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仙舟与农工民主党 | 作者 赵邦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好吧小嘿 发表于 2023-6-3 17:3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好吧小嘿
2023-6-3 17:36:30 6353 0 看楼主


1928年由邓演达、章伯钧、谭平山、张曙时等人筹组“中华革命党”,1930年改名“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简称“第三党”,1947年正式改名“农工民主党”至今。
1929年1月,王仙舟由原邳县国民党县长冯少瞻(“第三党”成员)的长子冯克操陪同到上海找到时任“第三党”主席团成员,江苏省联络人张曙时,张对王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同志并不气馁,如邓演达、谭平山同志等经过充分酝酿,坚持主张建立组织,坚持‘三大政策’,把三民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在邓演达被迫化妆出走以后,其他同志也纷纷离开武汉。我同谭平山同志经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又经香港秘密来沪,成立新的组织。原来打算组建中华革命党,继而认为不妥当,若是换了组织的名称,便中断了中国国民党的革命系统,很可能削弱三民主义革命的进展,便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作为临时性的三民主义革命领导机关------根据先前在武汉时酝酿的意见,制定了临时行动委员会纲领。”(摘自《忠贞峻节》第5页)经过长时间的交谈,王仙舟接受了这个纲领。经张曙时、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组织。张曙时委任王仙舟为宁、沪、杭铁路沿线负责人,成为江苏省最早组织者,镇江行动部部长,当时江苏省省会在镇江。
1930年8月9日革命先烈邓演达等同志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29年初,我在上海投身于这个阵营,奋斗到1931年,因工作被反动派侦破,失去自由,致与组织断绝关系。”摘自《忠贞峻节》第253页)。是年冬天,中央寄给王仙舟南京建邺大学二年级转学证。安排他到河南大学插班二年级学习,攻读的是社会学专业。组织安排他在学校秘密开展“青运”工作。
1931年,他在学校《前进报》上发表了自己撰写的《骨鲠在喉》一文,公开痛斥蒋介石将大片土地拱手送给日本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国民党河南省绥靖公署追查。校长许心武为息事宁人,及时与绥靖公署联系,婉言拒绝绥靖公署带走学生做法,主动提出学校处理意见,得到绥靖公署的理解和认同。校长安排校谭秘书负责监管王仙舟,并对王仙舟约法三章:一、切实遵守校规,严禁此类事件发生。二、学校正常活动必须按时参加。三、不经许可,不准离开学校,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例外。从此王仙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组织联系。
1932年,学校停止了对王仙舟的管制,恢复其自由,但由于都是单线联系。线断了,组织联系人也找不到了,他像一叶孤舟,漂泊在风高浪急的大海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1949年初,他当时在国民党省党部任党部委员时,秘密与“第三党”成员——浙江省主席陈仪交往,并帮助陈制订了关于起义的五项条件和八项准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仙舟回到苏州东吴大学担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由中共南京市委推荐,去北京人民大学政治研究所、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在京期间,在同学、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十多年前老领导——张曙时。12月份在京与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张曙时同志见了面,并当面向他汇报了失去关系的原因及只身奋斗的经历,得到张曙时的嘉奖。张并向他介绍了原“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已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嘱咐他与之联系,恢复组织关系。
1950年夏,王仙舟返回苏州东吴大学。开学不久,他去无锡中国农工民主党苏南委员会联系。得到管仲伟的接见,并向管仲伟说明了自己工作经历,申请恢复组织关系。管仲伟报请“中国农工民主党苏南委员会”审核,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随之恢复了断绝很久的组织关系。回到组织以后,他积极开展工作,聪明才智进一步得到发挥,教学成果不断涌现,校方又把他推荐到中共苏州市委,市委书记徐步同志得知后,建议给予基层锻炼的机会。
1951年春,苏州市委安排他参加郊区土改工作。是年暑假全国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全体师生并入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暑假过后不久,又随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参加皖北五河、灵璧两县土改工作。时任县土改委员。二院校系调整后,王仙舟又回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兼中国农工民主党华东师范大学直属支部主委。在校党委和市农工市委领导下,被上海市委推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特邀代表,做统战工作。
1981年,经中央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周谷城提议,在上海市某酒店为王仙舟举办了八十大寿喜庆宴会。由王仙舟的学生、上海市人事局局长向叔保具体操办,邳县在沪交通大学校长李培楠和胡友廷、冯克操、邹维汉等亲朋好友,同仁志士都到会祝贺。
1983年,时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周谷城亲自为王仙舟题写了一首诗并挥毫泼墨:“社会科研日日新,百家奋进齐争鸣。打开局面寻新路,学术高峰豈险峰。”
1983年5月,他离休回邳州铁富镇定居后,仍以“农工民主党”员的身份继续关心国家大事。曾先后当选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在此期间他不顾年老体弱,深入乡村搞调研,积极参政议政,撰写调研报告向地方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如:1980年撰写调查报告呈给邓小平,提出农村“集体养老”的建议。邓小平将其建议批转民政部,并亲自给他回信说:‘这个办法是对的,全国搞几个试点,成功后全面推广’。他将回信交给县委,县委即在铁富乡建立敬老院,并予以在全国推广。1985年在县人代会上提案倡导乡办幼儿园,村办育红班。铁富乡抢先办起幼儿园,并立‘小萝卜头’全身塑像于园中------。
王仙舟在晚年和患病期间,殷切嘱咐子女,坚信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一生都在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奔波,展现了一个优秀“农工民主党”党员的胸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好吧小嘿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635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