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信息网
标题:
好雨多寒湿!艾灸两穴养脾胃,学点规矩好度春
[打印本页]
作者:
乐态思
时间:
2020-2-24 19:21
标题:
好雨多寒湿!艾灸两穴养脾胃,学点规矩好度春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春回大地携湿气,脾胃易受侵扰
此时节不仅温度低,而且寒中有湿,尤其一早一晚更是明显。春回大地,升发阳气的同时也会将这湿气携带出来。如果细心一点观察,雨水之后,即使周围没有下雨,或者下雪,但周边的泥土已经不再像冬月那么干燥、那么坚硬寒冷了。再看看房前屋后的柳条,虽然还未吐新芽,但若用手折一下的话,会发现柳条开始变得柔软,有水分了。人体五脏六腑,唯脾胃“喜干恶湿”,最易为水湿所困。
且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
所以雨水之时,养肝很重要!养脾更重要!顾护好脾胃之气,才能使肝气不致横逆。
雨水保健灸
艾灸取穴:太冲穴、足三里穴
太冲是肝经原穴,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调控着肝经的总气血,具有疏泄肝胆、燥湿生风的作用。
足三里是胃经大穴,也是有名的长寿穴,善治与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胃痛、腹胀、泄痢疾等。
经常灸之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调节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灵枢》:“阴阳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雨水食补
此时肝旺而脾胃虚弱,粥是易消化的食物,配合一些药物熬制而成的药粥对脾胃有着更好的滋补作用。药物的选用上既要考虑生发阳气,又要考虑滋补脾胃。
此外,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也是很好的补脾粥膳。平时可多吃些诸如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食物以达到健脾的目的。?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雨水要静心
雨水,万物萌动,人们肝气较旺,精神焕发。但当肝气升发太过时,脾气暴躁的人面红耳赤、烦躁不安;性格内敛的人郁郁寡欢、精神压抑,肝木克牌土,这些人都会变得“没有胃口”。
所以,雨水时节调养脾胃也需要静心,心平气和,肝气不横逆,脾胃也就安宁了。
心要静,身体却还是要多动一动,动则升阳,既能驱寒,又能除湿。
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且此时人体毛孔也在变得疏松,动一动就会泄气,此时风寒最容易进入人体,所以要注意春捂、谨防受风受寒。
雨水前后,注意“倒春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
所以,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大家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同时,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更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肢。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
作者:
天使爱柠檬
时间:
2020-2-24 19:21
转发了
欢迎光临 邳州信息网 (https://www.pzxx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