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母亲的锅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上善若水8L8 发表于 2020-5-3 18:4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上善若水8L8
2020-5-3 18:48:44 3891 2 看楼主


母亲的锅屋

文/冯遵慧

自从出生到结婚,我一直住在老家破旧的院落里。

说它“破旧”,确实一点也没有夸张。我只知道不是我父亲建造的,但究竟是太爷爷还是爷爷建造的,我至今不得而知。

大门朝东,门是用高粱秸扎的单扇门,里面用一直棍子顶着,出门后就将锁锁在用铁丝拧的门鼻子上,直到拆除也没有安过一天木门。

院子里,除了一盘石磨、一个鸡窝和一口沤肥的大阳沟外,什么东西也没有。

两间主屋是面朝北的南屋,占地不足20平方米。从底到上的泥巴墙,没有一块砖石。构成一架梁头的三棵木棒都又细又弯,接触不到屋顶平面的地方,用木片垫着。屋顶除了脊棒,每边两层细棒,粗细不均,还有几处用铁丝扎上或用小棍撬上。屋面用高粱秸铺就,中间还有两处往下坠着,岌岌可危。屋顶苫着麦草,一年不修补就得漏雨。两间之间用一层竖起的高粱秸隔着。东头是暗间,是父母的居室,一同住着的还有年龄尚小的弟弟妹妹。放着一张床,一只箱子和一口盛粮食用的大缸,北墙留一口电视屏幕般大小的窗户。西头是明间,一米左右宽的门留在中间,正对着门靠南墙处放着一张饭桌,门西边靠山墙放一张小床,以我住为主,床南头放一张大桌子,上面放着暖瓶、盐坛、酱坛之类。

院子北面是两间面朝南的北屋,按照习惯,应该以它们为主屋的,但是因为更小、更简陋而居于次要地位。中间有墙隔开,西边一间住着奶奶和年龄稍大的姊妹。爷爷常年为生产队看东西,家里没有他住的地方,有时还带着我们兄弟一同去住,到了晚年,爷爷住在家外面的防震棚里。

东边那间北屋,便是我家的锅屋了。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解释两点。首先,题目的中心词是“锅屋”,我上面却用了如此多的文字来写其他房子,不是我不懂“详略得当”的为文之道,我之所以舍不得“割爱”,是因为如果不对当时家庭窘迫的生活交待清楚,不足以显示出锅屋的重要。再者,题目中的“锅屋”前为什么加上“母亲”这个修饰语呢?因为在锅屋里活动的主角一直是我母亲。



锅屋里有一个带风箱的高灶台大锅、一个坐在泥缸上的炒菜小锅和一盘鏊子,剩余的空间便是放柴草的地方。

我小时候,我们家里九口人吃饭,爷爷、父母加上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奶奶只在我们家住,跟我叔吃饭。

这一家九张嘴,围着我母亲一个人和这一间锅屋“转”,生活是何等地艰辛!但是,在我心灵深处留下的记忆又是何等地温馨!

每次推完磨,我就蹲在“鏊窝”旁边,等着母亲给我叠煎饼,吃饱了好去上学。有时候,母亲看我年龄小推磨太辛苦,就让我去拿个鸡蛋来,为我烙个鸡蛋煎饼。那种被“偏疼”的滋味能让我高兴一整天。

母亲有时也有“不疼”我的时候,就是让我吃“滑塌煎饼”。每次烙煎饼前,要用“油絮子”擦鏊子。刚擦过鏊子烙的第一张煎饼,又厚又粘,不好吃。母亲会过,怕糟蹋了,就想让最先吃煎饼的人趁热吃了,等凉了就没法吃了。因为我要去上早学,往往是家中最早吃煎饼的,母亲就给我商量。等我同意后,母亲就在里面放点油盐葱花之类,重新在鏊子上加工一遍。其实,经过再加工的“滑塌煎饼”往往比薄煎饼还好吃。今天,每每看到有人糟蹋饭菜,我就会想起当年吃“滑塌煎饼”的情景。

那年月,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由于母亲的精打细算和勤俭持家,从我记事起,我们一家老小还没有饿过肚子。

那时候吃不上大米饭,父亲会定时从集市上买来三五斤大米,留作烧稀饭下锅。每次烧一大锅稀饭也不过下半勺子米。在每次盛饭前,先在稀饭的上边沿用勺子转一圈,盛出半碗米饭给刚断奶的弟弟妹妹吃,有时直接用一只小纱布袋子装点米放在稀饭锅里煮,倒出来给幼小的弟弟妹妹吃。

每年春节,我们除了推红薯煎饼外,还要推一些一半红薯一半玉米或高粱的煎饼,留我们全家过年吃。同时,还要推二三十张纯小麦煎饼,留给爷爷奶奶吃。偶尔给我们吃一小块,真香!但是,我们从未偷吃过。

那个年代,虽然贫穷,但是,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仍然养成了尊老爱幼的优秀品德。

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渐渐离开了母亲的锅屋。到我结婚时,家里盖了新房,母亲又有了新的锅屋。

不知不觉,又是将近40年过去了。我们作为儿女的都各奔东西了,我们也都用上了现代化的灶具。母亲老了,她的锅屋也老了。母亲的冰箱源源不断地有我们送去的鸡鱼肉蛋,她老人家却不喜欢使用新式灶具,而是乐此不疲地出入于她的老锅屋。每当我们劝她用煤气灶时,她就会乐呵呵地说:“只要是好东西,在哪里煮都好吃。”

你也别说,吃地锅鸡、地锅鱼之类,倒成了今天城里人的时尚。近年来,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经常相约去看母亲,每次都说:“哪天有空咱去老娘家吃地锅鱼、地锅鸡?”每当告诉老娘我们自己带菜,不用她准备时,老娘便说:“你们那里也有沂河鱼?”

我们每次去老娘家,老娘便会将三口地锅全部点上,锅底柴火熊熊,锅里香气扑鼻。我们虽然不是厨师,但是烧菜的技艺也早已超过了老娘。老娘一边看着儿女们一个个大显身手,一边自夸着那一摞摞被自己码得整整齐齐的木柴,脸上露出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去年,家里又盖起了三层小楼。年已八十有五母亲得知她的老锅屋将要被拆掉,心里十分失落。当我得知母亲这个“心病”之后,大包承揽地说:“老娘别怕!谁要敢不给老娘盖锅屋,谁就别想拆老屋!”

新的院落建成后,老娘又笑呵呵地走进了她的新锅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mibudai 发表于 2020-5-3 18:50:0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mibudai
2020-5-3 18:50:09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trolchlcpq 发表于 2020-5-3 18:51:55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trolchlcpq
2020-5-3 18:51:55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上善若水8L8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891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