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邳州第一批历史建筑揭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情难独钟 发表于 2021-11-26 15: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情难独钟
2021-11-26 15:19:54 121198 0 看楼主
一栋栋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文脉,镌刻着邳州这座小城的记忆。近日,邳城棂星门等12处建筑物,被确定为邳州第一批历史建筑,你去过几个?
关于公布邳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通知
为加强我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21]2号)文件要求,经市政府研究确定邳城棂星门等12处建筑物为第一批历史建筑,现予以公布。
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1年11月22日
邳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
邳城棂星门
所在位置:邳州市邳城镇邳城村
建筑年代:清(1644-1911年)
邳城棂星门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座落在文庙古建筑群南侧,用巨石建成,门内辟有三个走道,中间为正门,两侧为偏门,现仅存中间正门。
中间正门上方石质横梁上镌刻“棂星门”三个楷体字,两根立柱的两侧分别有石槽,两边石墩上刻有精美的图案。石柱早已破损、槽朽,风雨三百年,今朝将延续其历史信息和价值。
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邳城古井
所在位置:邳州市邳城镇城北村
建筑年代:清(1644-1911年)
邳城古井位于邳城城廓北门外以西 300 多米,南距城墙 50 米。
据传,该井始凿于清康熙年间。当初,为便于筑城,凿井取水和泥烧砖,垒砌城墙而修建此井。井深 30 多米,井口直径 1.4 米,井壁为石砌,井台铺设石板。
该井水质甘甜,无碱无杂质,历时 220 多年,一直为周边百姓饮用水水源井。1985年邳城镇政府搬迁至现址,该古井完好保存在镇政府院内。
中共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
/邳县甲种师范讲习所旧址
所在位置:邳州市邳城镇邳城村
建筑年代:民国(1911-1949年)
中共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建于 1920 年,中共党员解慕唐、孙文源、宋琦云等,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年青生命。后演变为邳县甲种师范讲习所,为邳州中学前身,现坐落于邳城中学校内。
当年,在大同街十庙堂处,招收 45 名学员为一班,成立了该所,以张洪业为首任校长,期间,首任校长张洪业经历了学潮被逐后,1928 年由共产党员佟虚吾接任,是年寒假,佟遭逮捕,相继由王少龄、石敬德、唐炳贤、卢玉川接任。
该所记载了中国早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逐渐步入正轨的艰辛历程。目前现存房屋两排几十余间,岌岌可危,亟需对其本体进行修缮保护。
邳城中学大礼堂
所在位置:邳州市邳城镇邳城村
建筑年代:1949-1979年
邳城中学大礼堂建于 1956 年,由当时的徐州市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工区,工区主任丁如钧工程队建设,命名为“652”工程。
礼堂坐落于邳城中学主体教学楼东北角,存在为数不多的青砖红瓦,记载着老校斑驳的历史痕迹,承载着百年老校浓重的文化底蕴。
红色议事堂
所在位置:邳州市议堂镇议堂村
建筑年代:1949-1979年
红色议事堂,青砖古朴的建筑,是当年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在新时期,这个旧址被充分利用,建成为“红色议事堂“。通过老物品、老文件和展板展示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成为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传承着红色精神。
议堂镇议堂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涌现许多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该村通过广泛收集红色历史物品 200 余件,在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里建成红色议事堂,红色精神激励后人。
