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帖频现伴侣圈真假难辨 法律即将“亮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uanweiai 发表于 2018-12-15 15:2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yuanweiai
2018-12-15 15:24:08 12154 0 看楼主
本报记者 廖嘉

年关近了,比来宜昌多个贫困孩子因病求助的帖子刷爆微信伴侣圈,好心市民纷纷献爱心捐款。

相对于传统的公益活动,微信伴侣圈的募捐无形中开启了全新的公益新模式。但同时由于真假难辨,缺乏权威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参与,也引发不少人的质疑。若遇骗局,不仅有损慈善事业的声誉,并且会挫伤社会爱心。

本年10月30日,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采取公开募捐方式开展网络募捐。11月25日,宜昌市政府也发出《关于进一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通知》,明确企事业单位和不具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必需联合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方可以慈善名义开展募捐活动。法律法规“亮剑”,近年来风生水起的网络“私募”何去何从?

网络随手捐 让慈善变得简单

兴山县实验小学学生李鑫玥,在小区的健身器材上不小心碰伤左小腿。就是这个伤口,让她患上了急性骨髓炎,后转为慢性,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本年11月,李鑫玥的遭遇在网上和微信微博公开后,爱心募捐活动开启,不少爱心人士为她捐款,仅一天内就收到捐款近4万元。三峡大学土建学院还专门为李鑫玥举办了一场爱心拍卖会,筹集到8000元善款,孩子母亲随后在网上向社会传达感激之情。

五峰长乐坪出生仅70多天的徐婉清因先本性膈肌缺损,在出生还没剪脐带之前就做了一次膈疝修复术,在重症病房里待了20多天。出院回家一天后病情复发,转至武汉同济病院手术。两次手术前后共花了20多万元。本年12月,小婉清的不幸遭遇在微信上公开后,短短两天时间,已募捐到15万多元善款。

远安12岁女孩余英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求医路。要想彻底摆脱病魔,唯一可行的就是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如今她和妈妈已经配型成功,但昂扬的治疗费用让这一家陷入困境。本年11月,余英的遭遇在网上公开后,引来爱心如潮,获得6万元的捐款。

互联网+慈善,或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募捐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微信伴侣圈转发,需要的只是轻轻一点,但传递出去的,却是厚重的爱心。”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办理学院副教授熊敏瑞认为,大众自发地、快捷地参与慈善活动,让网络“微公益”作用日益凸显。

在我省,互联网+慈善也已迈出本色性步伐。湖北省慈善总会正在开展“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志愿者持证上门回收废旧纸张,现场称重,在捐赠方见证下登录“公益宝”手机APP,以捐赠方名义将纸张变现金额代捐至省慈善总会账户,捐赠方可登录手机查询捐赠信息。

但是,如果没有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参与,仅靠私人在微信伴侣圈转发求助信息,募集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其潜在风险又让人心生担忧。

首先,求助信息是否属实?其次,爱心捐款用在何方?别的,善款结余如何处置?这些不够清晰明白的信息,成为“微公益”时代挥之不去的阴霾。现实中,缺少监管的善款,一次次将网络募捐拖入争议漩涡。

前段时间,一名女子被狗咬伤,男友竟编成“因救小孩受伤”的谎言,在网上发起募捐,仅仅几天便骗得80万元捐款。事后,得知本相的捐款者组建QQ群,欲报警追回善款,诉其诈捐。发生在安徽的这一“狗血”剧情,让网友感慨“爱心再一次被愚弄”。

宜昌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周茂文说,由国家层面制定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募捐行为,已迫在眉睫。《慈善法》作为一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将可以有效加强对互联网募捐和“微公益”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规定,疏堵结合,让互联网+慈善得到更健康地发展。

立法监管,让信任不再成危机

昨日,记者在三峡大学发起了一份100人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62个受访学生表示,曾通过网络或微信平台参与过对陌生人的捐款。但在这62个捐款学生中,仅23人完全信任网络中的募捐个人,有39人曾担忧在网络募捐中存在骗捐的潜在风险。

