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我宁愿你输在起跑线上,这位爸爸的做法暖心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三农 发表于 2019-1-2 15:5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三农
2019-1-2 15:50:10 3420 0 看楼主



你愿意让本身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不消怀疑,你必定会大声说“NO”!
“绝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绝大部分中国家长一直坚守的“座右铭”。竞争,从胎教就已经开始……
孩子一出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愈演愈烈。尤以“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首当其中。
挑最好的学区房,上最好的学校,选最好的老师,上多多的兴趣班……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很多父母就在这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一生就为了孩子而活,没有了本身的生活。
……






还记得妻子怀第一胎时,我就特别喜欢看一些少儿频道的节目,看到一些聪明伶俐的孩子在表演节目,有一种想法便油然而生:将来我的孩子也要有这么聪明。
为了打好基础,我依样画葫芦,开始了早期的胎教,督促妻子每天听音乐、看书,我则天天对着肚子的宝宝,唱歌、讲故事。
随着儿子晨晨呱呱坠地,面对这么一个小小的生命,忙着照顾无暇再顾及太多的早期教育。有一次,闲下来的我看着儿子睡觉安静的样子,突然意识到,其实孩子早期教育并不要过于勉强,这么小的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作为父母来说,只要多陪孩子玩,陪着他们慢慢长大,并教他做一个品质善良的人, 这就已经足够了。
于是,我不再刻意对他进行早期教育,而是任其玩耍,让他用心享受童年的那份快乐。
房间墙壁上贴着许多宝宝学习的挂图,但从不刻意要求儿子要认识,更不会要求他学会什么。如果他很感兴趣,我们就会指着一个一个告诉他,如果他不肯意,我们也不会勉强。
在儿子两岁半摆布的一天,我和妻子带他出去玩耍,在小区碰到一位不到两岁的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尽管比儿子小了将近半岁,但会背诵三字经,会朗诵很多首诗歌,还会说英语,非常厉害,周围的家长看了也不禁夸奖起来:“这小女孩真聪明!”
小女孩的表示让我和妻子很吃惊,虽然儿子比她大了半岁,但事实上三字经和英语一点也不会,只是会一些简单的儿歌。






回到家后,妻子就着急地说:“晨晨现在啥都还不懂,得让他好好学点东西了!你看看人家的小孩,比他小,却比他懂那么多的东西。”
其实,哪位家长不想本身的孩子懂的东西多,我也想晨晨懂的多,但是我却不想逼着晨晨去学习。我跟妻子说:“你先别那么紧张,我们平时有空的时候,再适当教教他,问题是得先看他愿不肯意学。”
妻子给晨晨制定了英语学习计划,每天在睡觉的时候,都教他一个英语单词,比如苹果apple,香蕉banana,等等。晨晨一开始很感兴趣,但没过几天,他就不想学英语了,而是想听故事。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跟妻子说:“你说晨晨那么小能懂那么多的英语吗?再说了现在也用不上,现在关键是培养他好的性情,知识的多少并不重要,你也别再强求了。”
妻子想想也是,跟我达成了共识。既然晨晨对故事感兴趣,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好的故事讲给他听,相信他在故事里自然也会学到很多的东西。
我摸着晨晨的小头说:“以后爸爸妈妈不逼你学东西了,你要是喜欢什么,想知道什么,都可以本身来问爸爸妈妈哟。”
没想到专门教他的东西他不听,八怪七喇的问题他倒是问了了不少。“爸爸,为什么小狗会长四条腿而我只长两条腿呢?”“奇怪,月亮和太阳为什么总喜欢玩捉迷藏呢?”“妈妈,喜羊羊有妈妈吗?
从此以后,我们不给他太大的压力,更不刻意教他学东西,而是让他尽情玩好,开心地过好每一天。






每一位家长都想让本身的孩子成为人人羡慕和热捧的神童、天才,从而不至于经常发出诸如“又是别人家的孩子”之类的感叹。可事实上,大部分都会事与愿违,面对本身的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甚至会发出“为什么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之类的疑问和困惑。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哪些曾经家喻户晓的神童们,若干年后,等他们长大成人,并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都能成为科学家,或者其他领域有影响的人士。相反,这些神童们大都成为了普通人才,甚至还有个别神童成为生活不会自理、不善于交际的“怪人”。






这可以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从1985年到2000年培养的500名少年大学生的回访情况得到印证,500人中有50%的人后悔读少年班,其中很多人不认可少年班这样的教学模式;一位少年班学生的母亲甚至直言这是一种悲剧:儿子14岁考上少年班后,如今已人到中年,仍非常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儿童、少年时期哪些神童天才的表示,给本身的父母长脸了,可是却未必就是一种成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惹的祸。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样的榜样,从小给孩子灌输太多的知识和各种兴趣,赢在了起跑线,但却可能让孩子们输在终点线,输掉整个人生。/p>在新加坡,曾经出了一个“化学神童”,他顺利通过了英国考试机构的“0”级化学考试,被列入《新加坡纪录大全》,但新加坡的高校却拒绝录取他。香港9岁“神童”沈诗钧上大学一事也曾引起广泛争议,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说,读大学不是为了取得学位,人生不是只有学术成就。






我们不妨来了解下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 ——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德国的幼儿园,没有年级之分,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疯玩”;德国小学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或许你会一下子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但更多家长基于社会现实还是会选择继续……
毕竟,整个社会中,只有不到一成的精英,将近八成的普通人,还有一成可能需要社会救济的人群。努力成为精英没有问题,但是,从小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能培养成为精英吗?答案是不必然。是不是精英?能不能最终赢下人生,更多在于孩子自我成长和学习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要靠孩子本身。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外于控制,给他们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引导孩子自然成长,帮手孩子成为最好的本身,这才是最美的教育。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让孩子更好地赢在终点线,博得人生,而赢在起跑线上的,可能输掉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三农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42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