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国七雄有百家,为什么没有“商家”?全因商人重利而轻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担柴人 发表于 2018-10-16 08:34: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担柴人
2018-10-16 08:34:52 5939 0 看楼主
战国七雄的年代一直被视为思想自由、人才流动频繁的年代,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时存在数量较多的诸侯国有关。比如这七个较大的诸侯,他们互相竞争,自然也会吸引各地的人才,这让有才之士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像我们熟知的策士们,如苏秦、蔡泽等人,在本身的出生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到其他国家;在一国没有获得机会,就到下一个国家碰运气。在这种格局下,各国国君也不敢怠慢人才,极尽爱崇之意。





然而如果那么多国君都看不上眼,人才们该何去何从呢?对此,儒家的回答是闭门读书讲学,比及天下太平了再出来做官,战国时知名人物有荀子。他的学问不被国君们重视,只好退居郊野,著书立说。而道家的回答却是隐居世外,如齐国的陈仲子,不肯为乱世之民,就到了一座野山之外,本身耕作养活本身。





然而有一类人,他们的学问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流派,却让很多有能之士找到了出路。这就是经商之路。

在诸子百家中,从来没有一家叫做“商家”,然而商人却是除去农民之外最大的社会阶层。著名的大商人吕不韦能够运作秦王的更替,也组织了数千门客修订了一部《吕氏春秋》,却没有一套理论为商人正名。像平常所见的农家,他们把农业生产与国家安宁结合起来,把农业之重提升至很高的层次;而法家,把刑罚之重提升到治国治民的高度;即使如儒家,其本原是为逝者提供丧葬办事,也借助了周礼,把本身的学说与天下秩序结合起来。此外,兵家认为本身的学说是“国之大事”,道家认为本身的理论是“天道”的反映。总之,百家之说,都赋予了本身极高的使命感。





由此可知,百家皆求名;一旦有名了,就可以受到国君的重用,从而换来荣华富贵;而“商家”不求名,只求利;名气大了,巨大的财富反而会招来不测,所以也就别去总结什么治商之道,也别去成立什么“商家”。

这让人想到一句话:中隐隐于市。市场,给不肯受君臣关系束缚又想过好日子的人很大的空间。





战国时期,商业气息最为浓重的地方在今天的洛阳附近,也就是当时的周天子脚下的地方。可能天子的权威很弱,所以民间力量较强,而洛阳正处于天下之中,所以该处的商业也就繁荣起来了。出生于周地的说客苏秦,放着好好的经营营生不做,却想着用嘴皮子博取功名,所以被乡人恶恶地嘲讽了一把。而同样出生于周地的白圭,虽然名气没有苏秦大,却是个政商两栖动物。





白圭曾经在魏国为相,办事于魏文侯。当时魏国还有另一个重臣叫做李克。这个李克,写了一部《法经》,是一个法家中人。他在魏国搞了一个李克变法,其要义是“尽地力”,也就是鼓励百姓开垦每一寸可以开发的土地。这一作法后来被商鞅学到,在秦国变法中大放光彩。





但是白圭却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他更看重天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他主张在庄稼丰收时低价收购粮食,同时将丝绸、器具卖给手头有钱的农民;在庄稼欠收时,又把囤积的粮食卖出,同时收购滞销的丝绸、器具。为了预测庄稼的收成,他还十分精通天文算术,能够按照天体的变化来断定来年的天气条件。





白圭的思想体系中,自然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而法家思想中,只是想方设法压榨人力。这也决定了白圭很难长久地做官。





他看到魏国的政局出现衰亡的迹象后,就辞官到齐国、中山国去游历,这些国家的都要拜他为国相。对此,他都拒绝了。后来,他回到周国,专心于商业,成了显赫一时的富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担柴人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593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