说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所有病症,在这本家训中早就说透了。

病症一:只教谋生,不教德行

考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部分父母只教给孩子谋生的技巧,却不教他们立身的根本。



一次下朝时,同僚跟颜之推分享育儿经验:“我儿子本年十七岁了,通晓公文的书写,我又教他鲜卑语及弹琵琶,这些都是那些高官权臣们喜欢的东西,比及他稍微掌握这些的时候,我就可以送他去那些公卿们身边做事了,未来应该会很受权贵看重,你也应该这样啊,这很重要啊!”

颜之推当时低着头,没有作答。在他回到家后,对本身的孩子们说:“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肯汝曹为之。”如果学会这些东西就能做大官,我也不肯意你们这样做。

真正的教育是成长的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触龙说赵太后》中左师公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真正的深与远应该更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在纷繁中坚守本意天良,在生活中获得成就和快乐。

病症二:孩子还小,长大再教




《颜氏家训》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在孩子知喜怒,识脸色的时候,就应对他们加以管教,这样才会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要趁早教育,长大才能懂事,若所有的事都是一句“孩子还小”,等孩子长大了却不成人,悔之晚矣。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幼儿如同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不然幼年受了损伤,不夭折,也难成材。

病症三:不懂罢休,溺爱孩子

每一个不成器的孩子后面,都有一个不肯罢休的父母。



《颜氏家训》中说,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只是不肯意使子女因呵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原文是:“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一些父母总是尽己所能的顺着孩子,甚至达到事事包揽的程度。

人之爱子,是为本性,但大多数父母往往有爱而无教。然而,当爱变成无条件的宠溺和呵护时,再无私的深情,也是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刀子。孩子的路很长,父母基本不成能一直陪伴,懂得适时罢休,让孩子面对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

病症四:亲密无间,毫无威严

现在的教育界有一种声音——和孩子做伴侣,这样一来就可以走近孩子的心。但是后来却发现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有一部分简直是无法无天。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孩子真的把你当成亲密的伴侣时,你再以父母的角度教育他,就很难到达抱负的效果。



《颜氏家训》有言:父子之严,不成以狎;骨肉之爱,不成以简。父子之间不能过分亲昵,应该保持必然的距离,不然会显得不庄重,容易让孩子失去尊敬之心,从而懈怠父母。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亲密有间,威严有度,才能教育好孩子。

病症五:偏心对待,骨肉生隙

《少年说》中的小女孩崔兢就曾向她父亲哭诉:为什么你从来不理解我想什么!在她的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要让着妹妹,只要妹妹告状,不分青红皂白,爸爸都会把她训斥一顿。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做父母的就鲜少有不偏心的。对待孩子,最怕在比力中分出个凹凸好坏。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伤害。

《颜氏家训》中说: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不患寡而患不均,现今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曾经遭受过父母的不公正的对待所以,照顾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做父母的要尽力做到一视同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以爱相随 发表于 2019-3-8 12:34:46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以爱相随
2019-3-8 12:34:46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hyydad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513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