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闪烁历史厚重,光耀现实星空—读黄国荣长篇小说《兵謡》|周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成圣 发表于 2020-5-11 13: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成圣
2020-5-11 13:21:10 3349 0 看楼主


过起退休的闲适生活多年。这期间不乏有好友同僚相聚,但有一特别现象让我久久难以忘怀,这牵涉到老部队老战友老领导黄国荣社长的长篇小说《兵謡》。小说在1996年11月刚出版,我先目睹为快。当时,我在乡镇做“乡丁”,与我搭档的乡长是科班(大学中文系毕业),曾是高中语文教师,带过多年毕业班。我读完《兵謡》后推荐给他,他看完后对我说:看了那么多小说,《兵謡》是触动他灵魂最深刻的一部。随着时光流转,工作变动回到县城经常相遇,每次见面话题还是《兵謡》,而且说到小说里某个人物,有时他是深沉低语,有时他是亢奋激动,让听者也即生感慨。

一部小说的生命力,取决于作品中人物的生命力,人物的生命力源自作家创作个性是否独特。《兵謡》主人翁古义宝这个人物誕生至今近半个世纪,他之所以能让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中国军人喜爱,是因为能让他们从古义宝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曾从相关媒体看到:有一位退伍军人说他的命运几乎跟古义宝一样,他读了小说还想看电视剧,到处打听如何尽快买到光盘;有一位书店经理,读完小说,另买了九本书,分别寄给最要好的九个战友,说这是写咱们的小说;还有一位野战部队战士曾给黄国荣写信说,他要是早一年读到《兵謡》,他可能是另一种命运。




古义宝,纯朴忠厚、勤劳刻苦,带着农民的心计,在部队寻找人生的出路。个人欲念与环境风潮的契合,使他差不多攀到人生的光辉顶点;变形行为与普通灵魂的反差,又让他几乎跌到犯罪的边缘。从本我到失却自我,再回到真我,他走出了一串奇特的脚印,与领导、恩人、同乡、妻子、恋人、知己,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活剧。评论界称,《兵謡》是军事文学的新收获,古义宝是人物画廊的新形象。黄国荣社长扎实丰厚的生活功底,朴实老到的犀利文笔,真挚可感的家国情怀,鲜活独特的人物设置,构成了《兵謡》书写小人物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小说中以古义宝为代表的军人形象群体,在一个特殊时期,闪烁历史厚重,光耀现实星空,其现实意义深邃久远,就是在当下一点也不过时。我想,这可能是我那位搭档乡长常谈《兵謡》话题的根本所在。

军队是一个特殊群体,和平时期的军人注定了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因为军人的职业本是一对矛盾:使命是保卫和平,职业是屠杀人类。以战争保卫和平,以屠杀消灭战争。养兵千日的目的,是铸就不可战胜又战无不胜的战斗力,但一切付出的价值,在和平时期往往难以得到证明,引而不发,备而不战,为此付出一生心血和才智的军人,有的終身无功无勋。




重读《兵謡》,让我深切感受到:军队战斗力的形成,取决于整体,取决这一团队所有成员那一根根脊梁的硬度和质量。和平时期各国军队都以各自的方式锤炼自己“兵们”的那根脊梁。古义宝就是中国军队锤炼脊梁的典型,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就是中国军人的成长之路。

《兵謡》也曾被不少评论家说成是“农家军歌”的一种旋律,深沉中有高亢。这种高亢绝不是交响乐中不和谐高音,而是进行曲中高潮的强音。



古义宝身为军人,但生不逢时,因为是和平时期,他又是个后勤兵,他几乎没有扛枪操炮的机会。他身穿军装,但没有与枪炮为伴,所以他不知如何去找军旅人生的准星,也不识瞄准具,一度误入歧途。他自以为攀登到了人生的光辉顶点,其实他压根缺少军人的脊梁,一度像哈巴狗样委琐,不慎跌入万丈深渊,从“模范”一下滑到“罪犯”的边缘。在人们唾弃中慢慢闻到军人血性气味,在别人鄙视目光中慢慢品味出硝烟滋味,在领导的冷落中慢慢领略到枪炮的品格。他用自己的舌头一点点舔尽身上的血迹,用自己的汗水一点点洗净身心的污垢,以耻辱一点点磨炼那根被弯曲的脊梁。他終于站了起来,站立成一个大写的人字。

重读《兵謡》,黄国荣社长又给我新的印象:风景求美,人物求真,艺术求尖,为了达到这样高境界,他在创作上不断求新。以他目前的写作状态和创作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肯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预祝他走向更新的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成圣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34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