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武术历史上少林派和武当派之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Y890 发表于 2020-2-7 10: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XY890
2020-2-7 10:17:31 2596 0 看楼主
少林派和武当派之别

少林派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为基础而得名。少林拳源自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后来逐步发展得与少林拳系特点相近的拳技归为少林派。少林派拳技有少林拳、罗汉拳、少林五拳等。俗称内家拳为武当派,以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为据,“有所谓内家拳者,……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故名。



清末又有人称太极拳传自明代武当道士张三丰。此后遂有将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称为武当派。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曾一度依这种民俗分类和称谓,将该馆教学内容分为“武当门”“少林门”。现今有人将流传于武当山地区一带的武术称为“武当派”。



历史上的这些流派不同的说法,在某种角度上起着分类作用,虽然受到当时武术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但曾经对人们研究武术技术特征、武术分布区域和促进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



武术技术流派的形成伴随着整个武术发展的历程,早期武术流派是以古兵器为标志的,有长兵、短兵的分类方法。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不同技术特点风格的出现,形成了流派林立、百花争艳的局面。



武术流派的形成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另辟蹊径,并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风格和技术特点都区别于其他拳技时,就形成了新的流派。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是吸取十六家拳法之长而创立的;太极拳的形成就是由陈王廷吸取了各家拳法之长,以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为基础发展而来,后经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吴鉴泉等人的丰富,逐渐形成太极拳派。这个逐渐鲜明、相对稳定而又传播开去的过程,就是某个流派最终形成的过程。



武术流派的发展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类同合流,壮大拳派。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将一些技法特征相同或相类的拳种归为一类,形成较大的拳派。传统的少林拳派就属此类情况。其二,繁衍支系,发展拳派。各式太极拳的繁衍,即属此类情况。其三,融合诸家,创立新派。如蔡李佛拳、五祖拳以及形意拳、八卦拳等,这种现象尤多。



武术流派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受到封建时代小农经济以及宗法制度等的影响,使技术流派蒙上宗派、行、帮、教门等色彩,但武术技术流派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流派体现了不同技术特点的风格,流派组成了不同的门类,流派延续了古老的技艺,使武术几千年来得以生生不息,延续式的发展,发展式的延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XY890 当前离线
黄金会员

查看:259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