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晓望爷 发表于 2019-9-8 10:0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晓望爷
2019-9-8 10:06:23 2824 2 看楼主
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

本期主要讲述战国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与南辕北辙

纵横捭阖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捭阖”开合的意思。形容国际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

该成语最初出自汉朝刘向的《战国策序》,其原文如下: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意思是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连横是以秦为主成就霸业,合纵则使楚国建立王业,他们服务的诸侯国就会被重视,离开的诸侯国家就会被轻视。



纵横捭阖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这个成语典故是讲,在战国中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强大之后的秦国并没有只顾发展自身,而是不断地侵略吞并他国。

看着秦国日益强盛,各诸侯国一个个不断被它蚕食。终于,在这个时候,以张仪为首的合纵秦国统一六国与以苏秦为首的联横六国对抗秦国的两派就诞生了。

在任职秦国丞相期间,张仪凭借高超的外交与政治能力,帮助秦国不断的扩张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

而苏秦则同时任齐、赵、魏、燕、韩、楚六国的国相,连横六国多次共同抗击秦国。这就是纵横捭阖的主要事迹。



纵横捭阖

南辕北辙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南辕北辙。成语的意思是讲,原本打算往南走,而车子却往北走了。比喻思想与行动相反。

该成语最初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其原文如下:

“犹至楚而北行也。”

意思就是,打算往南边的楚国去,车子却往北边走。



南辕北辙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典故是讲,战国初期的魏国随着吴起的改革,最先强大了起来。

这时的魏王打算准备攻打北边的赵国。大臣季梁想要劝阻,但又怕魏王不听,于是就借比喻说道:

我在路上赶路时,碰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行驶的人,我向他打招呼时得知他是要去南边楚国。然而我问他说:你要去楚国,怎么却向北行驶呢?



南辕北辙

那人告诉我说:我的马很好。

我又告诉他说: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那人又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再告诉他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使去楚国的路啊。

没想到他回答说:我的车夫很有本事的。



南辕北辙

其实这个人想去楚国,但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错了。他驾车去楚国的条件越好,自己则距离楚国越远。

如今大王欲称霸诸侯,赢得天下诸侯的信任,就不断的攻伐比自己弱小的国家,殊不知这样其实是离自己的霸权越来越远。这就与那个要去楚国而驾车向北行驶的人一样啊。



南辕北辙

成语纵横捭阖与南辕北辙点评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与南辕北辙点评。通过上面这两则成语典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自己弱小的时候,可以团结其他弱小的朋友去对抗强大的对手。得不到企业重用时,或许企业的对手就是你最好的发挥平台。只有思想与行动一致时,才能更快的到达目标。



纵横捭阖与南辕北辙点评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战国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与南辕北辙的故事。

下期为你讲解——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之一字千金。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上方进行关注,也可以随时与朋友一起分享。

【 相关阅读(点击即可查看↓↓↓)】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商鞅变法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魏国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秦国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赵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hwd6218554 发表于 2019-9-8 10:07:5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hwd6218554
2019-9-8 10:07:52 看楼主
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teddychu20 发表于 2019-9-8 10:09:0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teddychu20
2019-9-8 10:09:08 看楼主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晓望爷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2824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