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年全省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p54622227d 发表于 昨天 1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p54622227d
昨天 14:14 157 0 看楼主

抓好秋播工作,是夺取明年小麦丰收的重要基础。针对我省稻茬麦比重高、秸秆还田量大、常年秋季阴雨天气多等实际情况,各地要把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落实秸秆深埋匀埋、精细整地,坚持适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集成应用药剂拌种、镇压化控、沟系配套、科学化除等抗逆应变措施,着力实现一播全苗、苗匀苗壮,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良好基础。根据有关专家会商意见,我站提出全省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落实惠农政策,稳定播种面积

夏粮占我省全年粮食总产的38%左右,小麦是夏粮作物的主体,面积占97%左右,总产占98%左右。稳定小麦面积,对于稳定全年粮食生产意义重大。各地要根据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要求,宣传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在稳定现有小麦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复垦地、盐碱地、冬闲田等耕地资源,按照宜麦则麦原则,确保小麦面积稳定。


二、推广优良品种,优化品种布局

要根据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要求,在试验示范展示的基础上,明确本地适宜的主推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结合小麦高产优质片区建设,努力推动建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扩大优质小麦订单生产。淮北麦区以偏强筋和中筋半冬性白皮小麦品种为主,适宜品种主要有:淮麦33、徐麦35、淮麦46、淮麦44、郑麦1860、淮麦50、徐麦44、淮麦43、江麦186、淮麦35、徐麦185、瑞华麦549、徐麦33、淮麦55等。淮南麦区适宜种植春性红皮小麦。其中,里下河地区以中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搭配偏强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沿江和沿海地区以弱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搭配种植中筋、偏强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苏南地区以中筋春性红皮小麦为主,搭配偏强筋春性红皮小麦品种。适宜淮南麦区选择的品种主要有:扬麦25、镇麦12号、扬麦34、镇麦18、镇麦15、宁麦13、扬麦33、农麦88、扬麦39、扬麦23、扬麦29、扬麦30、扬麦28、扬辐麦13、镇麦16等。各地均可按市场和订单需求选择种植优质弱筋或强筋小麦品种。


三、落实关键技术,提高秋播质量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是实现“足穗大穗、增粒增重”高产目标的基础,也是增强抗逆应变能力的前提。要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坚持秸秆深埋,提高整地质量

秸秆还田是否到位,整地质量高低,直接关系播种出苗质量和苗期生长。要根据茬口和墒情选择适宜的耕作播种方式,创造良好的适播土壤条件,提高播种质量。碎草匀铺要到位。要选用或加装稻草切碎和匀撒装置收割机,同步切碎稻秸秆。收获时碎草长度宜控制在5~8cm,留茬高度控制在10cm以内;稻秸留茬高度达20~30 cm,以及玉米或大豆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深埋匀埋要达标。要因地制宜采取耕翻或深旋耕等方式进行埋草及旋耕整地,土壤墒情适宜时(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率20%~25%),提倡采用“铧犁+旋耕或机耙”方式,使用120马力以上四轮驱动拖拉机配置铧式犁进行旱耕深翻作业,耕深达到20~25cm,深翻同时进行秸秆还田,确保秸草埋深≥18~20 cm;土壤偏湿烂时,采用“铧犁+晾晒+旋耕”方式,确保秸秆分布深而匀,防止秸秆堆积成团。深翻深埋秸秆后,在土壤墒情适宜时,使用65马力以上拖拉机配置相应幅宽的机耙或旋耕机进行精细整地作业,保证田面平整,高低误差不超过3cm。秸秆采用深旋还田的,推广使用265旋刀,旋耕深度应达到15cm左右,旋耕机作业要保持低档低速,确保作业质量。

坚持适期播种,压缩晚播面积

我省淮北麦区半冬性小麦品种最适播期,旱茬小麦为10月中旬、稻茬小麦为10月15日至25日;淮南麦区种植春性小麦品种,苏中麦区最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苏南麦区为11月上旬。我省稻茬小麦总体茬口偏迟,播种季节偏紧,秋播工作要突出抢收抢种,努力压缩晚播小麦面积,晚中争早,降低晚播带来的生产风险。要吸取2024年秋播教训,做好秋播期间遭遇连阴雨的应对预案,立足于抗灾播种。淮北旱茬小麦也要避免过早播种导致提前拔节,增加低温冻害风险。

