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都说孩子得富养,可绝大多数家长做错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ayelin 发表于 2019-1-26 09:2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yayelin
2019-1-26 09:29:36 3170 0 看楼主







有一个新闻,据说是一个妈妈写的,引爆了整个伴侣圈,说月薪三万不够孩子的一个暑假花。因为孩子暑假要去美国游学,十天时间花费两万,再加上游泳班、钢琴班、其他各种补习班,一个暑假下来要花三万五,超出了她一个月的薪水,她觉得很尴尬也很无奈。

无论从我们大人的角度去陈述还是孩子的角度去表达,好像都在说,现在的教育我们需要更多的钱才可以搞定、做好。这种攀比之风好像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孩子的教育身上。整个暑假我看到的关于教育方面的新闻,往往透露出我们中国的家庭现在对于孩子教育,所表达出来的那份焦虑感。

我还看到另一个数据,说中国的中产阶级从2012年到2015年期间,财富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中产阶级的幸福指数没有随之增加,反倒下降了。









虽然财富提升了,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多了,物质消费永远是一个无底洞。我们比来比去,比房子,比车子,终于有一天比到了孩子教育,觉得只要我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比其他孩子花的钱更多,就说明我对孩子的教育更上心、更重视,更爱孩子。

有句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富足,于是我们就想富教育,这没什么错。

比如说,民国时代的才女林徽因,她的父亲给她创造了一个非常富足的家庭环境,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去游历欧洲各国。阿谁时代的一些大家,像鲁迅、胡适这样的家庭,如果他们没有必然的经济基础,那是很难给孩子提供这样好的学习条件的。









但是,人家的家庭不光给孩子提供了金钱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精神方面的富足的教育。所以,用丰厚的物质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本身没什么错,但如果只关注用丰厚的物质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是一种偷懒、不负责任的想法。

因为没有重视到,作为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无形的,我们的家风、整个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无价之宝。即便我们要富教育,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也要注意,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让它变得更富。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两个儿子,他把两个儿子都送进了香港最好的学校去读书,但没有让孩子去穿多么华美的衣服,甚至不安排用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而让他们挤公交车。小儿子李泽楷去美国留学时,他没给儿子太多生活费,李泽楷不得不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









富孩子不是什么地方都富,富多了可能惯的孩子更骄奢,变得更大手大脚。不要用金钱来绑架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更不要用对孩子的教育,来变成跟别人比力、攀比的一个途径和方式。反思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富养。




真正的富养,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

给孩子带来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

不要小看这些日常饮食起居的小习惯,比如爱卫生、爱整洁,吃饭不狼吞虎咽、暴饮暴食、挑肥拣瘦等等,这些很重要。









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小时候跟着母亲学会了每天必需打扫房间,上大学时也是宿舍最勤快的一个,所以他创业需要同学支持的时候,同学义无反顾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支持他。中国古代都有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等等,我们可以给孩子慢慢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

日常生活、保留的技能

孩子会不会叠衣服、洗衣服、做小的手工,在美国已经做得非常发达到位了。西方国家有一个组织叫童子军,电影《飞屋环游记》里阿谁小男孩身上带着很多勋章,都是童子军活动里带来的,他们要学会怎么搭帐篷、在野外保留、修自行车,甚至动手做饼干,每完成一个技能的学习就得到相应的一个勋章。









我们平常太少让孩子做家务,因为觉得孩子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以至于很多学生上大学了,不知道怎么铺床。其实,他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我们不该该剥夺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成长和体验。

3

礼貌得体的言谈举止

这条最能反映出一个孩子的家教。暑假夏令营里我见过很多家教非常好的孩子,比如就说一个方面,有人讲笑话,我听过也不会去打断别人,而是要当作第一次听这个笑话一样,认真听完再给别人鼓掌。









这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跟我说的,她必定不是本身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是爸爸妈妈教的。其他方面包罗做事不扭捏、遇到困难不逃避责任、说话时用一些尊重的词语等等。

4

高贵淡雅的人格品质

高贵和淡雅并不是看起来多么雍容华贵,是经得起起伏才叫真正的高贵。杨绛先生出身于名门,可在建国后曾遭遇过批斗,让她每天去打扫厕所,一个富家小姐做这样的事应该是很受屈辱了,可她当作寻常事来对待,把厕所打扫地一尘不染。她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没有任何指责和抱怨,这是一份很宽广的胸怀才能做到的。









什么是真正的高贵淡雅?我觉得是宠辱不惊、不虚荣也不傲慢。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资格感或自我效能感,也就是一个人对于本身是多么必定、相信本身。当一个人总觉得本身没资格感的时候,他必然看起来是贫乏的,一个人真正有了资格感,那他必然不屑于去用物质方面的东西炫耀本身,任何炫耀都意味着背后是一种缺失。

5

让孩子至少拥有一样爱好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大科学家,可能不知道他是一个小提琴手,王石的业余爱好是登山,好利来老总罗红喜欢摄影,日本天皇有一个爱好是钓鱼。像这样功成名就的人都必然要拥有一个爱好,所以爱好是有非常大的作用和价值的,它不只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让日常生活多了一个调味品。

现在很多家长也是这么做的,但过程中掺杂了很多功利心,以至于逼着孩子去考级、让孩子必然完成作业等等,而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没有一份快乐的体验。









我们以前分享过一个词,物化,也就是当我们生搬硬套,或非常机械地把一些东西强加到孩子身上时,这意味着我们没有把孩子当一个个体,一个人来对待,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机器来对待了。我们要经常反思本身,有没有偏离当时的那份初心。

别的还要强调一下,有一个爱比如力特殊,就是读书,读书是一个必修项目,无论谁都应该多看一些书。英国的丘吉尔首相,我们可能不知道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文学方面的造诣,跟他热爱阅读分不开。













如果孩子养成了处处跟别人攀比的习惯,有时候不免向家长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所以,孩子再提出必然要用苹果手机、穿耐克阿迪的鞋子等等这些无理的要求时,家长应该怎么回复?
给大家一个参考答案,我们可以这样说:



你想要的这些都是很好的,也没有什么错,你也有资格去拥有这么好的东西,你有了后显得比其他同学更棒,至少不会比他们差。

只不外,如果你真想跟别人比一比并且能收获胜利的话,不要拿父母提供给你的这一切去比,而是应该拿靠本身的努力所得去跟别人比。那方面如果你能比得赢,那才是真正的本事,才真正值得去骄傲。”


一篇文言文叫《送东阳马生序》,里面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大概意思是,一块学习的那些同学都穿得非常华丽,又是佩刀又是佩玉,本身穿着最破的衣服站在同学中间,却没有任何羡慕的感觉。为什么呢?
因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没有顾及到在吃穿住这方面比别人差。我们可以拿这篇文章送给孩子,去激励他用本身的努力创造他人生的自豪。


不外,现在无论是穷养孩子,还是富养孩子,都避免不了让孩子玩手机。
手机里有智益游戏、讲故事的APP,确实能在必然程度上代替我们陪伴孩子。
但是事情总是物极必反,孩子整天抱着手机不放该怎么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yayelin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17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