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办理|家长群异化为“负担群”,教师群办理当“约法三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2191 发表于 2018-10-24 18:23: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2191
2018-10-24 18:23:46 2771 0 看楼主




导语

“家长群”的存在,本来是用于便利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渠道,如今却变成了老师的隐形负担。

“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觉得本身比来得了"手机恐惧症。”北京一所中学的班主任说道。

1

双方的压力

从QQ到微信,一代又一代网络即时通信应用的诞生,在极大便利人际交流的同时,往往也不成避免地伴随着一些异化。

比如,北京一所中学的班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吐槽”,本来用于便利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渠道,变成了老师的隐形负担:



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觉得本身比来得了"手机恐惧症"。

如果我们对家长群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就会发现这位班主任所感受到的压力,只是家长群异化的一个侧面。



倘若换到家长的视角,同样压力也不小。很多人必然还记得去年媒体报道的上海一小学家长在微信群晒履历竞选家委会事件吧。

试想,面对群里不竭弹出的“研究生毕业于哈佛,现工作于摩根斯坦利”“目前在知名外企做HRD”“PhD后在央行外管局工作”的“履历轰炸”,那些“普普通通”的家长们十有八九也会“压力山大”。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提到,有老师经常在家长群指名道姓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表彰,也让一些家长“很受伤”。这些都说明,用好家长群,最大限度地避免家长群异化,实际上是群里每一方参与者的共同责任。

2

家长群的异化



避免家长群的异化,最重要的是要订立明确的规则,通过“约法三章”确保交流内容范围“点到即止”。看看那位北京中学班主任所列举的家长群困扰,有些并不难解决。

比如,针对有些家长群变成了“聊天群”或是“广告群”,班主任或者校方完全可以在建群之初就明确要求:群内不得发广告、红包、投票这些与班级事务无关的信息。

对班级活动通告发出后容易出现的“"收到"轰炸”,发布者可以结合发布内容的性质,提前告知家长们是否需要明确回复。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幼儿园、中小学针对家长群出现的异化现象制定了“群规”,这些规定不单要求家长们少发无用信息,遇到个别问题时尽量暗里与老师沟通。

并且也明确老师们合理使用微信群,避免给部分家长造成无形压力,受到了两方欢迎。

3

家长群的“点到即止”还包罗对群的定位上。归根到底,它只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更为便当的一个交流渠道,而不是全部。

一则,这种即时通信平台上呈现出来的文字交流,有时候未必能准确传达双方的语气、姿态,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不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反倒容易出现误解。

二则,家长群虽然是虚拟的,但“围不雅观”效应是客不雅观存在的,涉及个别学生的表示和思想状况等内容,一旦在群里沟通,就由个体层面扩大到了公共层面,很容易让当事人尴尬或者产生额外的压力。

不少报道都提到,一些老师在群里@某位家长,原本是善意提醒其孩子的成绩变化,结果却变成了“示众”,最后引发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紧张。至于家长,要想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表示,不是光靠群里的几段视频或者线上与老师的聊天就够了,还需要加强与孩子、老师的面对面交流。

有人说,家长群虽小,但也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不外,在我看来,家长群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异化现象,关键是其中存在着基于每个孩子前途和未来形成的学校和家长关系。

对此,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群规,申明交流的明规则;根本则在于尽可能厘清各自的角色和权责边界,构建彼此信任、互为补充的良性家校关系。

如此,家长们既不必过于焦虑或是“玻璃心”,老师们也不会饱受“每天都是家长会”之苦,从而使双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教育上,而不是拼了命地在群里“扮戏精”。

来源 | 南方日报、校长派

编纂 | 中国网教育频道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不雅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保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2191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277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