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的人生褶皱(作者:韩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青青子衿5
昨天 14:04 215 0 看楼主
父亲的人生褶皱

作者:韩梅


父亲的人生,像一幅被揉皱又勉强展平的画,那些深刻的褶皱里,藏着太多时代的印记与个人的悲欢。


他的青年时代始于南京。因祖父曾是国民党里的一个排长,父亲便随祖父在南京上学,后进入保密局军工厂工作。那时的他,已是个多才多艺的青年,琴棋书画样样拿得起来,更因工厂的历练,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艺——车工、车床、电床等样样精通,甚至深谙制枪、制弹的门道。只是这份才华里,藏着几分不驯。工厂里的种种,但凡有让他不满的地方,他便会提笔写成文章。在那个敏感的年代,文字成了危险品——“反革命罪”的帽子悄然悬在头顶,工厂里风声渐紧,连领导都私下劝他:“连夜逃吧,不然明天就批斗你。”于是,奶奶带着他逃回了邳州,回到奶奶的娘家,才算暂时躲避开那场风波。


邳州的日子,靠着手艺重新扎根。军工厂练就的本领让他很快在当地找到工作,就此安家。可才华终究是藏不住的,他会吹口琴、中山琴、三弦,能自己制作笛子、箫,拿起就能吹奏;大队里排样板戏,他是编舞排演的核心,写大字报、画宣传画,更是非他莫属。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绝活:双手能写反字,还是倒着的反字,两只手同时挥毫,笔走龙蛇间,那些奇特的字迹便跃然纸上。不仅如此,父亲还会写鸟字,每一笔都仿佛带着飞鸟的灵动,栩栩如生。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人们对领袖怀着极高的敬意与热爱 ,父亲凭借着自己精湛的绘画技艺,绘制了许多带有毛主席头像的画匾,在画匾上精心写下“大海航行靠舵手”,每一幅画匾都饱含着他的深情与专注,笔触细腻,色彩鲜明,引得周围的人纷纷称赞。他画的毛主席头像,线条刚劲又不失柔和,将主席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画像周围再配上苍劲有力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字,更添庄重之感。这些画匾在十里八村都小有名气,乡亲们都为能拥有这样一幅出自父亲之手的作品而感到荣幸。


可正是这些才华,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编排样板戏、画宣传画,竟被安上“投机倒把”“反革命”的罪名。我幼时的记忆里,总缠着父亲被批斗的画面:他戴着糊得高高的尖帽子,被推到会场中央的桌子上蹲着,接受众人的声讨。我年纪尚小,却总被拉到桌旁站着,陪着他熬过那些漫长而难堪的时刻。人群的喧嚣、父亲低垂的头颅、尖帽子的影子,成了我童年里一道挥之不去的灰翳。


直到我六七岁时,政策松动,那些沉重的帽子终于被摘掉,父亲才得以平反。日子渐渐平静,他骨子里的手艺仍在暗处流转。和平年代里,军工厂习得的制枪、制弹技术,成了他偶尔触碰的念想——他曾自己制枪,用来打鸟、打兔子,那是他在压抑生活里,偷偷保留的一点野性与自由。


只是过往的伤痕太深,那些批斗的场景、才华带来的灾祸,在他心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他不再轻易展露技艺,家里人谁也没从他那里学来画画、写字的本事。他总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虽没阻拦我们念书,却绝口不提传授那些曾让他发光、也让他蒙难的技艺。


父亲走后,我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留下的18颗子弹。那金属的冷硬触感里,仿佛还带着他指尖的温度,藏着他从军工厂到乡野、从锋芒毕露到沉默隐忍的一生。最终,我将这些子弹交给了派出所,像替他轻轻合上了人生中最隐秘的一页。


父亲的人生,就那样在才华与磨难的交织中缓缓铺展。那些深刻的褶皱里,有时代的尘埃,有个人的坚韧,更有一份对命运的无奈顺从。而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痕迹里,窥见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属于他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青青子衿5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21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