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一说假如崇祯皇帝南迁后,历史的可能走向,大明未必会亡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Y890 发表于 2020-6-1 17:0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XY890
2020-6-1 17:02:21 2270 0 看楼主
朱由检一生操劳,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继日的批阅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劳、恐惧、痛苦、烦躁与焦虑之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同时朱由检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他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最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我个人认为崇祯就是个弟弟,不适合当皇帝,当初要是南下,简直了。

1、把明朝的负担北方暂时抛弃,有助于恢复元气,局面会突然好很多,可以说明朝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北方拖垮了。

2、南京是陪都,一直保留有健全的六部,过去之后政治中心可以迅速的过渡。

3、中央占据全国经济中心,对于明朝常年收不起税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为北方太乱,南方山高皇帝远,官官相护,政府南迁,可以加强皇权对于南方的掌控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利用皇权的威慑力,使当地世家和官员投鼠忌器,江南富庶之地,湖广鱼米之乡,闽粤开海之地带不动明朝?不可能,有了钱就可以养精蓄锐,锻炼精兵。



4、占据长江天险,政府南迁后,中央还是在边疆,天子守国门,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边疆防守的固防,纵观明末,其实真正乱的地方是北方,李自成,满清等,首先就可以答应李自成划江而治,然后约定互不侵犯,之后守护北边就是李自成的事儿了,他就要和满清互刚,然后北方越来越乱,反观南方,还是一片繁华盛世,慢慢就有北方民心思效,北方的民心就渐渐又聚拢在明朝了,可以说即可以坐山观虎斗,又可以恢复民心,一举两得。

5,对比明末的北方,其实南方的民心尚在,看看当时的中华民族为了抗击满清的在南方出现的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等可歌可泣之举,就说明了南方人民民族气节以及民心尚可,其次,明末在辽东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战役基本都是南军打出来的,反观同时期北方军队,毫无气节,替服易发,而明朝南方军队少说也有近百万(不论装备),毕竟明末江阴人民依城对满清精锐都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我个人认为,在明末这个特殊历史时代,南方士民的气节以及民心要远远优于北方(就事论事,不带感情色彩,请勿误会)。



6,明末是个西学东渐的时期,起了一股西学热,在富庶的南方更是如此,我认为崇祯历史上出了那么多浑招,第一是因为他自身的刚愎自负,另一方面是被时局逼迫丧失理智,并且当时之时局不止把他逼惨了,同样还有士人阶级,正是因为时局的不堪,士人们大多数想的都是得过且过,能捞就捞,如果抛弃北方统治阶级就可以有时间有精力慢慢想出对策,试问如果有希望,谁愿意自己原本拥有的一切一切从头,或者是用一世骂名来换去现在的一切?当政府有了希望,其实一切都会好起来。对于西学也可以学习并利用这个慢慢加强自身,待到合适之时挥师北上克复中原。



个人想法,如有不妥,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XY890 当前离线
黄金会员

查看:227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