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知青事 李宜丰 1970年5月30日,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邳县革命委员会在人民剧场召开大会,欢送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革命。会场外红旗招展,革命口号悬挂,高音喇叭播送着革命歌曲,来开会的知青和送行的家长亲友熙熙攘攘,场面甚是壮观。 ![]()
欢送大会上,原邳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常占铎致欢送词,鼓励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在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大有作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知青代表李洪彬发言,表示不辜负邳县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群众的希望,积极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自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树立扎根农村一辈子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炼一颗无限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忠于人民的红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欢送大会结束,知青们登上了卡车,前往县城西北约40华里的泇口公社,知青和送行的亲友挥手告别,有的人还流下泪水,中午时分到了泇口公社。滔滔的京杭大运河紧挨公社由西向东流,拐弯向北再拐弯向东,大运河把泇口公社包了半圈。这是邳县盛产小麦的地方,早有“麦囤子”之称。公社领导安排知青吃饭住宿,第二天,接收知青的大队和生产队来人来车把知青接走。 邳县首批知青97人,分别安排在泇口、李场、刘庄三个大队。其中,泇口大队25人,安排在泇口一队、二队、三队、五队、六队、八队、十队;李场大队35人,安排在朱场东队、朱场西队、李场一队、白园队、黄场队、薛湖东队、薛湖西队、池滩队。后来,又有2名外地知青前来落户,分别安排在李场一队和杨楼队;刘庄大队36人,安排在刘庄东队、刘庄西队、郭宅南队、郭宅北队、张场队、陈滩东队、陈滩西队、杨庄队、翟场东队、翟场西队。泇口公社先后98名知青来插队,多数是原邳县运河中学老三届学生,有的是在外地读书的邳县籍老三届学生,还有几个小学毕业生。 邳县各级领导对知青工作都很重视,县设知青办公室,各公社副书记分管、民政助理主抓知青工作,大队书记分管、民兵营长主抓知青工作,生产队班子都过问知青事务。各知青小组还配备了政治辅导员、生活管理员、劳动技术员,从上到下形成了知青工作管理组织系统,为知青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知青到了农村,个个信心百倍干劲十足,扎扎实实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融合在一起,虚心接受再教育。白天,知青和社员们奋战在田间、场上、水利工地。有的知青当了饲养员、粪管员,哪里有重活脏活就会有知青的身影,一天到晚累得腰酸背痛气喘吁吁,从不叫苦叫累。晚上,知青点上弱小光亮的煤油灯,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写心得体会,批判修正主义。人人都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成为反修防修的武器,将来接好革命班,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为世界革命做出贡献。通过认真学习,知青们理论水平都有长足的提高,在各个层面上的学习心得体会发言获得阵阵掌声和啧啧称赞声。省、地区、县举行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都有一定数量的知青代表参加。 通过一段时间锻炼,知青们脸晒黑了,心炼红了,手上磨起了老茧,行为举止逐渐像当地的农民,受到当地干部和广大社员的好评和信任。插队期间,大部分知青加入了共青团,有的还入了党,部分知青还进了大队、生产队班子,当选为青年团或妇联干部。因农村发展的需要,有的知青担任了农业技术员、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农机操作员、会计、保管员等。有的知青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为生产队架起了电线,为农村送进了光明。有的参加了宣传队,活跃乡村的文化生活。有的办起扫盲夜校,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知青,这个有生气有知识的群体,逐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各行各业的骨干 因国家建设的需要,经过农村革命大熔炉锻炼的知青一批批回城走向四面八方,有的参军、有的上学、有的当工人。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在什么地方,每个人都能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成为岗位上的骨干和中坚,许多人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实现了自身价值,为国家做出一定贡献,受到社会很高的评价。这是知青上山下乡锻炼积淀的厚重精神财富,也是每个知青无怨无悔引以自豪的资本。 不忘过去,感情永存 人生易老天难老,当年风华正茂飒爽英姿的年轻人,如今都到了满头银发含饴弄孙的古稀之年,尽享晚霞满天的美好时光。尽管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可是当年知青插队的经历怎么也不能忘记,并且成为平时和人交谈的话题,甚至在梦中重新回到下乡的地方,见到朝夕相处的老房东。这充分说明,这段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过程在每个人脑海里留下极其深刻的烙印。知青们怀念泇口这块曾经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热土,怀念忠厚朴实的父老乡亲。许多知青虽然工作多年,一直保持和原生产队老乡的联系,时常下乡拜访老房东。有的还把儿孙带去,让下一代看看老一辈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的知青利用方便,给老乡们排忧解难,建立了真诚永远的感情纽带。 根据大家的共同心愿,2015年5月30日和2020年5月30日,原邳县泇口公社首批插队知青自发组织二次集体联谊活动,分别纪念插队45周年和50周年。老知青从四面八方聚集一起,回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看看当年住过的知青屋。见到昼思夜想现还健在的父老乡亲,双手紧握含泪叙旧,场面令人感慨万分思绪万千。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雪雨,老知青兄弟姐妹都成了阅尽人间生活的现代老人。这代人继续做生活的强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一定奉献,做一个受人尊重的身心健康老人,让美好的名声誉满社会流芳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