在网络募捐中,有的发起人不是慈善组织,也不具备公开募捐的资格,仅是亲友间互助性的善举。然而,互联网、微信伴侣圈的扩散效果,远远超出了亲友间的互助范畴。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国家有必要就互联网对慈善事业的影响,以及对现实中存在的法律边界不清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为法律规范提供依据。

法律界人士认为,《慈善法》草案的一规定打中了网络募捐问题的“七寸”。募捐信息真伪的辨别、资金性质的界定、善款到了个人账户后是否属于私有财产……系列问题将迎刃而解。

湖北夷陵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赵倩认为,规定中对于慈善募捐的主题已明确为慈善组织,这对需要募捐的个人和组织提供了一条募捐的渠道,就是与慈善组织合作。这种形式有利于慈善募捐的信息披露,包罗募捐事件的真实性和募捐来的款项来源与去向的公开透明。不外,对于合作的具体操作,应当制定更人性化的流程,在募捐项目的审查上尽量不要耗费大量申请者的时间。

规范募捐 宜昌已经开始行动

“国家立法即将出台,正是慈善机构拥抱互联网的大好时机。”在赵倩律师看来,光是《慈善法》管住“线上”还不够,还需配套的制度来约束“线下”行为。此外,结余善款的使用、捐款人权益维护等,都需要法规机制来护航。

“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在于公信力,公信力源自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宜昌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周茂文说,本年11月25日我市下发通知,要求企事业单位和不具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必需联合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方可以慈善名义开展募捐活动。募捐活动须向捐赠者出具合法有效的捐赠票据,未经捐赠人同意,不得擅自变换款物用途。

不外,在规范网络募捐上,一位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执行起来还是有难度,“一是互联网募捐没有明确地域性,比如说,湖北网友参与山东网友发起的网络募捐。二是执行难,一般性的网络募捐缺乏执法主体。”

“当前互联网+慈善仍处在发展早期,列入法条后可以让网络募捐更加规范,但也不能损害人们求生的本能和向善的本性,相信慈善立法会给互联网募捐留下更多发展空间。”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办理学院副教授熊敏瑞说。

别让“爱心”毁了伴侣圈

本报评论员 方龄皖

深受营销轰炸的伴侣圈,比来又有了新动向,刮过一阵又一阵的爱心捐款浪潮。募捐人言辞恳切,求助对象确也陷入困境。怎么办?随手捐点吧。

伴侣圈这种“刷脸”募捐,爱心的扩散和回馈都迅速,受助周期短。这种方式释放了民间公益热情,必然程度上表现民间公益的灵活与便捷。不外,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考虑,我们并不支持在伴侣圈里募捐。

首先,公益是一件十分专业的事情,并不止筹钱这么简单。这些一五一十、一百两百凑来的钱能不能确保用在该用的地方,会不会辜负众人的爱心,都得打个问号。

其次,对于伴侣圈募款的办理、使用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在缺少透明和公共监督的当下,一大笔钱揣在口袋里,无论对募捐者还是受助者都是巨大的考验。也正是缺少监督,一些骗子在伴侣圈里有了可乘之机,打着募捐的旗号圈钱。

第三,微信伴侣圈是由熟人关系链构成的小众、私密的圈子。在圈子内募捐,会对伴侣链形成道德压力。有的募捐者甚至把每一个捐款人的捐款数字公布出来,让捐款者压力感倍增,不仅要捐,捐少了还挂不住。这种捐款事实上是道德绑架的结果,不仅违背了捐赠自愿的原则,也必定会引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让人做了善事也内心不爽。

总之,伴侣圈就是伴侣圈,不是利益圈,不是营销平台,它是一个让伴侣间可以卸下戒备和面具的私人交流空间。无论是推销还是募捐,都会让这个平台最终沦为利益的工具,到时候,所谓的伴侣圈也就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yuanweiai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1215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