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邳州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加快推进果蔬产业发展,促进果蔬产业转型升级,让更多的人通过绿色果蔬产业增收致富。 眼下,邳州各式时令水果陆续上市,丰富着市民的“果篮子”:在陈楼果园一工区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葡萄沉甸甸地缀满枝头,阳光玫瑰这一葡萄品种亩产量可达2000斤;在宿羊山镇贾家村连片种植的梨园里,一颗颗青翠的“苏翠1号”梨果,散发出诱人的果香;在八路镇二号桥蜜桃园,蟠桃、水蜜桃、黄桃等20多个品种的桃子陆续成熟。果香四溢、色彩缤纷,种植户们喜获丰收。种植户张成国介绍:“园子每天收入三四千块钱,高峰期可以达到六七千块钱。” 在这幅生机盎然的夏日“丰收图”里,种植基地还会招募周边村民帮忙采摘,进一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与增收。比如,八路镇二号桥蜜桃园、陈楼果园四工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地,在高峰期可带动周边20多人务工。这些图景源于各地因地制宜、日新月异发展现代农业:陈楼镇采取村企合营方式,引进优质品种,推广规模化、精品化、品牌化种植;新河镇袁场村从公共空间入手,收回中运河滩面地300余亩,种植200多亩“锦绣黄桃”;宿羊山镇贾家村全力打造集梨果种植、品牌推广等全链条一体提升的“梨产业”发展模式。宿羊山镇贾家村党支部书记庄磊磊表示:“下一步,我们准备在全村推广,让老百姓在堰滩地上种植梨树,增加群众收入。” 当前,除了有五彩缤纷的“果篮子”,还有品种丰富的“菜篮子”。这段时间,戴庄镇依西村南瓜种植基地的南瓜进入收获、销售期。为发展南瓜产业,村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产品种子、技术以及产品回收,带动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种植户吴军告诉记者,他种植的品种是红皮南瓜,每个重7斤左右,一天可采摘5万多斤。戴庄镇依西村党总支副书记孟现党说:“我们计划再扩建大棚,进一步提升土地效益。” 戴庄镇依西村南瓜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我市蔬菜产业阔步向前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以高质量绿色蔬菜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提升蔬菜产品市场供给数量和质量。目前,全市蔬菜播种(复种)面积140万亩左右,总产约290万吨;建成上海外延蔬菜基地5个、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2万亩,实现了蔬菜产品的多样化、均衡供应。不仅如此,考虑到“果篮子”“菜篮子”连着“果园”“菜园”,市城管局还在青年路、运平路、华山路等路段设置12处特色瓜果临时便民直销点,为种植户进城销售提供便利。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磊表示:“我们还设置了3处‘潮汐便民点’,不仅平衡了市民生活与菜农、果农生计问题,又有效解决市容管理的难题。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因地制宜设置类似直销点,更好地服务于民。” 同时,围绕增加果蔬产品附加价值,我市充分发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驱动力。港上镇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其中,位于该镇的江苏禧辣食品有限公司今年增设辣椒腌制池24个,开发泡椒产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江苏禧辣食品有限公司经理韩召发介绍:“随着客户的需求增多,我们采用新技术、新配方,开发了腌制椒产品,目前整体效果还不错。”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天然宝地,我市除了延长产品产业链,还全面推进“旅游+果蔬”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人沉浸于瓜果飘香的田园诗意中。比如,在四户镇道口村的桃园里,游人穿行在园中,体验农事,品尝丰收的果实。游人李红燕告诉记者:“这里的桃子非常甜,很好吃,个头也大,我经常过来摘桃吃。” 夏日瓜果香,甜蜜好“丰”景。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幅丰收的画卷向我们展现着邳州生态蔬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足、活力旺。未来,我市将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进绿色种植基地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激活果蔬产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