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芮悦7312 发表于 2022-8-11 18:2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芮悦7312
2022-8-11 18:24:04 5759 16 看楼主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红尘读阳明,文/舒生



本来没打算专门写此文,但头条号一位叫奥太公打怪兽的用户给我留言,使我一时无法忘怀。下面先附上他的留言,再回应:
作者舒生,写王阳明的文章,首先要搞懂他的良知是什么意思!否则下笔千言离题千里!王阳明的良知是佛家的真如,是孔子所求的道,是兼具本体和方法的大道真理!岂是善良这个主观愿望层次的东西?岂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层次的道理?
看得出,这位朋友的留言是很有水平的,他对儒释道的学识修悟远在我之上,这,从他的一个排比——“王阳明的良知是佛家的真如,是孔子所求的道,是兼具本体和方法的大道真理!”——我就看出来了。
至于他隐射我没搞懂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把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概念简化为“主观愿望层次”,大体而言,我赞同他的看法。
我当时确实没把良知往深处想,当然也没有打算往深处想。现在我整合下王阳明的良知内涵,以期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良知”的概念是王阳明从中国儒学圣学传统那里继承过来的,其中直接发扬了《孟子》的学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上》举例阐明"良知":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恒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
这样看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儒家仁义的范围内做该做的事,就是良知良能呢?
他又曾对弟子陈九川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这样看来,王阳明的良知学说,l即使继承了儒学传统,也没有完全脱离主观主义吧?
再进一步看他一段话: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王阳明把良知比喻为太阳,把欲念比喻为浮云,这听起来是非常贴切的,但仍然逃不脱主观主义,因为我们仍然可以追问:“良知到底是怎样一个太阳?这个太阳由什么构成?……”而一旦追根究底,现实中的“良知”便复杂起来。
王阳明又说:“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把“良知”等同于道,我们读起来有种亲切感,毕竟“道”在我们语境里是一个含义丰富且十分熟悉的字,但这里,“道”这个字还是跟“良知”一样太抽象啦,将“良知”等同于“道”,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含混或同意反复。
现在我要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王阳明似乎到这里仿佛也词穷了呢?也许哲学家康德能回答这个问题:王阳明在此已进入实践批判领域,除非付诸具体情境,语言很难再做进一步的澄清。所以你看,王阳明的“良知”,现在又不得不回到“知行合一”的领域:“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王阳明的“良知”,除了要落实到“知行合一”,最后还必须诉诸共情。没有共情,王阳明的“良知说”就会成为在众人看来莫名所以的自说自话,所以他说:
“自圣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达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以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
这样看来,一个人若要致良知,实际上需要做很多功夫。一方面要不断认识自我,不断锤炼自我,同时又得熟谙人情世故,至少,一个以致良知为本的人,他得对他所处时代的精神内核知根知底。
今天的内容就这样仓促结束了,讲浅了讲错了讲漏了我也担心,反正“红尘读阳明”还会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博爱谠 发表于 2022-8-11 18:26:0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博爱谠
2022-8-11 18:26:02 看楼主
这篇文章因我唐突一语而起,十分惭愧。作者对评论者态度中允,探讨问题和而不同,可见学养深厚。我认真阅读了作者关于王阳明思想的文章,学有所得,在此致谢。目前我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兼具儒道思想,涵盖儒学的恻隐之心概念。但良知概念表皮在儒,根子在道。儒家思想一旦离开道家,很容易成为老子批评孔子的“淫志”,黑格尔也因此把孔子视为道德家,而非哲学家。当然黑格尔可能不知道孔子晚年苇编三绝,写出周易《十翼》。道家的大道规律是孔子感叹朝闻夕死可矣的道,在哲学层次上无疑高于他毕生提倡的仁义等儒家思想。本人在评论区发言,随口一说,不值一提。作者舒生认真写作,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读者交流学习进步。十分谢谢!@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愿妹控皆有实妹 发表于 2022-8-11 18:26:51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是比较谦虚有修养的人,不会为了所谓的面子,遮遮掩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好,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沈老师2017 发表于 2022-8-11 18:27:30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沈老师2017
2022-8-11 18:27:30 看楼主
还会继续误导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橘粥c 发表于 2022-8-11 18:29:29 | 只看该作者
5#
橘粥c
2022-8-11 18:29:29 看楼主
良知即善良和真知,被灌输的理念而自己没有真知的善良只是一种思维观念,从小被灌输真善美,而不理解为什么要真善美最终只会成为一个愚蠢的老好人,因此良知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善良,人的天性是无善无恶,善恶只是一种定义,佛陀和老庄在没有科技认知的时代就领悟到了大道,他们是在向内探索研究人心悟出的道,科技是在人的欲望驱使下快速发展,即向外探索,发展到现在的量子力学发现和佛学的一切皆空不谋而合。这也说明了内心即宇宙,宇宙即内心,也就是王阳明的心即理。而人活着是运动的,也就是需要一个力,大部分人都是在欲望的驱动力下做各种事,也就是外求的力,因此产生各种冲突矛盾,而忽视了还有一种驱动力也就是致良知,即遵循天道,如水的流动虽然受风力或其他外力扰动,但究其本质是受内在引力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tankyaoyao 发表于 2022-8-11 18:31:07 | 只看该作者
6#
tankyaoyao
2022-8-11 18:31:07 看楼主
求道不可仅用逻辑推理,根据哥德尔定理任一系统必存在不可证明之真命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明星97SHOW 发表于 2022-8-11 18:32:04 | 只看该作者
7#
明星97SHOW
2022-8-11 18:32:04 看楼主
唉……越跑越远了,王阳明心学第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个心可以等同于道,佛,本来,如来或者一真法界,是唯一的真相…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二格物致知,这个知就是良知,也就是心的本来状态,致知的意思是达到回到的意思…为善去个恶是格物,格物即格心,因为心外无物…
第三,知行合一,知和行只一个东西,不可分割……
再强调下良知,心能生万法,本自具足也就是都在心里,而心的本来状态是无善无恶,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huweiyi 发表于 2022-8-11 18:32:58 | 只看该作者
8#
huweiyi
2022-8-11 18:32:58 看楼主
个人愚见,王阳明当年是在龙场悟道,格物致知!深究其理。所以说他一定是参透了,宇宙的自然规律,被这种自然规律折服,这是世界存在的客观事实,人不可以违背,这是道!其次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自己的知识体系懂得的,应该与实践行动上在大道里的客观规律结合进去。致良知就是不要忘记人性的善根!在善心下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形成 道,知,行,善 的一个人为的模式,的最高自我约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冬逍三友 发表于 2022-8-11 18:34:16 | 只看该作者
9#
冬逍三友
2022-8-11 18:34:16 看楼主
最好不要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我的信仰是民主 发表于 2022-8-11 18:34:3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说的很对!道有天道、人道!天道,老子已经阐述,而人道,孔子《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只是形而上学思维能力不够,并且一心想着开导统治者,孔子没有从“天命”出发,命名自己的人之道为“天赋人之道”。王阳明从“心即理”出发,理所当然认为“良知、良能”为人之道。但有位大哲说的好:只有“真观念”,才有真理!“真理”,也就是我们说的道。无论孔子、还是王阳明,都没有“真观念”获得,所以他们没有得“道”。因为“真观念”是天赋的,不是人造的!在人世间寻找,那就是大海捞针!!!很简单,“真观念”是天赋的,在人间只能“天才”才能获得,因为“天才”有“天命”的天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芮悦7312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5759 | 回复:16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