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忙人”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041031 发表于 2019-3-15 17:0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041031
2019-3-15 17:03:21 3448 1 看楼主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尤其是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的抱负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抱负目标。社会名流、文化名人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必然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他们教育子女之道便成为后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模式。如梁启超一生有9个子女,且个个成才,成就不凡;国学大师饶宗颐从小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父亲饶锷治学严谨的影响;历史学家钱穆幼年时,父亲钱承沛常与他聊天,于日常琐碎闲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钱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启超称得上是最忙碌的名人之一。他22岁时与康有为一起组织“公车上书”,25岁以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受到举国瞩望,主办《时务报》、湖南时务学堂等,颁发大量文章,启蒙了无数的中国人,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虽流亡日本,但依然忙于各种政治活动。回国后,他继续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并被卷入一场场的政治斗争傍边。44岁,梁启超结束政治生涯,主要从事文教和学术研究活动,所写文章涉猎广泛,在文学、史学、哲学、经学、法学、宗教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为后人留下了浩繁的文字著作。

可是,即便梁启超是这样一位一生忙碌的名人,依然不妨碍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创造奇迹。他的两位夫报答他生育的儿女中,有9个长大成人,他(她)们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这些儿女不仅个个学有所成,并且遍地开花,有的在人文领域卓有成就,有的则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3位成为院士。那么,梁启超是如何施教于他的儿女的呢?

梁启超对儿女们的言传是很有特色的。1899年,梁启超将家属接到日本,他的5个子女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都是在他流亡日本的14年中诞生的。再加上长女思顺,当时他身边有6个子女。因为每天忙于社会活动和写作宣传,梁启超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他只要一有空就向孩子们“言传”,天南海北地给他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特别是每天晚饭后,一家人总是围坐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喝点酒以后,梁启超讲故事的兴致就更高了。他尤其爱讲与故乡广东新会有关的爱国故事,特别是南宋忠臣陆秀夫舍生取义的英雄故事。而梁启超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这种“身教”更是无形中深刻地影响着儿女们。

梁启超尤其善于利用书信“言传身教”。他一生中写过数量相当可不雅观的书信,其中写给儿女们的书信达300多封,内容既涉及他本人的活动、事业,而更多的是对儿女们的教育。

1927年8月29日,梁启超写信给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以本身的事例引导儿子开发多方面的人生乐趣:“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辑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肯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同年5月,梁启超更是在信中直接告诉三儿子梁思忠:“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日子也经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志气消磨了没有?——也许你们有时会感觉爹爹是怠惰了(我本身常常有这种警惧),不外你再转眼一看,必然会仍旧看清楚不是这样——我本身常常感觉我要拿本身做青年的人格榜样,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榜样。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这6名儿女都学有所成。长女梁思顺是文史学者,其选编的《艺蘅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图书。长子梁思成,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后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梁思永,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48年与梁思成同时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参加了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等重要考古发掘,以先进科学的考古方法,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水平。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回国后担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炮兵校官,颇有雄心和能力,可惜25岁时因病早逝。二女儿梁思庄,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等职,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曾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这些子女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在国外留学,但必然要回国效力,具有高度的家国情怀,这显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紧密相连。

1927年8月5日,梁启超写给梁思庄的亲笔信:” 我生平对于本身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并且兴会淋漓,什么悲不雅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单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的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并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消耗而有余。”这些话,包含着梁启超的基本精神和人生态度。他经常教育儿女们不要计较胜败,而要埋头埋脑,“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927年2月6日到16日,梁启超给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写了数封信,合在一起寄出去,并在信中嘱咐:“这几张可由思成保留,但仍须各人传不雅观,因为教训的话于你们都有益的。”

其中,梁启超对梁思成的教育是:“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成骄盈自慢,一面又不成怯弱自馁,尽本身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有了这样的基本精神和人生态度,便容易保持乐不雅观,即使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和挫折,也能过好本身的人生。除了前面所说的6名子女外,梁启超的别的3名子女也各有所成。三女儿梁思懿,曾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儿梁思宁则加入了新四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梁启超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思礼更是争气,不仅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且了却了梁启超所提及的“你们兄弟姐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的一大憾事。梁思礼一生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实践,虽历经艰辛、失败,甚至有过冤屈,仍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导弹与火箭的事业傍边,成为卓越的导弹控制系统专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这种只管“低头拉车”的精神,不正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kfiwjgg 发表于 2019-3-15 17:03:4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kfiwjgg
2019-3-15 17:03:41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041031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448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