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学第一课”广告背后:本钱疯狂鞭策教育商业化成其金钱生产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菜卡欧蚊
2018-10-5 07:51:10 3256 0 看楼主
昨天是萌新们踏入校园生活的日子,课还没上,但很多同学已经收到了开学第一份作业,不雅观看《开学第一课》,并撰写读后感。





不守时,广告多,课堂变商场

9月1日恰逢周末,不到晚8点,家长们在家就监督孩子准备按时不雅观看节目。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的家长和孩子们却发现好像画风有点不合错误,15分钟广告率先抢戏,说好的8点开始,一波长达15分钟的广告却率先抢戏,让大家目瞪口呆。

我们不妨来看看都是哪些广告:有卖床垫的、卖豆浆机的、卖白酒的、卖瓷砖的、卖阿胶的、卖家电的、卖汽车的、卖油烟机的、卖电动车的、卖儿童牙膏的……如果说这些广告尚属可以理解,那么,令人不解的是,在教育部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推进教育减负的背景下,《开学第一课》播出之前,反复播放的却也有一对一在线辅导的广告。学习APP广告的确在集体播放,并且这些课外教辅广告一个接一个,造成“轮番轰炸”广告效应。这些广告中,不仅有名人黄磊代言的,有的还模仿网红歌曲舞蹈,以求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此,不少伴侣调侃道,开学第一课怕是广告第一课吧,这些广告同时还冠以“提示收看”的名头,俨然一副和《开学第一课》绑定在一起的气势,不知道看到这样的“开学第一课”,孩子们会写出怎样的不雅观后感。

如果说《开学第一课》是一档普通电视节目,冠名也好,广告也罢,都是正常且无可厚非的,嫌广告多,大可以不看。但这是有关部门统一要求全国中小学生不雅观看的节目,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电视课堂。上课之前先上广告,相当于把课堂变成了商场,不仅会对孩子们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导向,还有损自身信誉。

在节目中,插播这些辅导广告、在线教育广告,是什么意思?是鼓励学生和家长在校内学习之余,多多补课的意思吗?!是给这些校外辅导机构一个权威必定的意思吗?说好的减压呢?说好的减负呢?

央视经营办理中心的报歉

今早,疑似一位央视的工作人员,颁发了这样的伴侣圈!





据悉,王科雅原是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导演,曾多次导演央视各类晚会及演唱会。

接着不久,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办理中心发布了一则“诚恳报歉”。






央视报歉内容:9月1日晚,央视综合频道《开学第一课》播出前广告太多,影响了家长和同学们准时收看。谨向家长和同学们表示诚挚歉意!

“公益”与“营销”

《开学第一课》是大型公益节目。自2008年起,于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推出。这一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设计,靠他们喜欢的方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每年都是针对当年最重要的事情选定节目内容,有利于增进教育的实效性。

大型公益节目穿着商业广告的外衣,这还是公益节目吗?





其实,广告不是洪水猛兽。 “公益营销”概念的提出以及该学科的由来,还没有实证性的统一说法,但它作为一个常见的词汇和现象的出现,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分析。

如果在“公益”中加入“营销”元素,估计大部分人会有些反感,譬如小区附近菜市场边上的某些小药店,他们往往打着“公益”免费的幌子,拉拢大爷大妈们去测试血压心率之类,后面暗藏的目的让人不齿。

小编认为央视制作《开学第一课》的节目组,或者说安排植入广告的负责人,应该深刻反省本身,在明年、后年的《开学第一课》中,不要再出现本年这样大幅度插播广告的情况!要赚钱,也不消非要靠这一个教育节目赚吧?





教育成为本钱眼中的金钱生产线

教育和医疗永远占据着老百姓的最大开支,试想一下,全国有多少中小学生,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谁抓住了这个市场就抓住了财富。

近些年来,从高校到幼儿园,乃至到胎教,这个长长的环节早已成为各种本钱眼中的金钱生产线,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把这个原本还比力清静的“知识领地”出让给了商业组织,甚至有的学校本身就变成了商业组织,提供大量的培训、补课等“项目”供家长选择。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课外项目上,而课堂讲课则是敷衍了事。

对此,教育部不止一次发文要求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可是,依然有不少教师“课堂不讲课外讲”“钱多就讲得多”,这不仅是教师队伍本质的问题,更是商业化严重侵蚀教育主体的表示。

如今,无孔不入的商业本钱又盯上了《开学第一课》,生生地将一堂品德课变成了一堂广告营销课,连公益电视节目都成了广告主的阵地,其危害可见一斑。一档以中小学生为不雅观看对象的电视节目,出现与教育部门精神相违背的课外培训广告,既说明本钱对教育的"侵蚀"无处不在,也表露出有关方面的把关意识不强。公益性节目不容被商业利益玷污,这应该是一个原则。

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这值得有关方面深思。





本钱疯狂鞭策“教育商业化”

在线教育头部效应非常明显,第一和后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你本年看到很多APP在前面狠砸广告的原因,因为只要国家没有明令禁止,我做广告就没有违法,那怕是公益类电视节目。

看看2017-2018年被本钱疯狂鞭策的在线教育,好未来、哒哒英语、猿题库、海风教育、沪江网......数据显示,2017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全年共发生412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达282.86亿人民币,而在一年前,这个数字仅为15亿,虽然在线教育企业仅5%盈利,但本钱却依然在全力押注。“野蛮生长”,央视新闻于2017年末如是评价在线教育市场的疯狂扩张,这其中的泡沫性和功利性不言而喻,选择在线教育,与选择O2O、网约车、VR、共享单车、AI等并无本色区别。

除了火热的在线教育,教育商业化在我们这个本来就缺乏教育资源的国度屡见不鲜,如果你翻一翻小学生们的书包,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数数用的小塑料棒,袋装的各种教辅教材和教具、美术课上发的石膏蛋和大公鸡、识币卡、期刊杂志、防近视的作业本……最令家长们恐惧的事情还是各种“特色班”,数学课衍生出“奥班”、“珠算班”,音乐课衍生出“电子琴班”,“英语班”也早早开班……有些班虽然没有强制,老师还是建议家长“目光要长远”,毕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商业化有没有好处?有,比如有些教育项目确实通过AI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成本,对教育公平化有促进作用,弥补师资短板。但是,目前的形势是有点太过而走偏了,从小学开始的各种艺术培训、教辅材料、学区房、虚假论文、劣质民办大学和高职到电视上的各种国学堂、假大师.....在商业利益和教育质量、本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么鲜明的矛盾面前,它们不是以通过增加国家教育投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方式,却是以大幅增加国民教育成本和牺牲大学教育质量为代价来实现的,学生因社会的压力和保留的恐惧而把学习当做负担和钻营的工具,这对教育本身的意义也是一种残酷的打击。

结语

当教育做成了一种产业,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教育商业化让教育人失去了以教育为本的原则,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大学都纯粹为了金钱利益,这样的教育不仅对学生家长是掠夺性的,并且让国人受教育的权力完全失去了公平。

综合:新京报 搜狐网 新浪教育

文:西蜀股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菜卡欧蚊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25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