在红色议事堂里,存放着炮弹壳、子弹壳、指示灯等战争时期留下的物品,还有小推车、扁担、斗等支援前线时用过的农具,和一些证书、委任状等历史遗存物。这些物品,大多都是议堂村的先烈和革命人士的后人捐赠。红色议事堂具有浓厚的纪念、教育等历史文化意义。
议堂镇古井
所在位置:邳州市议堂镇议堂村
建筑年代:民国(1911-1949年)
议堂镇古井记载着中国革命史中的一段历史事件,在1948年11月,粟裕将军率领华野司令部和作战参谋及警卫连共 200 多人转移到运河以西的议堂( 即现在的议堂村),就近指挥华野各部队作战,在此驻军饮水。
宿羊山双眼井
所在位置:邳州市宿羊山镇宿羊山村
建筑年代:元
双眼井在宿羊山清凉寺东北 200 米处,双眼井为元朝至正年间所盘,为清凉寺众生饮水生活之用。
后来由于吃水的人比较多,长年累月提水,在两个井口处的边缘,勒出了很多的绳索痕迹。2000 年后, 当地政府在双眼井处建起了亭子,供游人欣赏。
授贤冯氏宗祠
所在位置:邳州市官湖镇授贤村
建筑年代:1980 年以后
授贤冯氏宗祠位于官湖镇授贤二村西北 150 米。
授贤冯氏始祖冯思孝,明初任工部清吏司主事管理沂泗沭淮水务履职从青州来邳,随后定居授贤,迄今已六百余年,裔嗣遍布苏鲁豫皖十余万人众。思孝故后葬授贤街西,乡人感念其治水功德,助其族人为立坟茔高数丈,登之可以望见沂河点点白帆,历六百年风雨至今依然巍巍高耸,号为大坟,授贤因之也称大坟村,向为邳北胜景。大坟茔地建有授贤冯氏祠堂,六百年沧桑几经修废,本世纪初尚存护墓平房三间,2011 年春,冯氏筹备重修祠堂,集资四百余万,历时六年始竣其功。
祠堂为重檐歇山式斗拱木结构仿古宫殿式建筑,与牌坊、坟茔等构成完整的陵园景观。授贤冯氏明朝初年从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盘羊乡迁此地六百余载。族人散居苏鲁豫皖四省,有的远播海外。冯氏族人秉承青州冯氏家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勤奋治学,修身济世,敦族睦宗。在苏北浓厚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见证了古镇授贤的发展历史。
清爱堂
所在位置:邳州市官湖镇东坊上村
建筑年代:1980 年以后
关于“清爱堂”的由来,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九年(1652 年)进士,累官户部员外郎,以清慎著称。据史料记载,他以户部主事颁诏偏沅时,巡抚拿出银两馈赠,他拒不接受。在督理中南仓时,他种菜以自给,数月不知肉味,其同乡好友清代著名文学家丁耀亢赠诗“到门偏厌客求鱼,下榻先言未扫除”,“官府计斗难分俸,隙地成园自剪蔬”。他是“清爱堂”刘家第一个出仕为官之人,也是“清爱堂”刘氏家族以节俭清廉爱民为内容,发出官声的创立者。在其影响下,其二子刘果、刘棨都成为康熙年间著名的廉吏。
刘果,顺治十六年(1659 年)进士,官至江南提学道。
刘棨,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
“清爱堂”刘家本是寒门,其后人显贵之后,一直延续简朴节俭的优良家风,足迹遍及华夏各地。2003 年重新修缮。
小萝卜头纪念馆
所在位置:邳州市八路镇山北村
建筑年代:1980 年以后
“小萝卜头”宋振中是共和国最年轻的革命烈士。八路镇人民政府于 2005 年 12 月在风景秀丽的岠山脚下兴建“小萝卜头”纪念馆。
该馆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齐康的弟子——东南大学张宏教授设计,占地 90 余亩,建筑面积约 3000 平方米,局部三层,设 6个展室。一层为主展厅,二层为放映厅和图书室。
小萝卜头纪念馆关联历史名人,具有纪念、教育等历史文化意义。
石屋寺内塔楼
所在位置:邳州市占城镇山上工区
建筑年代:民国(1911-1949年)
石屋寺内塔楼位于占城镇石屋山东麓。1941 年至 1945 年邳睢铜陵地委在此办公指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达四年之久,面积约 200 平方米,由石块整齐堆砌而成,人居其间,冬暖夏凉,舒适无比。
石屋寺内塔楼具有重要的纪念、教育等历史文化意义。
武举人住宅
所在位置:邳州市八义集镇八集村
建筑年代:清(1644-1911年)
清乾隆年间,乡人曹殿楹中武举,曹家日富,后接手管理八义集集市,“曹八集”由此而来。
武举人住宅现只保留一间被曹氏后人使用。原宅邸门前放置有美好寓意的浮雕石鼓,彰显当时的建筑工艺,也是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艺术品,与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整体艺术装饰美感,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情难独钟 当前离线
初级会员

查看:12119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