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岔河有个黄石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8-30 08:50:59 10312 0 看楼主
岔河有个黄石会

作者/谭丰华



岔河是一个镇。自古,岔河北边与三条河流比邻,三河在此汇入西泇河,从村边擦身而过,岔河由此而得名。岔河由村变集,是明末清初的事。到了民国时发展成十天中四个集,即,三、八、五、十是逢集日。后来,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岔河集又增添了一个黄石会。说起这个黄石会,可有点来历。每一年这时节,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是岔河逢古庙会的日子,家乡人把它称之为“黄石会”。从儿时记事起,常听老人说,逢黄石会不是刮风就下雨,传说是这几天黄石公显灵。那么究竟是神仙作怪,还是一种自然现象?至今,谁也说不清。几十年来,黄石庙会在时阴时晴的天气变换中,一直这样流传下来。儿时的记忆中,黄石古庙会的地点就在岔河街,为什么不叫岔河会?而把它称之为“黄石会”呢?处于好奇,带着诸多疑问,为此我作过一次实地寻访,查阅了有关资料与谭氏族谱。距岔河正南方向,二里之遥有座黄石山,这座山高不足百米,传说因秦汉神人黄石公在此隐居而得名。黄石山,东临西泇河,西接青岗山。东面山脚下,是一条古驿道连着一片庄稼地,听老年人说,这便是当年黄石庙会的旧址。虽然当年的痕迹找不到了,可如今这里仍旧有几个或立或卧的旧石碑,还可以捡拾到一些残砖碎瓦。读碑文,寻找先人的足迹,回味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渐渐地,当年黄石会的盛况仿佛像一幅清明上河图在我面前徐徐展开,那种喧嚣繁华的场景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戴庄,曾被称为“谭家圩”。座落在黄石山和青岗山两山之间。谭姓家族自明朝末年定居于此,日子过得殷实宽裕,家族中出了不少文化人。黄石古会的发起人谭肇绪,在这个家族中具有代表性。说到谭肇绪,其人其事颇让谭家圩人为他骄傲了几代人。二百年过去,他的后人至今仍为他先祖当年的人生故事津津乐道。谭肇绪,是淮海谭氏十四代传人。出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卒于嘉庆九年。他一生崇文重教,勤于耕读,治家有方。家有良田千亩,县城兼有商铺,堪称当时邳北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平日里,他在乡间百姓中广施恩惠,积德行善,不但在族人中有威望,而且在十里八乡百姓中口碑甚好,因而深受大家敬重!谭肇绪恰与乾隆皇帝同年同月生。因此,他有幸被选中赴京参加乾隆帝授玺大典“千叟宴”。皇上在大宴上敕封谭肇绪休职郎之衔,赠黄马褂一件,龙头拐杖一支,在乡间颐养天年。后来,寿至九十三岁无疾而终。乾隆四十六年,谭肇绪年已古稀。他见黄石公庙经年风雨剥蚀,几座殿堂“上雨旁风,无所盖障”,院内杂草丛生,此情此景,让谭肇绪心有感触。借谭氏家族续谱、建宗祠之际,由他召集谭姓族人,提议,决定重修黄石公庙,增建关帝庙和娘娘庙。捐资,设计,施工,历经一年余,修谱成功,家祠、关帝庙、娘娘庙、黄石公庙工期告罄之际,谭肇绪又与族人共议,择吉日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搭台子唱戏,开祭坛,设账桌,请来戏班子,举行隆重的祭祖、祭神活动。活动持续了三天。黄石山下,漫山遍野一时人流如潮,锣鼓声响彻古道;泇河边,杂耍、马戏、吃的、喝的、用的、农家日用品、农具……一应俱全。一群群善男信女,踏青会友,来此上香拜佛,谭氏族人结队来关帝庙祭拜关公。庙堂里烟火缭绕,人头攒动。来自沂蒙山区,方圆百里之外山东的客商,带来各种农具、石器等物资,来此交易。黄石庙会自此兴起。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周边乡民约定成俗,仍来黄石赶庙会。上香祭祀、文化娱乐、物品交易,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黄石会,因而成为春季远近闻名的盛会;黄石山,成为远近乡民心中向往神圣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为了便于市场管理,繁荣集市,黄石庙会,经岔河市管会牵头,将黄石会迁至岔河街重新开放。日期仍然是农历二月二十五日。

少年时我喜欢赶黄石会。黄石会的热闹,不但吸引了我,也吸引了无数人。平日里冷清的胡同小巷,打谷场,汪塘……。这一天都会人来人往,小贩的吆喝声,买卖的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玩具声,牲口市场上牛马的叫声……整个大街人声嘈杂,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尽管我口袋里没有多少钱,在人群中上挤一挤,到大鼓场听听大鼓,看看马戏,来凑个热闹,心里也高兴。乡村的集市是十分接地气的。那些来自乡野间,未经雕饰的人和物,让人们看了更熟悉,更亲切。纷杂的人群中,那些没有多少钱的红男绿女,穿着廉价的衣服,脸上洋溢着轻松满足。那些家庭主妇,和一些老实的乡下男人,则拎着刚刚买到的东西,一块布头,二斤红糖,新鲜的蔬菜还带着泥土的味道,还有的推上车子,买上桌子,凳子,铲子,菜刀之类的,一看他们就知道,他们是会过日子的男人和女人,趁着逢会,淘点便宜的东西。记得有一年娘给的两毛钱赶会,不知不觉花完了,空逛了一天,下午饿着肚子跑回家。现在回过头细想一下,当年饿着肚子赶会逛街者应该不是少数,那个年代,真正的大大方方走进小饭店放开肚皮吃饱喝足的有几人?一块水果糖,一串糖葫芦,一个泥娃娃,都可能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记忆。进入21世纪不久,岔河街上的黄石会日趋变淡。即使逢会,买卖多,行人少,那些靠杂耍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不知去了哪里?只有大小店铺,地摊上,大大小小的喇叭里,反复地播送“快来买,快来看,大降价了……”仿佛向行人炫耀它的存在。这十多年岔河扩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无论你站在高处俯瞰,还是漫步在大街上,都给我们全新的感觉。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疫情防控再加上其他因素,黄石会已停止三年了。这三年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一些老年人还记得这个日子,而年轻的一代说起黄石会,他们有些茫然。什么时候是黄石会?黄石会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只有等重新复制黄石会才可以解答。但我觉得,时光不可倒流,历史无法重复,未来的黄石会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了。然而,历史和记忆都是极易被忘却的。尤其是在当今脚步匆匆的年代。

作者简介

谭丰华,江苏省邳州市人。青年从军,退伍任教,现退休。喜欢文学,擅长诗词、散文、小说。现为邳州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031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