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物传奇:艾山神艾的民间文学的n种版本(作者 李修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諾篱hy 发表于 2020-4-22 17:0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諾篱hy
2020-4-22 17:00:03 3134 0 看楼主


艾山是以一种植物艾草命名的山,传说因古时每60年出一次神艾而得名。

远古时,艾山脚下住有一户艾姓人家,母子二人,以贩陶器为生。儿子每日凌晨担着一担陶器,翻过艾山去艾王城出售。儿子因长期负重跛行,还患痔疮,积年不愈。一日,儿子又挑担出行。登上艾山,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明亮的月光下,原本光秃秃的艾山漫山遍野长满了艾蒿,几乎遮没了山径,浓郁的艾香弥漫,沁人心脾。他拖着跛腿,艰难地在艾蒿棵棵中穿行。行不多远,担子的一头就被艾蒿缠住,他一个趔趄,一担子的陶盆陶罐稀里哗啦全摔烂了。他想想母亲又要饿饭,于是气不打一头来,狠狠地摔下肩头的扁担,跺了跺自己不争气的跛脚,呼喊道:“苍天,难道这样毁了俺母子吗?”。由于他气血冲上了头,且用力过猛,痔疮迸裂了,只觉得下体脓血崩流,疼痛难忍。他急忙拨开艾蒿棵,寻了片地方蹲下身子,情急之下,连忙捋了把艾叶揩了揩伤处,又捡了一片大艾叶贴在患处。片刻,只觉得患处一股清凉的感觉,好生受用!于是他索性他用手又狠揉了一把。竟日,他发觉自己患了多年的痔疮好了,他万分惊喜。

回家后,他把这件怪事告诉母亲。母亲惊喜地说:“今夜山神托梦给我,说咱艾山出了一种六十年一遇的神艾,能治百病,尤其对恶疮、眼疾有奇效。儿啊,你就没能带个一棵半棵回来?”儿子听了,后悔不已,正想放下担子出门去找,猛然间发现扁担上沾了三片艾叶,急忙摘下捧给母亲。母亲让他用艾叶煎了一碗水给自己洗眼,只洗了一遍,就神奇地复明了。

天明就是端午节,母子俩欣喜地一同上山寻艾。山上依旧是光秃秃的,那满山满坡的神艾哪还有踪影?好歹在一堆摔碎了陶器旁,寻到了被儿子扁担砸断了的几株。母子俩把寻得的几棵神艾,宝贝似地请到了家。母亲让儿子用艾叶熬汤烫腿脚,烫了两次,儿子的跛腿也居然好了。

儿子用神艾治愈了自己的跛腿后,又免费治愈了四邻八乡患有恶疾毒疮的所有人。浓浓的艾香,传遍了方圆十里八乡。

艾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民歌曰:“医草天生貌不扬,芳香深受民爱戴。三里三阴命神关,延年益寿灸无懈。艾山山麓奶头庙,头足脐腹枕垫袋”。

根据《云笈七笺》所说:鲍姑是河南陈留县人,名潜光,仕宦家庭出身,自幼博览群书,尤喜医学,精通针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治学家。后来她和葛洪在下邳岠山炼丹行医,其足迹遍及方圆数百里。她治赘疣、赘瘤最为得心应手,具体方法是用采自艾山山脚下的绵柳艾制成艾绒,用火点燃,在女子的脸上熏灼,不久,脸上的疙瘩便全部脱落。史书记述:“鲍姑用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由于鲍姑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的爱戴,至今在河南等地,还设有鲍姑塑像。又传,唐代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活101岁。《旧唐书》说柳公度八十岁时,步履轻便,常用艾灸气海,保气海常温,防病延年。宋代戴复古诗云:“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容,去随蒿艾上朱门”。

艾是我国在养生中认识最早的植物之一。《诗经》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浊口三年兮。”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名医别录》称为“医草”:“灸草”。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用于外治(即灸法)。《黄帝内经》中也叙述了艾的作用。《蕲艾传》、《本草纲目》中载艾叶配方52个。

有没有第三种版本呢?有的。

很久以前,在下邳的西北方有座大山,山南有个依山傍水的村子,村子里有三四十户人家。这天天刚蒙蒙亮,从村子里走出个二十多岁、手里提着个竹篮的姑娘。姑娘来到山下四处张望,看到悬崖峭壁上的青稞蒿子,急忙往山上爬。一连几天,姑娘把这座大山找了个遍,也没找到她想要的东西。到了第六天,姑娘又在山上转了一天,看看天快黑了,她急得一下跌坐在山坡上,放声大哭起来。

