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日报:别没当成“锦鲤”,却被不良商家“钓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翊v殘 发表于 2018-11-27 10:0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翊v殘
2018-11-27 10:02:11 3673 0 看楼主


锦鲤这种不雅观赏鱼类比来挺火。

前不久,支付宝从200多万用户中抽取出一名幸运儿,命名为“中国锦鲤”,并提供了众多诱人福利,一时引起社会热议。随后,“杭州锦鲤”“深圳锦鲤”“重庆锦鲤”等各种名目的“锦鲤”刷爆社交网络。

毫无疑问,“锦鲤”营销提供了一个三方共赢、小投入高产出的优质营销案例。平台自身吸引流量,合作商家提升关注度,而用户在低成本参与的同时,又有可能获得各种福利。

一时间,众多商家争相效仿。然而,在这看似完美的共赢模式背后,其实也风险暗存。

首先是营销活动不规范,比如,某地“锦鲤”营销活动强制要求参与者关注若干公众号,同时奖品名单中的部分商家表示并未参加此活动,此外存在不同网友报名后收到同样兑奖码的情况。其次,大多数“锦鲤”营销会要求公众在参与活动时填写手机号、微信号等个人信息,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最后,“锦鲤”营销火爆之下,还有不法分子以此为名进行电信诈骗。

如果说,“锦鲤”营销是一种创新,那么水平参差不齐的“锦鲤”营销也有待多方发挥合力加以规范。

比如,活动举办方应引入第三方公证机构,保证活动的合法、公平、公正。再比如,一些“锦鲤”营销中“被赞助”的商家应该对违规平台进行追责,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监管部门还需要应时而动,加强对虚假信息、诱导活动的审查力度,同时结合营销行为的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惩处办法。

当然,监管难以做到百分百覆盖。有人说,“如果你没有为一件商品付费,那你本身可能就是商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众在参加转发抽奖活动时也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别最后没当成“锦鲤”,却咬到不良商家的“鱼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翊v殘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67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