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诶呀还中 发表于 2019-3-15 17:5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诶呀还中
2019-3-15 17:59:28 3196 1 看楼主
2018年4月份,一段某男子在公交车上猛踹7岁“熊孩子”的视频刷爆网络,引起广大网友热议。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小男孩在车上蹦跳吵闹,并用脚踢了坐在对面位置上的男子几下,没想到男子当场暴起,一把拎起小男孩,将其重重摔在地上,接着又用脚猛踹了小男孩的头部三下。旁边有乘客马上站起来避免,但是我们看到小男孩在被踹后,马上瘫软在了地上,两次试图站起来,却还是倒下了。

事发后小男孩立即被送往病院进行救治,目前暂时没有生命危险,踹人的男子也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15天并处以罚款。

至于小男孩为什么要踢这名男子,网上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这个男人用言语搬弄小男孩,才惹得小男孩用脚尖轻轻踢了他三下。也有人说是小男孩调皮故意招惹对方,但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名男子作为成年人,重摔并且猛踹七岁小男孩的头部三下,真的有点过分了,是可忍孰不成忍。

可没想到的是,网上竟然有很多人支持这名男子,对他的暴力行为纷纷拍手叫好,并表示对熊孩子就是应该下手重一点,避免熊孩子长大以后危害人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的人开始热衷于对熊孩子的惩罚,许多孩子只要表示得稍微调皮一点,就会被冠上“熊孩子”的名号,遭到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

但是我们身边真的有那么多熊孩子吗,怎样才算是熊孩子,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遇到了“熊孩子”,这么凶残地对待他们真的好吗?

那到底该怎样对待熊孩子,或者说,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避免他变成熊孩子呢?



01、理解孩子的基本人格

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基本人格。

基本人格指的是人所特有的,与其他人不同的,独特而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简单点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个性。

人格具有不变性,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指的就是人格。但是人格同时又具有可塑性,会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我们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



02、怎样培养和发展人格

那我们该怎样培养和发展人格呢?一般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先来说说遗传,遗传是指孩子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解剖特点,也叫遗传本质,是孩子能够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规律控制着所有生物,但是这些规律仅仅会影响某些特定的不成变因素,比如人的身高、体型、发色以及肤色等等,并且只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而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最终发展。

说完了遗传,我们来说说环境。环境指围绕在孩子周围的外部世界,同样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平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境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客不雅观内容,影响着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现在很多父母花大价钱买学区房,就是希望孩子能进入一所好学校,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考个好大学,长大找份好工作。

当然了,孩子的最终发展并不仅仅是遗传或者环境的结果,教育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03、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美国作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本身所写的《父母:挑战》这本书中提出,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需认识到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心理因素,不然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努力就会缺乏基础。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帮手孩子成长,父母必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引导孩子尊重秩序并接受社会规则,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持续的鼓励孩子。

(1)维持秩序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由许多人共同组成的,大家都遵循相同的社会规则。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社会规则并教会孩子尊重秩序、遵守社会规则,这样才能使孩子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快乐和谐的社会人,而不是被别人当成“熊孩子”口诛笔伐,甚至是暴打。

父母的示范至关重要,如果父母总是丢三落四、粗枝大叶,孩子又怎么可能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呢?如果父母每天都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勤奋刻苦、努力上进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会生活有着特定的行为规则,家庭内部也应该有家庭规则。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并世无双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每个成员所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个原则是必然要保证的,那就是每个成员的权利都应该与他的责任相关,权利越大,责任越大。作为父母,我们必需想清楚每个孩子的权利和责任,并且一旦做了决定,就必需坚定的要求孩子执行这些命令。

同时要让孩子体验到他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这是维持秩序最重要的方法,但又不能让孩子觉得这是惩罚。后果与惩罚之间的区别是后果必需具备孩子能够理解的内在逻辑,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如果你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吃中饭的时间,那么你下午就不许吃东西,直到晚饭时间才能吃饭,但是你不能告诉孩子,如果你再大喊大叫,就不许吃饭。后果是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报复。

