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胃脘冷痛,便不成型,咽痛口干,既寒又热的你,有4个方法可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历史人物费 发表于 2019-10-13 18: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历史人物费
2019-10-13 18:23:52 2929 1 看楼主
过了一整个炎热的夏天以及闷燥的秋天,天气终于逐渐开始降温了,街头上很不容易才增添了些许寒气。虽然说天气已经开始寒凉了,但在日常饮食方面还需要注意阴阳平衡,肆意的食用补品或者过高热量的食品,吃太多的烧烤火锅,都会导致胃部、肺部虚火满盛、发炎上火、口干舌燥等。劝告大家,许多病人普遍都有元阳不足、瘀滞带火等寒热错杂之证。常见为喜好味重食物、排泄不畅、多汗怕风,眠浅易醒等、皮肤出疹等。



什么是寒热错杂证?

寒与热在中医角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因为寒证与热证分辨反馈了身体之内阴阳调和的偏盛与偏衰。如果患者表现出阴盛而阳衰则为寒证,反正若表现出阳盛而阴衰则为热证。寒证与热证虽然本质之上表现不同,但又会有相互关联,有时候它们会同时出现在同一病人身上,而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后,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转化,甚至在疾病的危险阶段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病。

脾胃是互相调节、协调,来一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以及吸收,脾病多是因为虚证,脾气虚弱,往往是引起寒证的原因,而胃病多见为实证,胃气壅实,往往是引起热症的原因。脾脏恶湿,胃部恶燥,因此脾胃都会因为其所恶的湿邪或燥邪而引起损伤,从而导致脾阳衰弱,寒自内生,或为阴胃不足,热从中生,而分别导致寒、热之证。如果脾胃同时患病,则热证和寒证自然会同时存在,表现出两证交互错杂的复杂局面,而经过研究,寒热错杂证多为脾胃肠等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

寒热错杂的辩证

上寒下热

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治则:和其阳,缓肝调中,清上温下

宜用:乌梅丸加减

上热下寒

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治则:滋水养肾,引火归元,俾水火既济

宜用:十味地黄汤加减

表寒里热

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治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宜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表热里寒

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治则:温中

宜用:理中汤加减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需听从专业人士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loocys 发表于 2019-10-13 18:24:5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loocys
2019-10-13 18:24:51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历史人物费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929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