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吓唬孩子了,TA会当真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阳光无极限 发表于 2019-1-25 12:1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阳光无极限
2019-1-25 12:12:18 3304 0 看楼主
可能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父母说过:“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也许,等我们当了父母也会惯性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听话,那么这样到底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呢?请听亲子私教李晓闯为你解读。

前几天在酒店吃早餐的时候,旁边桌子前坐着一位妈妈跟她四岁摆布的孩子。小孩子比力喜欢玩,吃饭期间跑来跑去,回到妈妈身边,直接站在椅子上面。妈妈有些不高兴,对孩子说——

“你要再这样的话,酒店的工作人员会把你扔出去!”

这句话很管用,孩子马上从椅子上下来,乖乖地坐在那里。

这个妈妈的教育方式很有效,一句话就纠正了孩子的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可是这种做法利用了孩子的恐惧心理,会有后遗症的。

现实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

“你要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啊!”

话说得很自然,孩子会停止哭泣,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内心的那份恐惧会很长时间的存在,让孩子的内心有很多的担心和顾虑。









当一个人只是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不得不约束本身的行为,那不是一种正向的力量驱动他,而是一种负面的力量。这种东西一旦积压太多的话,会让这孩子越来越拘束、胆小。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利用这种让孩子害怕或者畏惧的心理。我们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还来不及呢,怎么能去增添更多的恐惧呢?

我们每次说这样的话不是真实的,办事员不会真把孩子扔出去,我们也不会真的不要孩子。但这些过重的话,孩子没有能力分辨真假。

不要把小孩理解成小大人,他跟我们大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生物。
——让·皮亚杰

在训练营里有一个孩子,他是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虽然我们每天都做一些疏导孩子心理、帮他处理分离焦虑的工作,可是这个孩子还是产生了一种想法,他觉得爸爸妈妈把本身送到训练营是不要本身了。

幸亏这个孩子及时表达出来,要不然的话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孩子每天经受着这样的恐惧和担心。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孩子内心的恐惧,而不能为了省事儿,说一些话吓唬孩子。哪怕我们多花一点时间给孩子讲道理、一次一次地纠正他的行为,也不要用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听我们的话。









在一次训练营开营的时候,一位妈妈要求每天跟本身的孩子通一个电话,因为孩子是第一次离开她。她说已经跟孩子约定好了,她觉得既然承诺了就必然要做到。我并没有答应这位妈妈,而是对她说——

“跟孩子每天通电话,究竟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我们本身的需要?如果我们的需要大于孩子的需要,那这个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停一停呢?其实很多的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

在训练营里,这个小男孩比我们想象的要省心很多。问他要不要给妈妈打电话,在前四天,他都摇摇头。到了第五天的晚上,他说有点想家了,于是我们专门让孩子跟妈妈通了一个电话。

这让我想起以前做亲子营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特别不遵守规矩的孩子。大家都是跟本身的小队在一块儿,但他总是忍不住跟妈妈呆在一起,怎么说都不听。

我们想办法把他跟妈妈隔离开来,可是很难做到,因为他妈妈总在不远处跟着,随时都会出现。我们提醒孩子要站好队,孩子没听,继续做本身的事情。这时候妈妈就会冲出来避免孩子,可是孩子一见妈妈过来了,直接粘上去,更不听话了。

这让我感觉,孩子之所以有的时候粘着家长,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家长没有真正准备好去罢休。哪怕我们明确地告诉本身,必然要熬炼孩子的独立自理的能力,可我们的潜意识里面还是特别喜欢孩子赖着我们的那种感觉。









所以亲子营里有什么需要孩子和家长一同完成的任务,我们从来都是让家长带着别人家的孩子去做。这样家长就会保持客不雅观中立,孩子也不会产生依赖心理,结果反倒会变得更好一些。









在我们的训练营里有一个老营员,她已经来过四次了,每次来都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个生活老师的职责。她是个非常认真细致的小女孩,总是能够出色的完成交给她的任务。她的妈妈问我,课程内容都是一样的,究竟是什么吸引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来参加这个训练营?

说实话,她问我的时候,我本身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

后来,这个妈妈跟我说,在家里面跟孩子沟通不是很好,暑假作业还没有完成,问怎么提高时间办理的能力……当她把这些问题抛给我的时候,我有了一种觉察。

这个孩子在我们眼里面非常优秀,要比同龄人显得更懂事、更负责任,把助教工作做得挺井有条。为什么在她妈妈的眼里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好呢?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龙望女成凤。关心则乱,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不足的部分,而忽略了孩子已经做到的、优秀的部分。让孩子有所提升当然没问题,但我们总是去挑孩子的错的时候,看孩子的眼光就会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些否定,这就会激起这个孩子的逆反、对抗。

这个孩子那么喜欢来夏令营,因为在这里,她能够把事情做好,大家都对她有一份信任、嘉许,孩子得到一份莫大的必定,而这些恰恰是在她生活中最缺傲幽。
我曾经对本身说过一句话:“先对本身满意,然后再对本身不满足。”满意是对本身现状的接纳,对本身已经做到的一切有一份必定,然后再期待本身可以做得更好、更多。对孩子也是一样,我们要先对孩子表示满意,而不是在挑剔的基础上让他进步,那样会让孩子失去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阳光无极限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30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