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在期望孩子变成“别人家”的?你可知那才是“不正常”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总统 发表于 2019-1-26 14:0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总统
2019-1-26 14:09:24 3380 0 看楼主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哪里像你这样又要这个又要阿谁了?”

“你怎么就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胆子大一点,颁发本身的意见呢?”

这样的话您熟悉吗?如不是出自您口,想必也听说过不少。如今,诸如以上两类“别人家”的孩子好像更为大家认可,是我们眼中所谓的“好孩子”?第一类就是那些听话乖巧,行为不主动,不违背家长意志的,被其他孩子当成学习榜样的孩子。而第二类就是那些吵吵闹闹、想象力丰富,看起来比其他孩子出众的孩子。





但真的是这样吗?您有想过这样的“好孩子”其实是“不正常”的吗?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类孩子。我们都知道孩子天生喜爱周围的环境,特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并乐于模仿我们的行为。但如果我们这时不注意调整本身的行为节奏,不注意鼓励和教导孩子,就会让他们看不清所有细节,从而被迫接受了我们的意志。

而这第一类孩子,就是拥有成人意志的孩子。当一个孩子不得不靠别人的意志活动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人格分裂了,不再“正常”了。因为,从成人那里直接获得的这种外部的影响并不能为孩子的行动提供有条理的指引。





然后,我们来说第二类。在这里,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实验。一百多年前,莱文教授做了一个电影记录。电影中,两组孩子被邀请一前一后走进教室。教室里面摆放着一张大桌子,桌上放满了不同的物品,包罗一些教具。

第一组孩子走进去,他们显得很快乐,因为他们拥有这么多的东西。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拿起一样开始玩,但没玩一会,就改成了别的东西。就这样,反反复复,他们玩完这个又玩阿谁。

第二组孩子呢,则完全不一样。他们进入教室后,慢慢地环顾起四周。并且并没有动那些物品,没有踊跃,只是聚在他们周围。

这是一个区分“有缺陷”孩子和“正常”孩子的记录。哪一组孩子是“正常”的呢?想必您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对,就是那些以一种和平而安静的方式到处走动的孩子。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肯意承认的,因为它和我们以前认为的完全不一样(就像我们在要求孩子像第二类“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因为我们认为这样才是“正常”的)。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再仔细不雅观察电影中第二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长时间不动,沉思着注意某件东西。这就表白他们已经能够在理性的指导下四处活动了,他们不仅能够对感官刺激做出反应,并且能使本身的注意力集中。而对一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审慎和沉思的方式活动,实际上就是正常的。这是内心自律、外在有序的表示。

这样的“正常”表示在跨世纪幼儿园的蒙氏教育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孩子们到跨世纪幼儿园后,可以自由地参与到正确地行走、轻声开关门、双手取物品、整理教具、铺卷工作毯、走线、擦桌子、摆椅子、备餐具等工作练习中,他们在做这些工作练习时是安静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安然安祥、快乐、自信、坚韧、善良、谦虚,具有旺盛、自发性的生命力,喜爱反复的集中工作,爱好秩序,喜欢工作胜过游戏,爱好安静,对阅读、书写、计算、文化方面的求知,爱好团体活动等方面,具备了完全人格的特质。正如蒙特梭利博士所言:“正常的幼儿由于心智成熟,已经学会克制自我、安静地生活,以及宁可有秩序的工作而不肯无所事事。”





总之,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先回答了标题中大家心中的这个问题。希望我们在看孩子时,真的把眼睛擦亮了,可不能再认为“别人家”孩子的样子就是“正常”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总统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38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