坚持适量播种,建立适宜群体起点

基本苗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高产稳产。高产、超高产栽培,应在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播种量,以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预期成穗数,在此基础上主攻粒数和千粒重,挖掘单产潜力。大面积生产上,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2万~16万之间;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约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基本苗淮北地区最多不超过35万,淮南地区最多不超过25万)。耕整地质量高、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适期播种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粗放耕播、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每斤种仅成苗6~7千株,需适当加大播种量。大面积生产上,早播田块要防止播种量偏大、基本苗偏多,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倒伏,晚播田块要防止播种量不足、基本苗偏少,导致群体不足和穗数不足。

坚持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

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播种,既有利于机械作业,提高耕整地和播种质量,也有利于播后及时出苗。墒情不足时,播后要及时洇水灌溉补墒,促进齐苗,旱茬小麦亦可造墒播种。土壤湿度过大或遇连阴雨天气时,要掌握“宁迟勿烂”的原则,播种前先要采取排水降渍措施,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条件,避免烂耕烂种造成出苗不齐(缺苗断垄)和僵苗不发。

坚持适深播种,促进苗齐苗壮

在确保秸秆还田和耕整地质量的基础上,墒情适宜时就可以采用适宜的播种机进行机械条播、带状宽幅条播、均匀撒播等方式播种。播种前要测试播种机播量精度和深度,以精准控制播种量,做到落籽均匀、播深适宜、深浅一致,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旱茬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3~4cm,稻茬小麦控制在2cm左右。


四、合理运筹肥料,提高利用效率

肥料施用要满足目标产量下小麦各阶段生长发育需求,推广精确定量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匀施等技术,提高肥料运筹科学性和肥料利用效率。

控制氮肥总量

根据地力状况、产量水平、品种、墒情、天气等条件合理确定施肥量和基追肥比例。小麦亩产500~600 kg、400~500 kg、300~400 kg水平下的亩总施氮量一般掌握在16~18 kg、14~16 kg、12~14 kg纯氮,根据土壤基础肥力配施适量磷钾肥。

施足基苗肥

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尤其要注意施足基肥,特别是氮肥不足的要早施苗肥,基苗肥应达到计划总施氮量的60%。大面积生产中要避免早春过早过量施肥,导致拔节肥施用偏早,基部节间拉长,增加倒伏风险。

提高肥料利用率

有序推介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扩大机械匀施运用比例,提高施肥作业效率;淮北旱作地区积极示范应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和技术,减少人工成本、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五、立足防灾减灾,落实抗逆措施

树立全程防灾减灾意识,从播种开始就要落实好防灾减灾措施。

药剂拌种,防病壮苗

根据植保部门发布的技术意见,针对小麦黑穗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发生情况,选用相应药剂包衣或拌种处理;适期早播小麦还应采用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

沟系配套,排涝降渍

“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三沟”配套是抗旱排涝降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播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机械开沟,田外沟沟深≥1m,田内竖沟间距2~3m,沟深≥20cm;横(腰)沟间距40~50m,沟深≥30cm;田头沟沟深≥40cm。田头沟需与外沟完全连通,如条件满足,横(腰)沟也尽可能做到与外沟完全连通。淮北麦区在冬前应注意根据土壤墒情,遇旱时要主动及时灌溉;淮南麦区要始终注意清沟排水、降渍防湿。

镇压化控,提墒保温

旱茬麦播前和稻茬麦播后,要根据墒情适度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密接,弥合土缝,提墒保温,促进齐苗。冬前苗期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度镇压,确保安全越冬。对未拌种化控,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要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旺长。

科学化除,防止药害

根据植保部门发布的技术意见,坚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科学用药”的杂草防除策略。播后苗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杂草达防控指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务必要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掌握在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冻药害的发生。


来源:江苏农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p54622227d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5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