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的一天,邳州新原河镇派出所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电话那头一个焦急的声音说道:煎药庙村地下挖到东西了,快来! 煎药庙村原是个自然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一年前集体拆迁,原址要全部退耕,现在正在进行着这项工程。 ![]() 接警后,两位名民警紧急赶往事发地。可是等他们到达现场时,确实看到一台挖掘机正在施工,但是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询问驾驶员,驾驶员也表示并无意外发现。 难道是有人报假警?民警正在疑惑并打算离开之际,突然听到“砰”的一声闷响,紧接着看到挖掘机铲斗带上来大量的砖块。 两位民警意识地有情况,遂疾步向前查看,只见挖掘机前方赫然出现了一个长约1米,宽约半米的洞口。 透过洞口向里望去,约下方一米处则是幽黑色的水,用竹竿一试,深不见底。 此时民警感到特别惊讶,他们惊讶的不是发现了这个洞,而是惊讶于那个报警人,报警在先,发现在后,他为什么会“未卜先知”?他又是谁? 挖到东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煎药庙村村民带着好奇心大批涌来,因为他们都想知道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之下到底有什么? “是古墓!清朝皇姑的墓”,一位年长的老者仔细端详过那个洞后说道。 “对!对!,这块的原来是老伏家的祠堂,搞不好他们就是守墓人”,另一位老者道。 村民们这样认为是源于当地的一个传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时路过此地,他的一个妹妹恰巧病死在这里,据说她的埋葬地就在煎药庙。 ![]() 这时邳州博物馆大批人员也赶到了现场,在勘察过之后,专家也表示这的确是一座古墓,挖掘机挖破的是墓室的券顶。 但是在墓葬的年代上,专家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意见,从墓葬有石灰包浆的这个迹象看,应该属于明清时期。但从墓砖和券顶地的形制特征来看,它又应该属于东汉时期。 为了尽快弄清年代问题,考古专家们决定展开对墓葬抢救性发掘,可是在发掘前的例行勘查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紧邻着这座大墓的位置又发现了8座墓葬,并且呈现有规律的排列。 已经很明显了,这里是一处家族墓葬,从墓葬的规模看还是贵族,墓里往往会会存在着大量的珍贵文物,考古人员对这一切充满着无尽的期待。 发掘工作率先从最开始发现的那座墓葬开始,由于墓中存在着大量的积水,排水就用了两天的时间。排水工作结束,移除用于封堵墓门的巨大石板,考古专家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墓室。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随葬品,有陶器,铜器,瓷器,唯一的缺点是没有金银器,从这些器物的形制特点,这墓葬绝不属于明清时期,它应属于东汉。 ![]() 可是墓中很快清理出一件全釉青瓷,它让专家对墓葬属于东汉的论断又产生了质疑,东汉以前是没有这种瓷器的。如果这座墓葬属于东汉时期,那么这将是件改变对历史认知的大事件。后经省考古研究所深入研究,最终断定瓷器属于两晋时期。 可是晋分西晋(51年)和东晋(103年),会不会有更精确的时间呢? 陶器在古代属于低档随葬品,一般不会出现在贵族墓中,现在在墓中出现了大量的陶器,证明墓主人应是薄葬。 因为西晋承魏,魏自曹操开始主张薄葬,这种风气一直影响着西晋的丧葬观。以此得出结论这是一处西晋墓葬群。 ![]() 墓葬的年代搞清楚了,那墓主人又会是谁?有人会说把墓志铭找出来,一看就什么都清楚了。但是这个方法行不通,因为墓志虽然起源于东汉,但是直到东晋时期才逐渐盛行。 那么西晋墓葬中不是必须有,实际上九座墓葬里一块墓志铭也没发现。但幸运的是在其中一座墓内发现了一块带铭文的墓砖:下邳国县建忠里谋显伯仲伯孝伯。 下邳国是西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将自己的堂弟司马晃封为下邳王,此后直到公元311年北方胡人石勒攻破下邳,下邳国灭亡,前后存在31年,共历三任诸侯王。 后又从墓中发现了一枚五铢钱,五铢是重量单位,大约是3克多,汉武帝元狩五年发行的一种钱币,一直流通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被“通宝”钱替代。可谓是中国钱币史上流通最久的一种钱币。 ![]() 在西晋墓中发现的这枚钱币,并非是普通五铢钱,而是纯金打造,这只有皇室贵族才有实力这样做。 以此推断这是西晋司马晃家族墓地。 墓葬群中还出土了两件极其珍贵而又独特的文物:鹦鹉螺杯和玻璃碗。 鹦鹉螺杯顾名思义是用鹦鹉螺制作而成的酒杯,鹦鹉螺是一种珍稀的贝类软体动物,十分罕见,产地产自4000公里外的印度洋,有专家据此推测这杯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可是鹦鹉螺杯上一层镀金又否定了这个说法,因为在当时,中国是唯一掌握镀金方法的国家。 最后形成的观点是,鹦鹉螺来自印度洋,传到中国后又加工成的杯子。 ![]() 再说到玻璃碗,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非常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制造原始的玻璃器,按理说这只碗也谈不上稀奇,然而稀奇就稀奇在碗用的是钠钙玻璃,与在当时这种玻璃只产自于西亚,西亚地区与中国相距近7000公里,当时如何传入中国的呢,至今是谜。 后来民警找到了那个神秘的报警人,他叫伏立生,其并非什么“未卜先知”,而是二十年前在自家院内打井时,意外发现了村子底下的秘密,当时没有上报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