正哭着,忽觉面前站立一人,抬头一看,是位五十多岁、面目慈祥的老妇人,看样子不是这里人。只听老妇人温和地问:“孩子,看你浑身都被刮伤,胳膊上还在淌血,你为什么不去包扎一下,孤身一人在这儿伤心呢?”姑娘擦擦泪水说:“大娘,俺是这山下庄里的,名叫爱姐,嫁到婆家不到三年,公公和丈夫都不幸染病丧命,家中只剩下俺和婆母苦熬岁月。谁知半月前,婆母也得了和公公丈夫一样的病,浑身筋骨疼痛难忍,头晕腹胀,茶饭不思……俺就婆母一个亲人了,俺想就算搭上自己的命也要救婆母。俺卖光了家中的鸡、鸭给婆母请医抓药,谁知婆母苦水不知喝了多少,病非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重了。俺请一个游方的老郎中给婆母看病,他对俺说,婆母最多还能撑七八天。俺跪求他一定要救婆母,他说除非到山上找到仙草,才能治好婆母的病。俺问他仙草长什么样,他说他也不知道,也只是听老辈人讲,仙草有种特别的药香,与别的药草不同,一闻就知道了。俺已到这山上找五六天了,也没找到什么仙草。”说完又大哭起来。

老妇人听后,点了点头,用手拍拍爱姐的头说:“好闺女,孝心能感天和地,你明天早来,说不定这里就长出‘仙草’来了。”爱姐半信半疑,谢过老妇人回家了。

第二天,是五月初五,天还没亮,爱姐就来到了山上,睁大眼左瞅右看,忽听身后有人“嗯”了一声,一转身,昨天那位老妇人就站在眼前。爱姐急忙拉着她问:“大娘,今天仙草能出来吗?”“爱姐,你看那是什么!”爱姐顺着老妇人手指的方向一看,山坡上不知何时已长出了一片墨绿的草棵子。此物像菊而无花,高的过人,矮的过尺,粗的有手指粗,细的比谷秆细,密密挨在一起,风一吹过,散发阵阵扑鼻清香。爱姐几步跑到跟前,两手搂着仙草又亲又哭,一抬手擦干泪,拿过砍刀就要砍割仙草。“慢!”老妇人伸手拦住爱姐说,“你只知采仙草,知道怎么用吗?”爱姐摇摇头。“你将此草采回家后,摘下叶子煮水,先盛一半出来给你婆婆擦洗身子,剩下那一半水你可将五谷杂粮放里面煮饭给你婆婆吃,如她嫌苦,你可采来芦苇叶包上放水里煮给她吃。此草经常用来煮水、洗身、烫脚,有病治病,无病也能延年益寿。须记住此草每年只在五月初五这天出现一次,只能采叶杆,不能连根拔,根留着待明年再发。采时须在太阳没出来前采,太阳一出来它就不见了。此草不是凡间人都能见着的,如采的多了,你可把它晒干留用,药效也是一样的。还有,这里有仙草的事你不能告诉任何人,以防把它挖断了根。这仙草还没名,我看就用你的名,叫艾草吧。天快亮了,你快去采艾草吧,记住人不能贪心,要永保孝心和爱心,我走了。”爱姐一愣神,忽见眼前霞光万道,老妇人已变成观音菩萨驾祥云而去。爱姐慌得跪地连连磕头,拜谢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端午节,家乡的父老乡亲总要在端午的清晨,趁着太阳还未露头,踏着露水采摘艾蒿。他们将三五枝新鲜的艾草挂在门上,借以表达祛毒辟邪、全家身体无恙的愿望。

三百年前,在山东淄川蒲家庄的一棵大柳树下,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他的面前摆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茶壶茶碗、烟笸箩烟袋锅。来来往往的人如果口渴了或是走累了,都可以坐在小桌前,喝一杯茶或是抽一袋烟。在你抽着烟或是喝着茶的时候,白胡子老人就说:“请讲个故事给我听吧。随便讲什么都行,奇人奇事,牛鬼蛇神……随便讲什么都行……求您啦……”他虽然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但眼睛却像三岁孩童的眼睛一样清澈,让人无法拒绝他的要求,何况还喝了他的茶水抽了他的烟,于是,一个个道听途说的、胡编乱造的故事,就这样变成了《聊斋》的素材。这个白胡子老头当然只能是蒲松龄,一个右胸乳下生着一块铜钱大黑痣的天才。

关于艾山艾草的传说,也许还有多种版本,我在这里列出了三种,只为抛砖引玉而已。民间文学的作者是那些扶犁黑手,是那些村姑和老妈妈,是那些引车卖浆者流,文人只是搜集加工罢了。就说蒲松龄先生吧,累死他也原创不出493篇那么优美的故事来。只可惜蒲先生只写了邳州的陈锡九一个人,没写关于艾山的传说,大概邳州生意人路过蒲家庄时,忽视了这个千古一人的白胡子老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諾篱hy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13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