(2)避免冲突

同样是在2018年,“27岁女子被逼婚跳楼”事件在微博传得沸沸扬扬。一名27岁的女子,工作好,收入高,月入两三万,长得又标致,但是父母却觉得女儿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结婚,是一种奇耻大辱,一直逼着女儿早点结婚。最终,这名27岁女子不胜忍受,跳楼自杀,死前留下遗书,让父母安排冥婚。

因为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结婚而被父母逼婚的人并不在少数,为什么这名27岁的年轻女子明明有颜有钱,前途一片大好,却被父母逼婚逼到跳楼自杀的地步。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摆正本身的位置,把孩子当做本身私人的物品,不顾孩子的个人想法,想要控制她,逼着孩子做这做那,与孩子产生了冲突。

孩子小的时候无力反抗,只能顺从,等孩子大了父母仍然这样,自然会招致孩子的剧烈反抗,做出自残甚至自杀的极端反应。

婚姻不是父母的事,不是家族的事,也不是社会的事,而是孩子本身的事,应该由孩子本身做主。不只是婚姻,孩子想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都是孩子本身的事,应该由孩子本身做决定。

我们作为父母,只能引导和教育孩子,而不能强迫孩子。放弃控制孩子的想法,没有控制,又何来冲突?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与孩子达成共识,而不是和孩子斗个不共戴天。

当然啦,如果你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就会更愿意回应你,从而使你的教育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你能成功博得孩子的信任,那就更好了,孩子会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和你分享本身的喜悦和奥秘,你对孩子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强。

(3)鼓励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就像植物的成长需要水和阳光一样,刚出生的孩子是如此的弱小,而之后的整个成长过程又充满了各种挫折与令人沮丧的历,所以孩子需要持续的鼓励,才能自信地面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
当孩子遭遇困难时,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父母都应该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而不是漠视,更不该该讽刺讥诮。
前段时间,有位从小成绩优异,作为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毕业后又留美读研的高材生,回顾了本身与家人相处的过往,控诉本身从小受到父母的辱骂,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鼓励及支持,从而导致他没能树安身够的信心,心理方面也出现问题。因此他整整12年没有回家过年,后来更是写下一封万字长信,与父母断绝关系。
虽然这位研究生的看法有点过激,就像有些网友所说,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即使父母管得再严,难道你就不能本身学着融入社会吗。并且一个34岁的人还用拉黑父母的方式控诉和自救,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不管怎么说都太幼稚、脆弱了。
但是这也说明作为父母,除了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更应该多关心鼓励孩子,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孩子出现心理疾病。有研究表白,童年时期向父母求助却总是得不到回应的孩子,会慢慢地放弃对回应的巴望,从而变得孤独脆弱。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要么就是极度巴望温暖,陌生人稍微嘘寒问暖,他们就会感激涕零地一头栽进陌生人的怀抱。要么就是从此变得冷漠,愤世嫉俗,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作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手和鼓励孩子,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示,帮手孩子克服困难。在引导的过程中,多提建议“你可以怎样做”,而不是下命令“你必需怎样做”。同时我们要注意多向孩子强调正确的做法,而不是一味禁止错误的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413191962 发表于 2019-3-15 18:00:2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413191962
2019-3-15 18:00:27 看楼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的人开始热衷于对熊孩子的惩罚,许多孩子只要表示得稍微调皮一点,就会被冠上“熊孩子”的名号,遭到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

但是我们身边真的有那么多熊孩子吗,怎样才算是熊孩子,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遇到了“熊孩子”,这么凶残地对待他们真的好吗?

那到底该怎样对待熊孩子,或者说,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避免他变成熊孩子呢?
@头条育儿 @青云计划 @头条育儿园 #不完美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诶呀还中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196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